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小学低年级。采用轻声教学是掌握头声最有效的手段 选定头声作为单声训练的突破口.是由儿童的声区和由声区派生出的换声点所决定的.因为它与儿童的生理与心理相谐和,能使其潜在的音乐天赋如春潮般涌动而出。头声训练需要的气息量少,声带振动范围小.儿童稚嫩的发声器官能够胜任,这样,他们的心理坦然、平静,情绪欢愉、振奋。  相似文献   

2.
在男高音换声训练中,很多人换声区方法掌握不当,易出现高音上不去或嗓音挤压等现象。对这一系列问题要采取恰当的方法,分别对换声区和换声点进行界定,’通过换声区的训练准备与换声区的发声练习、半声唱法训练、母音转换法训练,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声区统一。  相似文献   

3.
在声乐教学中,我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当学生在发声方法、声音概念及心理因素等方面缺乏知识和训练时,一旦声音高度超过自然嗓音发声功能的音域界限,就会出现一系列问题。例如,学生常在过渡声区内出现虚声、暗声、音色不统一现象;进入高声区时共鸣腔体由口腔、胸腔如何转入头腔共鸣;各个声区声带如何调节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声乐学习的进展,甚至造成发声器官的疾病。而师范生将来面对的小学生的常用音域恰恰是过渡声区,因此,注重过渡声区的训练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声乐教学中,我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当学生在发声方法、声音概念及心理因素等方面缺乏知识和训练时,一旦声音高度超过自然嗓音发声功能的音域界限,就会出现一系列问题.例如,学生常在过渡声区内出现虚声、暗声、音色不统一现象;进入高声区时共鸣腔体由口腔、胸腔如何转入头腔共鸣;各个声区声带如何调节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声乐学习的进展,甚至造成发声器官的疾病.而师范生将来面对的小学生的常用音域恰恰是过渡声区,因此,注重过渡声区的训练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5.
梁姚姚 《广西教育》2008,(27):50-51
音乐教师在对中小学生进行声音训练时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在真假声结合方面的训练都比较差,不是太真就是太假,真声唱得很“实”,假声唱起来发“虚”,声音的两极分化现象比较严重。这是因为在训练中没有解决好混声的问题。童声训练中真假声很容易脱节通常是因为歌唱者发声时没有保持高位置的发声,也就是经常说的头声,以致在唱假声的音域时声带闭合不好,不能保持真声的力度,因此假声就会“虚”。由此可见,头声是解决混声的关键,本文就这一问题谈谈笔者对儿童声乐训练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以二胡发音的原理,作为训练人声的独特手段,理论结合实际,阐述了混声训练的全过程,并提出了“无换声区换声点”的教学观念。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声乐教学中无换声点共鸣训练的认识、无换声点整体共鸣两个方面论述了无换声点训练法是当前声乐教学训练从探索过渡到成功的标志.阐述了声音训练的过程中,不讲不提换声点,而是从歌唱发声的整体出发,分阶段、分层次地调整声音音量,有梯度地解决声音问题,从心理概念上到技术上尽量消除高中低三个声区的痕迹,将"换"的概念认识改为"过渡"的训练理念.  相似文献   

8.
声乐教学中的头声的训练是极其重要的,头声的歌唱方法不但使学生能获得科学的发声方法,而且能使学生的嗓音条件得到有效的保护,掌握和运用头声演唱技巧,对歌曲的表现及对声音质量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浅析如何解决声乐演唱中的换声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换声区过渡的方法是歌唱训练中使高声区与中、低声区统一和获得稳定高音的重要手段,同时换声对于各个声部的演唱者又是一个难点.本文围绕以上问题,着重分析换声训练中应注意的几个环节.  相似文献   

10.
在歌唱艺术中,换声与声区统一出现的“换声点”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是人的声带与共鸣腔体的相对运动产生的。要克服“换声点”达到声区统一,首先要建立稳定良好的中声区,然后扩展音域,统一声区,在换声点上进行“关闭”。在换声区的演唱中要避免肌肉加力,以自信的心理,熟练的运用“关闭”和“换声”的技巧,达到各个声区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声乐教学中无换声点共鸣训练的认识、无换声点整体共鸣两个方面论述了无换声点训练法是当前声乐教学训练从探索过渡到成功的标志。阐述了声音训练的过程中,不讲不提换声点,而是从歌唱发声的整体出发,分阶段、分层次地调整声音音量,有梯度地解决声音问题,从心理概念上到技术上尽量消除高中低三个声区的痕迹,将换的概念认识改为过渡的训练理念。  相似文献   

12.
女中音的中声区是其声音活动的主要区域,接近日常说话的状态,容易在自然的话声基础上歌唱,但是如果一直保持这种以胸声为主的真声状态唱高音,会导致明显的真假声音色分离的现象。因此建立良好的中声区对女中音的声区统一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针对目前高等学校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三个层面上提出应该注意并解决的问题.首先要处理好理论指导与实践体验、忠于原作与个性创造相结合的关系;其次是培养学生把握作品风格、分析作品旋律和驾驭作品情感的能力;最后要抓好中声区训练、换声训练和控制下颚三个主要环节.  相似文献   

14.
要唱好民族风格的歌曲,必须了解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掌握歌唱语言的行腔归韵。头声即“以假声带真声”的训练和中声区训练在民族声乐教学中是两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15.
换声是声乐教学的难点也是重点,它是连接中声区和高声区的桥梁。在声乐学习中,大多数人在从中声区向高声区过度时都会出现一个“坎儿”,怎样能顺利地进入高声区解决换声点的问题,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多练,由生变熟,由拙变巧,由操纵不灵到运用自如。要想各种方法去解决它,有创造性地去研究它。  相似文献   

16.
"混声"是我国民族声乐的重要标志,正确的气息控制训练、在自然声区进行合理的真假声混合、选择合适的练声曲目是民族声乐教学混声训练的基本手段。  相似文献   

17.
现代合唱艺术的发展需要运用多种方法训练合唱队员的声音,而合唱中的声音训练主要有头声唱法、弱声唱法、直声唱法三种。结合多年合唱教学的听、学与实践,本文着重对这三种唱法发声方法、特点以及达到和谐统一音响的训练等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在我的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当学生在发声方法、声音概念及心理因素等方面缺乏知识和训练时,一旦声音高度超过自然嗓音发声功能的音域界限,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学生常在过渡音区内出现虚声、暗声、音色不统一的现象;还有进入高音区时共鸣腔体由口腔、胸腔如何转入头腔共鸣;各个声区声带如何调节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声  相似文献   

19.
一、合唱艺术的功用1.音域的拓宽和音色的优化。一般未经训练的儿童的音域较窄,唱到歌曲高音部分时容易出现“喊唱”的可能性。虽然有些儿童会使用假声来唱高音,但因为真假声差异很大,容易使整个合唱效果参差不齐。训练童声合唱尽量使中、低音能在有“假声”的高位置产生融合感  相似文献   

20.
一、关于自然声区训练。所谓的自然声区,就是人声最自然的音区,不用费力就能唱出来的音区。自然声区一般是由五六度、不超过八度音程组成的。这个声区最适合中学生训练,因为中学生正处于变声期(变声期一般开始于13~14岁,到17~18岁结束)。这期间的教学首先要使学生明确一些变声期的生理规律,又要切实掌握他们的心理特点。要让学生在自然声区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