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品辨伪是研究古代学所必须进行的一项工作。章以徐鹏《孟浩然集校注》为底本,对其中的有关非孟浩然诗进行了具体考订与甄别,有利于从宏观、微观上对孟浩然其人其作作详实、准确之把握与研究。  相似文献   

2.
孟浩然集中所涉及交游人物约200人左右。对其中部分以行第,职官代人名的交游人物进行了重点考察,弄清楚了他们的大致生平概况,以及其与孟浩然的交往史等,有助于对孟浩然其人其作的研究与认识。  相似文献   

3.
天津古籍出版社版曹永东《孟浩然诗集笺注》所附《孟浩然年谱》,有诸多值得商榷之处。本文择其要者,对其进行了考辨与订正。  相似文献   

4.
王士源作《孟浩然集序》,对于孟浩然的立身行事,处世待人,乃至风度仪表等,作了全面的扼要的记述和评论,为后世读者了解这位盛唐著名诗人,提供了难得的第一手材料,其功匪小。但是,由于王士源本人是一位“常遊山水,不在人间”的隐士,也由于当日士林以隐逸相高的风尚影响,他在序文里对孟浩然其人的记述与评论,便处处从隐者的方面取材,从隐者的方面立论,从而把孟浩然描绘成了一位地地道道的隐士,这是不符合实际的。他与孟浩然是同时代人,又是同乡,对孟有直接的了解,又为孟编定诗集,他的《孟浩然集序》(以下简称王序),便具有了很大的权威性。正因此,王序在客观上造成了正确认识孟浩然其人的种种迷障,其影响所及,迄于近代,不可不辯。  相似文献   

5.
闻一多先生在讨论孟浩然诗歌之时提出"诗的孟浩然"与"孟浩然的诗",强调了孟浩然其人其诗的统一性。关于孟浩然,盛唐人多拈出"清"一语对其进行评价。"清"大致包含了人格的独立高洁与诗歌的清新自然两方面内涵,这与闻一多的评价呈现出一致之处。孟浩然其人其诗,突出地体现了盛唐人的精神风貌与艺术追求,盛唐气象的内涵也由此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6.
以五言诗尽美天下的孟浩然 ,其集中的五言排律 ,乃与五言古诗、五言律诗鼎足而立 ,它们各具特点又各有成就。体制多“六韵八韵” ,内容多为交往酬赠之作 ,艺术上以少用典、善用典为能事 ,用韵严守“长律”规则 ,是孟浩然五排所表现出来的四个最为明显的特点。这些特点的存在 ,为孟浩然五排区别于唐人同类之作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为送别好友孟浩然去广陵而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诗题中的“之”,作“到、往”讲,“广陵”,即广陵郡,就是现在的江苏省扬州市。扬州在唐代是东南地区的繁华都会。这首诗共四行。前两行是叙事,后两行是写景。诗人通过叙事、写景表达他对老朋友孟浩然依依惜别的深厚友情。“故人西辞黄鹤楼”,“故人”,即老朋友。这里是指孟浩然。(孟浩然,唐代著名诗人,以写山水诗著称,与李白有很深的交往。)“西辞”,从西方离去。“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昌黄鹤山上,即现在的武汉长江大桥武昌桥头。传…  相似文献   

8.
《孟浩然集》中的“袁拾遗”、“袁太祝”等,皆为孟浩然的乡友袁  。本文通过对二人交游的考索,不仅较为清晰地勾勒了其在开元中的有关行止,而且也订正了存在于近年来孟浩然生平研究中的某些错误。  相似文献   

9.
孟浩然是李白最尊崇的盛唐诗人之一。孟浩然与李白二人一生交往四次,其地分别为维扬、长安、襄阳、江夏。李白集中名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写于开元二十五年,二人最后的一次交往期间。  相似文献   

10.
孟浩然诗的认识价值不是很高,艺术成就却领先当时,盛誉后世,至今仍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人们深入鉴赏。笔者拟通过对代表作品的详细分析,具体探讨孟浩然诗歌的主要艺术特包和所用的艺术技巧。 清淡而不阒寂 王士源《孟浩然集序》记载:孟“闲游秘省,秋月新霁,诸英华赋诗作会,浩然句曰:‘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举座嗟其清绝”。  相似文献   

