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科学技术思想,既受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深刻影响,又批判性地继承了科学主义、实证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的本质是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科技异化使工人阶级沦为机器的附庸,科技生产导致的“异化消费”弱化了人的主体性,科技异化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科学技术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的发展依然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
《滨州学院学报》2018,(5):76-79
康有为的人权思想作为近代中国人权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有明显的中西结合的时代特征。一方面,康氏本身具有深厚的传统中学的理论根基,另一方面,在西方文化入侵的背景下,康氏通过阅读大量西方文献从而对西方人权思想有了较深的了解。因此,康氏人权思想的来源以及其对人权概念的界定势必具有中西融合、亦西亦中的特点。从思想来源上将康有为的人权思想和西方近代的人权思想进行比较,可以更详尽地揭示康有为对于人权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罗隆基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但是对于罗隆基人权思想的研究又是中国人权史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学术环境的日益开放,学术界对罗隆基人权思想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渐进过程,国内外对于罗隆基人权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新月》时期的人权思想和后期的人权实践活动,罗隆基人权思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有利于加深对罗隆基本人及其生活的那段历史的认识,同时对于现代和谐社会、人道社会和法治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资本论》发展观的哲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本论>及其三大手稿中内在地蕴涵着发展观,其研究对象是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核心是人的发展理论,主线是社会有机体理论,并且包含着可持续发展思想.深入发掘<资本论>中的发展观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学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自由理念之源的研究没有聚焦于《资本论》及其手稿关于自由理念的论述。其实,《资本论》第一卷阐明的价值规律及其"等价交换"原则构成马克思自由观的逻辑前提;关于资本产生的"历史条件"论述构成马克思自由观的重要内容;《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从历史的角度正面肯定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对实现人类自由的历史作用。以《资本论》及其手稿为主体的马克思著作为确立无产阶级核心价值观——自由理念奠定了经济学基础。马克思在经济学领域关于自由的这些思想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与实践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资本论》可谓博大精深,然而它还不可能完全容纳马克恩极其丰富的经济思想,在他为创作《资本论》而写下的篇幅浩瀚的经济学手稿中,就有不少重要的理论内容、精辟的论断、透彻的分析没有或没有完全收入《资本论》中。这些手稿记录了马克思长期研究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的进程、方法和多方面的成果。近几年来,马克思的经济学手稿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已经成为《资本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有助于广大政治经济学教师了解和熟悉这些宝贵的文献,并在此基础上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的经济理论,特别是马克思经济思想的结晶《资本论》,进一步提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质量,我刊自本期起将在《读书札记》专栏中陆续刊登一些学习和介绍马克思经济学手稿的文章,供教学中参考。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交往思想有一个形成和发展的演变过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开始明确阐发交往思想;《德意志意识形态》系统论述了交往理论;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对资本这一物化的、普遍的交往形式进行了典型分析;在晚年笔记和通信中,马克思运用交往思想来分析东方社会发展道路,丰富和发展了交往思想。马克思交往思想在当代的突出价值在于为我们辩证地、全面地把握现代社会发展动因提供了一个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8.
人权问题已成为国内外政治斗争的焦点之一,也是国内外理论界日益关注的一个热点。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前进,马克思人权概念及其思想也不断被国内外学者进行深入研究,对于马克思人权概念、马克思人权的基本观点、资产阶级人权理论和马克思人权思想、以及对马克思人权的不同看法和质疑等问题,分别进行了系统全面地阐述,使马克思人权思想的研究无论是深度上,还是广度上,较之以前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研究人权的问题,其深远的意义还在于可以帮助我们共同改进各国人权状况,促进世界和平的发展和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9.
《资本论》不仅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集合,也是他的辩证法的集成成,这主要体现在《资本论》的逻辑上,马克思的辩证是贯穿于《资本论》中的一个原则,《资本论》的逻辑是马克思的辩证法在揭示和论证资本主义经济矛盾中的具体化,研究《资本论》的逻辑,不仅是学习和理解《资本论》及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需要,而且是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现代社会变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从1857年10月至1858年5月,马克思废寝忘食地撰写了一部篇幅浩瀚、内容丰富的《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以下简称《草稿》)。这是马克思系统地撰写他的政治经济学巨著——《资本论》的初次尝试,所以,这部手稿被称为《资本论》第一稿。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明确地阐述了他的价值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剩余价值理论。它不仅阐明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本质,而且论述了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方法。他指  相似文献   

11.
