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正>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口语交际教学已越来越引起大家的重视。新大纲在口语训练上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景,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  相似文献   

2.
口语交际教学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而言十分重要。在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各种情境,充分利用课内外案例,对学生进行示范引领,让学生明确口语交际的方法与如何规范表达。教师要及时、具体、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以及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进行拓展延伸,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3.
组织口语交际训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要提高低年级口语交际教学的实效性,教师需研究学生的年龄特点,深刻领会低年级口语交际教学的基本点;以趣促说,着力探索低年级学生口语交际的兴奋点;关注生活,全力营造低年级口语交际教学的实践点;认真反思,寻求破解低年级口语交际教学的生成点。  相似文献   

4.
课堂教学中"兴趣"远比"需要"重要,口语交际训练要让学生有"说"的兴趣,在轻松愉悦的交际过程中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教师在口语教学中要发挥教学智慧,挖掘语言交际本身的乐趣,追求口语交际过程的愉悦,体验真实观察的交际乐趣。  相似文献   

5.
斯世平 《时代教育》2008,(4):126-127
口语交际教学作为贯穿语文教学全过程的一项内容,是与语文教学其它领域紧密联系、相互交融的.在以拼音、阅读、识字、写字教学为主的低段语文教学中,要全面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除了上好专门的口语交际课外,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把握契机,找到在"拼"、"读"、"识"、"写"中开展口语交际活动的切实、合理、有效的途径;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全面、广泛地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水平.  相似文献   

6.
徐艳红 《考试周刊》2014,(25):46-46
口语交际是人与人之间的各种思想的交流。本文从"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及"口语交际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考虑其真实性和实用性"两个方面阐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素养。  相似文献   

7.
口语交际教学存在许多问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并没有明显的提高.调查发现,制约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发展的不利因素主要有:口语交际训练缺乏计划性,训练量少;与语文教学脱节,训练效果得不到巩固;训练流于形式,没有落到实处;内容远离学生生活,缺乏真实性和实用性;没有互动和合作,缺乏交互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性发挥不好,教学质量低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一是融口语交际训练于语文整体教学之中,增强训练的实效性;二是观察、思维和语言训练有机结合,着眼学生的整体发展;三是口语交际训练要注重形式、内容的多样与创新,讲究训练的趣味性、灵感性;四是注重群体参与互动,发展个性特长;五是让学生走进社会,拓宽口语交际的生活源.  相似文献   

8.
培养和提升口语交际能力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积极的意义。农村地区的教师要认识到加强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在其教学生活中能够将口语交际教学落实到实处。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到口语交际的教学与实践中,并能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参与到教中与实践中的积极性与信心。教师还可以加强同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从而能够有效地提高农村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9.
语文新课标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需能力,应培养学生的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从"听说"到"口语交际",中学语文教学都要适应现代化发展的趋势.从观念、方法和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改革,提高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0.
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与读听写能力同等重要。教师应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高口语交际能力"这一目标着眼,结合教学经验,就学生不同学龄阶段的特点,做到教学中加强口语训练与观察、思维、想象训练;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抓牢双基,有效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1.
王琦 《天中学刊》2011,26(2):56-57
大学毕业生要想在强手如林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摆脱"少说为佳"、"言多必失"等传统思想的束缚,努力提升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必须消除心理障碍,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流沟通。在中小学语文课教学中重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是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基础,大学开设教师口语类课程有助于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要鼓励学生在  相似文献   

13.
口语交际教学存在许多问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并没有明显的提高。调查发现,制约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发展的不利因素主要有:口语交际训练缺乏计划性,训练量少;与语文教学脱节,训练效果得不到巩固;训练流于形式,没有落到实处;内容远离学生生活,缺乏真实性和实用性;没有互动和合作,缺乏交互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性发挥不好,教学质量低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一是融口语交际训练于语文整体教学之中,增强训练的实效性;二是观察、思维和语言训练有机结合,着眼学生的整体发展;三是口语交际训练要注重形式、内容的多样与创新,讲究训练的趣味性、灵感性;四是注重群体参与互动,发展个性特长;五是让学生走进社会,拓宽口语交际的生活源。  相似文献   

14.
口语交际教学要想真正实现让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口斤、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这个目标,必须以生活为基础,采用生活化的策略,让口语交际的教学过程成为口语交际的“实习场”,使口语交际教学与现实生活保持高度的同构关系。也就是说,口语交际教学要以学生亲历的或熟知的生活为素材,并通过创设生活化的口语交际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和掌握口语交际的知识,培养和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5.
沈兵 《广西教育》2014,(45):93-94
正口语表达是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更是智力发展的辅助手段。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最佳时期,教师应在此阶段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一、以课堂为口语交际训练的"主战场"课堂是师生交往互动最频繁的场所,理应成为学生口语训练的"主战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口语交际训练的内容,采取学生喜闻乐见  相似文献   

16.
<正>一、利用教材,上好口语交际课"口语交际"训练的主要途径是课堂,训练的主要素材来源于教材。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口语交际训练资源,教师应该明确把握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针对口语交际教学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活动方式,扎实开展口语交际教学活动,让学生想说、敢说、会说、乐说,逐步提高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想说";营造民主平等的交流平台,让学生"敢说";教给基本的交际方  相似文献   

17.
新课标指出:要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景,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因此.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各种情景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充分利用教学各个环节培养学生听说能力,坚持与生活相结合,使学生能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无拘无束地交流,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语言习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现将我自己的体会与各位交流,期待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18.
小学语文教学应重视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其核心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说"的能力,使学生能有效地说、说有用的、积极地说。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开发课内素材,创设具体情境,传授表达方法。教师要不断教育引导学生乐于表达、敢于表达,学会有效表达,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9.
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职业院校语文教学大纲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衡量职业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更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但现阶段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状况不容乐观。作为语文教师应把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口语交际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从而达到从业的目标要求。  相似文献   

20.
性别差异对于教学的有效实施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尤其是口语交际教学。长期以来,我们对于学生的性别差异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实并未予以充分的重视。口语交际活动与人的心理认知特点有着极为重要的联系。个人的听话及谈话方式不仅受到外部行为体系的调控,也受到内部心理认知活动的影响。一方面,口语交际能力受到思维水平的制约;另一方面,个体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以及情绪、联想等心理要素也贯穿始终。从组织内部言语到快速编码再到运用语音、语速、语调和态势语,就构成了口语表达行为,从注意到理解再到品评,就构成了口语领会行为。而口语表达行为与口语领会行为共同组成了口语交际行为。我们应从学生的客观现状入手,认清不同性别学生当前所具有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把握男女学生不同的性别特点和发展要求,有目的地实施口语交际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