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在一堂课上,学习关于如何克服自卑.在课即将结束时,T老师问:学了今天的课,你们觉得应该如何克服自卑?同学们按照老师课堂所讲的知识回答老师的问题.忽然S大声说:去上网吧,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说完还做鬼脸,惹得同学们哈哈大笑.  相似文献   

2.
我的自卑     
毕淑敏 《课外阅读》2013,(16):23-25
<正>有一封信很有趣,她问我:毕老师,你有没有自卑呢?如果有,具体是些是什么呢?你如何对付你的自卑呢?我必须对这个问题坦白交代。第一问:有没有自卑呢?回答:不但有,还很多。旧的自卑克服了,新的自卑又在不断地产生之中。套用上面那位同学描写青春痘的话,真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自卑出现了并不可怕,只要把自卑摆到桌面上来,找出自卑的原因和表现,从容面对,自卑就成了一只纸老虎,一戳就破了。  相似文献   

3.
在一堂课上,学习关于如何克服自卑。在课即将结束时,T老师问:学了今天的课,你们觉得应该如何克服自卑?同学们按照老师课堂所讲的知识回答老师的问题。忽然S大声说:去上网吧,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  相似文献   

4.
正有一封信很有趣,她问我:毕老师,你有没有自卑呢?如果有,具体是些什么呢?你如何对付你的自卑呢?我必须面对这个问题坦白交代。不但有,还很多。上中学时,我因为自己的外语成绩不好而自卑。那时我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很多同学的家长都是外交官,他们从小就受到外语的熏陶,可我父亲是军人,连一句外文的"你好"都不会说。因为这种自卑,有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5.
<正>岁月如歌,一转眼我已在班主任的岗位上耕耘了数十载,迎来送往多少学生,但周婷的贴吧事件却恍如昨日,历历在目。那一天我正在隔壁班上课,课间一学生对我说:"老师,你班学生在贴吧上说得太过分了,你快去看看吧。"下课后我急忙打开贴吧,只见帖子上写着:"王晓兰,你配当班长吗?!你就是老班的一条狗,叫你干嘛就干嘛!我选的班服就这么不入你的眼吗?!真是瞎了你的狗眼了!你有什么了不起,凭什么对我指手画脚的?!谁当班长都  相似文献   

6.
一个学生走近老师,问道:"老师,一个人应有多少朋友——一个还是好多?""一切都很简单,"老师答道,"你瞧,最高的那根树枝上结了个红苹果,你这就去把它摘下来吧。"学生仰头看了看,而后回答说:"可这苹果高挂枝头,老师!我够不着呀。""你去招呼个朋友,让他来帮你。"老师答道。这学生唤来另一名学生,然后站  相似文献   

7.
“差生“一个令老师讨厌、学生惶恐的名词,“差生“意味着老师的否定,学生的自卑,同学的歧视.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差生的转换,不少老师做过尝试,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克服自卑,重拾自信.迷茫的学生,抱怨的老师,你们成功了吗?如果还在彷徨,不妨尝试一下.……  相似文献   

8.
<正>人们都说他有点石成金之术、变废为宝之力,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好老师。无论多么顽劣、多么笨拙的孩子,只要经他点化,都会脱胎换骨。同事问他:"你用什么办法使那些自卑的学生不自卑,骄傲的学生不自傲?是不是有什么秘籍没有公开?"老师说:"我哪里有什么秘籍?我只不过经常用一句话提醒学生。"  相似文献   

9.
“差生”一个令老师讨厌、学生惶恐的名词,“差生”意味着老师的否定,学生的自卑,同学的歧视。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差生的转换,不少老师做过尝试,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克服自卑,重拾自信。迷茫的学生,抱怨的老师,你们成功了吗?如果还在彷徨,不妨尝试一下。1积极的语言暗示暗示,是指人或环境以不明的方式向个体发出某种信息,个体无意中受到外物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可分积极的心理暗示和消极的心理暗示,积极的心理暗示,会对人产生良好的影响;消极的心理暗示,会对人产生不良好的影响。我们平时教育学生多采用了消极的心理暗示,开始就戴着有色的眼镜去审视差生,给差生施加本不该他们那个年龄阶段所应承受的压力。我们是否意识到“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我认为我们平时教育学生就应该多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因为当学生遇到困难、挫折时,本来心理就比较脆弱,如果老师再加以讽刺或挖苦,就使得学生的心理雪上加霜,长此以往,就会形成自卑心理。其实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谁都不希望接受任何训斥和失败,在这时学生需要更多的是安慰和鼓励,老师可以用“相信自己”“你真棒”“下一次一定能成功”“你已经做得够好了”等语言来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从而使...  相似文献   

10.
妈妈的关爱     
我们一生下来,父母就不断地关心着我们,爱着我们.那些爱就体现在了许多不起眼的小事中. 有一次,葡萄园英语学院要带学生去夏令营.妈妈听了,犹豫不决地说:"你和你老友两个去不安全,而且又不知道有多少个老师.  相似文献   