11.
宋代苏轼谓孟浩然“韵高而才短”,引起了后人很多或赞同或反对的议论,但这些评议大多没有对苏轼的论断与孟浩然的诗歌创作进行细致具体的分析,缺少应有的说服力。实际上,孟浩然的诗歌在题材、体裁、对偶与用典上均存在一些不容否定的不足,而这些不足与孟浩然诗歌的特点密切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2.
孟浩然偏爱舟行,一生多次出游,“为多山水乐,频作泛舟行”.(《经七里滩》)故其山水诗多写水上、水边之景,清旷淡远、自然高妙,由于心志淡泊,诗艺高超,充分提炼语言、净化语言,剔除了一切不必要、不谐调的成分,孟浩然山水诗的意境比起盛唐其他诗人更显得明净单纯、晶莹剔透。孟浩然一生仰慕陶渊明,他的山水田园诗也深受陶渊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孟浩然研究》是王辉斌教授继《李白求是录》、《杜甫研究丛稿》之后出版的第三部唐代诗人研究专著。此书动笔于2000年4月,杀青于2001年5月,并于2001年11月在“全国首届孟浩然学术研讨会”上隆重推出。王教授从1985年开始涉足于孟浩然研究这一领地,在此书出版之前,撰写了《孟浩然集中之卢明府探考》、《孟浩然年谱》、《孟浩然入京新考》、《孟浩然生平研究综述》等有份量的学术论文,因此可以说,这部《孟浩然研究》专著实乃王教授十多年心血的结晶,是水到渠成的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14.
孟浩然入蜀新考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本文对孟浩然入蜀的年代与路线等问题进行了重新考察。认为:孟浩然在开元十一年入京后,因谋仕未果而于翌年秋初由长安“西入氓峨”,再给长江至江夏,在是地小作勾留后逆汉水还襄阳。  相似文献   

15.
孟浩然“滞洛”探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唐代的“东都”洛阳 ,是孟浩然一生中往来最多的所在之一。文章不仅对孟浩然至洛阳的时次进行了具体勾勒 ,而且对其“年年白社客”的“滞洛”生活进行了详细考察 ,认为其“滞洛”的时间乃在开元二十年至二十一年的三入长安期间。之后 ,孟浩然便“自洛之越” ,与洛阳进行了永久性诀别  相似文献   

16.
王丽霞 《现代语文》2007,(10):22-23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孟浩然是一位纯粹的隐逸诗人,但近年来有一些学者认为在孟浩然的身上隐逸思想与仕进思想并存,本文即从诗作入手探析孟浩然“仕”与“隐”的矛盾心态,认为孟浩然的入仕思想是盛唐时代精神的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7.
最近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著名学者王辉斌教授所著《孟浩然研究》一书 ,堪称唐代文学研究史上全面、具体、翔实地研究孟浩然其人其作的第一部专著。二十余年来 ,王教授上承现代学者陈寅恪、岑仲勉等人的朴学方法 ,在详尽占有资料的基础上 ,严密考订唐代众多诗人籍贯、生卒年、行踪、宦历、交游及其作品真伪等 ,颇多发现和创获 ,而其中 ,又以对孟浩然的研究最为深入与广泛。这部厚积薄发的《孟浩然研究》共由四大部分组成 ,即 :孟浩然的行止、交游、作品、研究争鸣。全书不仅考订精严 ,论析细密 ,发明良多 ,而且著者严谨求是、力挫空疏的治…  相似文献   

18.
孟浩然的送别诗根据其人生经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参加科考前所作,显示出他重友情的情怀;第二阶段因考场失利其送别诗的情调略显沉闷;第三阶段隐居故乡期间送别来往客人和故乡亲友的诗作,流露出出仕与隐逸的情怀。  相似文献   

19.
孟浩然到底风流不风流的问题的提出始发轫者当推李白。李白认为孟浩然是风流的。那么,孟浩然到底风流不风流呢?  相似文献   

20.
有必要加大孟浩然诗歌的翻译力度,力求在数量和质量上均有所提高;有必要对现存孟浩然诗歌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从而改善孟浩然诗歌翻译现存的误译、漏译、错译等弊病。通过对孟浩然诗歌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开启孟浩然及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新思路,更好的传播中国古典诗歌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