任何经济学理论的创新都必须建立在前人已有理论成果的基础之上,马克思的《资本论》可以为我们创新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提供一种其他学说无法替代的基础。这具体表现在:《资本论》有西方主流经济理论的交换价值概念,但西方主流经济理论却没有《资本论》的价值概念;西方主流经济学一般把资本定义为适用于一切社会和时代的生产工具,《资本论》则认为资本既有适用于一切社会的自然属性,又有仅适用于不同时代和社会的不同社会属性;科斯定理等西方主流经济学产权理论只论证了产权清晰的好处,《资本论》的产权理论则为说明产权清晰给什么人才最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的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文化意识形态产生的根源、发展的过程和主要的特征,其中蕴含着对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应具有的优秀品质的要求,即恢复人作为主体的地位、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倡导先进的消费理念等。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前后,为了能够在与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竞争中获胜,并适应日本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以日本京都大学为代表的一些高校,对作为马克思经济学遗产的政治经济学的课程名称进行了改革。改革后出现的八木纪一郎的《社会经济学》教材,在理论体系上继承了《资本论》批判的体系和体系的批判,在注重社会和历史研究的基础上,从社会再生产的视角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通过引进异端经济学派的研究成果对新古典经济学派理论给予了猛烈的批判。同时,在引进计算机模拟实验等研究方法方面,为马克思经济学方法论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是在《资本论》中得以完整阐述的。它主要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所掩盖,其根源便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后马克思主义者齐泽克从欲望出发对商品拜物教理论进行了拉康式的解读,两人在商品拜物教的特征、起源和破除的可能性等方面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自马克思《资本化》1867年问世以来,尤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劳动和劳动价值论遇到了许多新的问题必须从理论上加以认识说明,诸如:经济全球化、新的科技革命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等等。在深化认识之前,首先必须研究马克思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和方法,掌握它的精神实质之后,才谈得上在实践中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真实意图在于批判资本的拜物逻辑,它体现在三个主要理论层面:第一,人的历史的回归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现实价值指向;第二,废除“劳动”的哲学意指在于资本非人性维度的现实批判,这同时也是马克思考察工业现象的内在逻辑;第三,资本控制论是马克思提出经济形态自然史过程人学辩证法的逻辑结论。这既是《资本论》所蕴含的社会批判理论的真实语境,也是当前研究现实资本过程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对分工概念的理解和运用是与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历史性社会关系视域的不断生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从现实的物质生产出发,以分工为理论中轴建构起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特别是资产阶级社会的历史性分析与批判。但与《资本论》中对分工的科学认识相比,此时的分工还是一个具有局限性的概念:首先,在对政治经济学初步研究的基础上以经验性的社会关系视域来理解分工,将消灭分工视为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其次,并未区分狭义的工场内部分工与广义的社会内部分工,从而遮蔽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层面剩余价值生产的剥削性质;最后,从经验性的分工与所有制关系出发的“历史科学”的建构尚无法实现对人类历史发展内在动力的科学揭示以及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性认识和批判。  相似文献   

18.
在学术界,许多学者都认为马克思、恩格斯跨越理论所跨越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资本主义的生产力不可能跨越,笔者认为,这种解读是不科学的,马克思、恩格斯跨越理论所跨越的不仅有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还包括资本主义的生产力。现实社会主义在成功跨越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后,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完成跨越资本主义生产力的问题,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我们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经典著作中阐述的经典社会主义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在认识到这种不同的基础上,开创了一条建设现实社会主义的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19.
《资本论》是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所以有必要对《资本论》经济伦理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从商品这一切入点着手,从《资本论》商品的伦理意蕴、经济逻辑与伦理逻辑的统一等方面进行梳理,力求挖掘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的构建原则和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论述了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问题,在论述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平衡条件时,假定产品按照它们的价值交换,生产资本的组成部分不发生价值革命,不变资本全部转移到年产品中,联系到《资本论》第三卷第二篇中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相关论述,这些假定中的个别假定必须放开,在此前提下再探讨社会总资本的平衡问题,从前后联系的观点来看,马克思实际上论述了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约束条件问题。其中等量资本要求获得等量利润这一约束为"硬约束",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运动中的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这一约束为"软约束"。纵观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两个约束条件,第一约束条件即等量资本要求获得等量利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殊性质和内在规律;第二约束条件即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运动中的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是在第一约束条件的基础上展开的,它在正常情况下得不到满足,而只有在极端假设情况下才有可能得到满足,这也就等于说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不平衡是必然的,而平衡则是偶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