11.
先来谈谈案例中T老师的不当之处: 1."老师脸涨得通红,冷笑一声,回了一句:'那你去当狗吧!'"  相似文献   

12.
一天,老师布置学生写日记。小呱呱鸟不会写,就去问老师,老师说:"你肚子里有什么就写什么。"小呱呱鸟就在当天的日记里写道:"我早上吃了豆浆、油条,中午吃了两碗面条……"哈哈,赶紧拿起笔,把你遇到的、听到的有关"日记"的笑话写下来寄给我们,让大家跟着你一起乐和乐和吧!  相似文献   

13.
人们都说他有点石成金之术、变废为宝之力,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好老师。无论多么顽劣、多么笨拙的孩子,只要经他点化,都会脱胎换骨。同事问他:“你用什么办法使那些自卑的学生不自卑,骄傲的学生不自傲?是不是有什么秘笈没有公开?”老师说:“我哪里有什么秘笈?我只说一句话就足够了。”同事问:“哪句话?”“每个人都是天才。”“这话有什么新鲜?”“对于自卑的孩子,我说‘每个人都是天才,所以你不必自卑’;对于自傲的孩子,我说‘每个人都是天才,所以你也不必自傲’。”每个人都是天才@小黄  相似文献   

14.
<正>学习是一种受情绪支配的行为,只有在良好的情绪支配下,学习才会是一个高效的过程。因此,将学生的激情调动起来,然后再进行学习,才是一个好的教学方法。一、教师要做到自我的完善,时时调整好自己的状态,把最好的一面带到课堂,以最深刻的情感感染学生记得有一次学生做错事,我狠狠批评了他们,当晚就留了一篇日记,内容围绕"假如我是老师"去写,问题是"如果你是老师,如何对待不好好学习和犯错误的学生"。一个学生在日记里写道:如果  相似文献   

15.
拆墙与补墙     
杨国新 《班主任》2006,(9):38-38
镜头1: 王老师在课上教育学生要热爱劳动,并强调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然而一下课,王老师就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喊道:"小杰,你去帮老师提壶开水."  相似文献   

16.
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十分复杂,但是未成年人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因此只要老师有的放矢地加以引导,学生的心理问题就能得以解决.本文从克服自卑,增强自信、量体裁衣,对症下药、家校合作其乐融融、诚信教育,从我做起等方面就如何有效加强高职学校学生的心理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就是把课本上的知识按照逻辑顺序传授给学生,学生的学习就是接受现成的知识:教师只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而对于学生学习体验如何,是否学到了方法,是否有进一步学习的欲望,是否又发现了新的问题等等不关心.因而,在课堂上.老师喜欢问一句"你们都懂了吗?还有问题吗?"等所有的学生说"都懂了,没问题",老师就满意地开始讲下面的内容.久而久之,学生都懒得去思考什么问题,因为当老师问的时候,如果只有自己一个人说不懂或者有问题,那么就会影响老师讲下面的内容,自己也会觉得没面子.  相似文献   

18.
童言无忌     
杂文 老师:作文贵在主题鲜明,条理清楚.你这篇作文东拉西扯,弄虚作假,真是杂乱无章啊! 学生:老师,您说的非常正确,我写的就是杂文. 乘火车 老师:鸟为什么在冬天飞到南方去? 学生:它们只能飞到南方去,因为它们不能乘坐火车. 没有抄作业 老师:你有没有抄马龙的作业? 学生:没有. 老师:你真的没有抄他的作业吗? 学生:我没抄,作业都是他帮我写的. 汤姆的理由 老师:汤姆,我像你这么火的时候,能一口气将美国的历任总统按顺序背出来. 汤姆:可是,那时候美国总共才有三四个总统. 足 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足"字,叫小龙起来读.小龙想了半天,还是没认出这个字来.同桌想提醒他,悄悄地用脚踢了踢他.小龙大声说:"鞋."老师摇了摇头.同桌脱了鞋,小龙见了,说道:"袜."老师又摇了摇头.为了让小龙正确地回答问题,同桌脱下了袜子.结果,小龙大声说:"臭脚、丫子!"  相似文献   

19.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可见,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造成很深的影响.然而,学生的差异又是客观存在的,这就要求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应该"用心"育人. 首先,应以慈母般的爱心去关爱每一个学生.作为班主任应当像慈母一样用自己的爱心去对待每一个学生,特别是那些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的孩子以及思想、学习比较落后的学生.因为老师这种特殊的爱可以洗涤学生心灵上的尘埃,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弥补他们缺失的爱.我们班上有个叫熊吴的学生,性格内向,很少与同学交流,学习成绩差,经常不完成作业,上课老迟到,还时常在上课时独自摆弄他的一些玩具"兵器".  相似文献   

20.
<正>曾经读过一篇介绍法国教育的文章,文中介绍的法国教师没有架子,与学生之间相处很融洽。一节体育课上老师带着学生打篮球。老师和学生玩了一阵子之后,就到了篮球场的另一侧看杂志去了,当学生发现老师不在现场时,就有人问:"老师去哪里了?去做什么事了?"接着,学生一起走到篮球场的另一侧找到体育老师,看到老师正在看杂志,就有人说:"老师,你在工作时间跑到这里来看与工作无关的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