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峰 《教育革新》2010,(6):12-13
“儿童美德工程”项目是由SOHO中国基金会提出并实施的美德教育培训项目。SOH0中国基金会在我市开展的“美德在我心”儿童美德教育项目,是“儿童美德工程”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在天水市部分县、区学校所进行的美德教材编写、使用、推广实施工作和卫生间的建设工作。“美德在我心”儿童美德教育项目,  相似文献   

2.
王翠  苗良 《培训与研究》2007,24(5):83-85
美德性伦理教育的可能性包含着两个问题:第一,“美德”是可以通过教而学会的么;第二,德育对象为什么需要接受美德教育。本文首先分析美德性伦理教育及其面临的困惑和挑战,从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和苏格拉底的“知识即美德”回答了美德是可以通过教而学会的,并从人性的本质需要方面回答了人需要接受美德教育。  相似文献   

3.
中华美德教育,是“中华魂”、“中华根”的教育,其中,“孝、礼、勤、诚、耻”为主要内容。为了使中华美德传统能在学生中间重新生根开花,学校根据未成年人的特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探索出一套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的教育方法。读中思———美德教育与课外阅读相结合优秀书籍是学生最好的老师,特别是我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古文、古训,包含着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的许多闪光思想,渗透着中华美德。学校引导学生有鉴别地读一读这些书籍,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播下美德种子。我们重点开展了“四个一”活动…  相似文献   

4.
公民美德是维系共和政体的一种社会情感。古典形态的公民美德以公共利益的至上性为核心价值取向。文艺复兴与启蒙时代开始了从古典公民美德到现代公民美德的转型。托克维尔奠定了以“正确理解的自利原则”为基础的现代公民美德。公民美德的历史形态及演化过程对当代中国政治教育的启示是:塑造社会主义公德必须采取世俗化的、制度化的、自立自治的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5.
密云县南菜园小学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积极开展“美德行动进校园”等系列教育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美德歌曲进校园、美德故事进课堂、美德少年进家庭、美德活动进社区、美德人物进讲坛、美德教育徼课程、美德事迹共传诵七大行动策略,培育“文武双修、德才兼备”的美丽阳光少年.  相似文献   

6.
审美教育四结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审美观点,提高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可以丰富精神生活,陶冶高尚情操,树立美好理想,增长知识,发展智力,增进身心健康,使之能够更好地认识世界,担当起跨世纪的重任。职校美育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结合德育,突出审美教育。在对学生的德育过程中,应注重挖掘美,突出审美教育。几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开展了“三德”教育,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美德的教育;“四自”教育,即学习上自强,生活上自立,纪律上自觉,人格…  相似文献   

7.
《小学青年教师》2008,(3):45-45
诚如本书副标题所言,“从苏格拉底到杜威”。在横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里,西方教育史上各个时期最具影响力的20位思想教育家可谓悉数登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古希腊三位伟大的哲学家、教育思想家同与之相应的三介著名的教育命题“美德即知识”“教育是一种艺术”“如何获得美德”在这里交相辉映。德国教育“三剑客”“科学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幼儿教育之父”福禄贝尔与“德国教师的教师”第斯多惠在这里实现跨越性的“历史会晤”。凯兴斯泰纲的“公民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学术界普遍认为,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美德可教”的观点。然而事实是苏格拉底通过论证得出的结论是“美德不可教,美德不是知识”。他只是在与人辩论中由“美德不可教”而意外地得出了“美德即知识”的结论,但他意识到这是自相矛盾的,因而希望继续探讨下去。美德是个性心理品质,是中性的,既可能有益,也可能带来害处。因此,作为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更注重智慧,主张道德智慧教育。在日益复杂的当代社会,道德智慧比美德更重要,更紧迫,应注重道德智慧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邱兰君 《广西教育》2013,(26):20-21
苏格拉底一生致力于探索伦理哲学和公众教育,“知识即美德”是苏格拉底在伦理学上的重要命题。“知识即美德”观蕴涵着去私存理、智中存美、德行可教等伦理哲学,不失为别具一格的美育方法,与学生美德的系统培育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因而,在“知识即美德”视域中探讨学生美德的建构颇具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讲究“信义”是一种美德。答应了的事情,就要千方百计做好;应允的诺言,一定要兑现。中国古人历来崇尚这种美德。这种美德,在这位继母身上得到充分体现,应当受到称赞。作为教育者的母亲,如此讲究“信义”,这对于子女的教育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因素,十分重要的教育因素。有这样的母亲,何愁子女教育不好!  相似文献   

11.
在美术教学的各类型课业中,通过造型艺术引起学生视觉“美感”体验,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从中又得到美德的教育,这是美术学科的突出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所以审美教学活动要贯彻在美术教学的各类型课业中,单靠传授知识和死板的技法教学是不...  相似文献   

12.
"美"与"德"的内在关联已经得到广泛的研究与认可,但对于美育方法的特殊本质人们仍然认识不足.美育作为德育方法区别于传统德育方法的特殊本质就在于价值上的超越性与方法上的直观性,这也是传统德育方法无法替代的教育途径.在道德教育领域,规范伦理和美德伦理既反映了两种教育目的 ,又体现出两种不同的教育方法论.美德伦理学强调内在德性的养成以及道德的主体性,反对单纯的德目训练与学习.审美教育作为德育的一种方法论,与美德伦理学有着内在的价值统一性,更适合达成德性论的道德目标.审美方法论不仅提供了"直观"的道德意义,同时还揭示了德性养成的特殊途径.  相似文献   

13.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五育并举”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其中,劳动教育是“五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俗语说“劳动是一切美德的源泉”,教师要想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劳动教育是重要基础。语文学科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平台,能为劳动教育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和契机。因此,教师要在小学语文课堂融入劳动教育,可以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探讨了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意义,提出了当前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劳动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知识即美德”是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经典。这一训示对于当下教育的启示在于:知识是承载美德的基本元素,知识教学必须与学生品德教育相结合,在知识教学的过程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启迪和增进学生的人生智慧,促进学生德知并进、和谐发展、德性完满。真正具有伟大力量的知识是兼具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的知识,真正优质的教学是内外价值兼具的教学。重温“知识即美德”,就是要重视知识所隐含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进行美德教育。  相似文献   

16.
儿童美德教育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需要,培养品德高尚、全面发展的幼儿是学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园自2007年引进了“美德在我心”课程,旨在增加幼儿对美德的认知体验,提高幼儿辨别美丑的初步能力,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美德习惯和美德行为,同时丰富和深化幼儿教师的美德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17.
赵华 《江苏教育》2022,(15):29-30
<正>东西方圣哲在“美德”的认识上有很多共通之处,“唤醒美德”“德性主体”“道德自觉”“反求诸己”等,都说明了美德的主体性、自省性和自由性的特质。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初级中学(以下简称“梁丰初中”)的“至美少年自主养德学习小组的构建行动”就是围绕初中生品格习养的“自主性”开展的实践。一、美德的“不可教”与“自教”美德“不可教”实际指向的是美德不能进行空洞说教,需要道德主体通过“无知的觉悟”才能彻底领悟。  相似文献   

18.
审美教育主要是一种通过审美活动和艺术的途径,以情感渗透和心灵修养的方式,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整体感性教育。因此,进行审美教育,不是灌输式的、信息存储或积累式的,而只能是“启发”式的,“示范”式的,什么是启发?“启发”首先是“启蒙”,即把被“蒙”的东西揭发出来。“启蒙”就是“揭蔽”,“揭蔽”为“真”、为“明”、为“善”。审美教育通过艺术教育以及审美创造力与鉴赏力的培养来开启授教对象的智慧,发展其创造力,并且通过美的观照,使人产生共鸣,从而促进人格与心灵的升华。从根本上说,审美教育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既从概念、推…  相似文献   

19.
1995年以来,招远市教委在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上,与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合作,正式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小学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教育实验与研究” (以下简称中华美德教育 ),并以该课题为突破口,大刀阔斧地改革以往中小学德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探索出一条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更加扎实有效的学校德育新模式。   在中华美德教育的组织管理上,该市自上而下地建立起了一把手负责的中华美德教育管理体系,形成了市、乡、校三级负责的管理、研究网络,建立了一支 800多人、具有一定德育经验和能力的…  相似文献   

20.
程乐明 《河南教育》2013,(12):20-21
在柏拉图的《普罗泰戈拉篇》和《美诺篇》中,苏格拉底、美诺和普罗泰戈拉讨论了“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苏格拉底与普罗泰戈拉的观点看似对立,其实不然。二者从不同侧面揭示了道德教育的真谛:美德不同于其他知识,它的获得强调践履,强调养成习惯;美德教育的途径不是单一的,不能单靠专门的美德教师,应是多渠道全方位的;美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应该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而不断变化;美德教育的方法不是灌输式而应该是启发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