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丽彬  陈炎 《江苏教育》2022,(11):69-70
<正>面对写作教学指导无序化与空洞化的窘境,我们基于学校的“乡村阅读”活动课程,以写作训练实践为对象,进行读写结合练习。我们认真梳理“乡村阅读”与写作训练的结合点,设置多类型写作支架,借助“支架式教学”,整合读写目标,实现阅读与写作的融合互通。笔者在七年级下学期将教材与“乡村阅读”活动课程相结合,开设了“细节描写”的专题指导训练课。一、引入示例支架,明确学生的写作目标在具体的写作教学过程中,示例支架的适时引入可以让作文教学目标更加直观与明晰。  相似文献   

2.
正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校本课程的开发如雨后春笋。我校为适应农村学生的实际,开发了校本教材《语文阅读教学训练点》。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堂实践,已逐步完善,成绩显著。一、训练点的确定本教材分为单元目标导读和阅读训练点两部分:二者结合,纲举目张;前者统领,后者具体化。编写者根据单元目标的核心内容,结合课标和教参,在每一篇精读课文中最大限度地提炼出阅读训练点,指导教师有的放矢地开展  相似文献   

3.
正一、开发课程在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的指导下,我们成立了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小组。接着,讨论制定方案,所有成员便开始搜集资料。先后参阅了《怎样阅读英文报纸》(梁洪浩、伍于诚编著)、《报刊英语——如何读英语报刊》(李自强主编)、《高中英语报刊阅读》(端木义万主编)等书刊。最后编写了《二十一世纪中学生英文报阅读技巧》和《21世纪中学生英文报选读》两本教材。  相似文献   

4.
一、开发课程 在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的指导下,我们成立了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小组。接着,讨论制定方案,所有成员便开始搜集资料。先后参阅了《怎样阅读英文报纸》(梁洪浩、伍于诚编著)、《报刊英语——如何读英语报刊》(李自强主编)、《高中英语报刊阅读》(端木义万主编)等书刊。最后编写了《二十一世纪中学生英文报阅读技巧》和《21世纪中学生英文报选读》两本教材。  相似文献   

5.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倍受关注的话题,“读写联动”则是提高学生习作素养的根本途径。在主题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读写联动”的优势,引领学生以教材为起点,延伸到多个阅读文本,形成一种开放、立体的教学模式。可以采取“拓展阅读,挖掘写作之源;积累素材,拓宽写作之路;动笔实践,体验写作之乐;读写结合,提高写作之力;多元评价,激活写作之趣”等策略,指导学生通过读与写的有效合作、实践与评价的有机体验,提高学生习作素养,实现语文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6.
教材校本化开发与使用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有利于提高国家课程的地方适应性和生命力,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利于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校本化开发与使用的主要途径有:根据语法规范,适度改编文本;根据知识体系,适当整合练习;根据教学进度,适时拓展阅读;根据课程标准,编著校本教材。  相似文献   

7.
铁欣霞 《青海教育》2021,(1):48-48,50
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师对学生达到的学习表现或学习效果的明确阐述。本文探讨了“读写教室”阅读课堂教学目标的分级与细化,结合整本书阅读,从渗透阅读策略方法的目标设定、关注故事中人物的目标设定、关注学生表达的目标设定、关注真实活动的目标设定等方面,阐述了“读写教室”整本书阅读课堂教学目标细化的实践。  相似文献   

8.
一、语文校本课程研究的具体目标与实践 我校的语文校本课程研究是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训练纲要》(试行)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直接指导下进行的,同时,我们又大量地借鉴了香港有关对中、重度弱智儿童教育训练的目标、要求及实践经验,充分结合我校的校情特点与学生实际,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改变统编语文课程以"大纲-教材-教学参考-作业"等形式形成的课程体系,进而形成以"语言发展阶梯-课程本位评估-课程目标-教材资源-活动建议-家长指引"等形成的语文课程体系,下面围绕这几个方面谈谈我校的语文校本课程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9.
蔡静兰 《教书育人》2013,(19):41-42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蕴含着丰厚的阅读资源,这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发展阅读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解读1.重视读写结合阅读过程中读写的结合是非常重要的。老师首先要带领学生读透一段话,找出这段话可以模仿,可以借鉴的  相似文献   

10.
小学语文校本课程是小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要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学校可利用的资源进行课程开发,以实现满足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课程多样化目标。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要遵循"自编教材,扩大阅读""学科整合,整体推进""学科活动,拓展教材""开设选修,自主选择"的"三十二字原则",提高小学语文课程的时代性。  相似文献   

11.
<新目标英语>(Go For it)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和美国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联合出版的一套初中英语教材,这套教材语言地道时代感强,它倡导任务型教学活动,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阅读能力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点,良好的英语阅读能力对学生获取各种信息资料,提高英语成绩有着重要的地位.该文从利用<新目标英语>指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如何阅读等几个方面对提高初中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2.
阅读与写作之间关系密切,但目前国内相关研究多数停留在感性经验或理论思辨层面。研究以Z地区八年级4664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阅读能力水平、阅读投入程度与学生写作成绩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其一,学生阅读能力与写作成绩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较低层次阅读能力相比,较高层次阅读能力对写作成绩的预测作用往往更加明显,与阅读高分组学生相比,高层次阅读能力对阅读低分组学生写作成绩具有更好的预测作用;其二,学生阅读兴趣、策略与习惯等内在因素对其写作成绩的影响作用比阅读数量、阅读时间等外在因素更为显著;其三,网上阅读方式与阅读多样性对写作成绩影响甚微,甚至产生负向影响。基于此,教师在读写教学实践中应进一步提升读写整合意识,加强对学生读写分层指导与内容选择,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写策略。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课外阅读的有效性,我们在遵循儿童生命成长轨迹的基础上,设计了诵读、图画书和整本书的阅读、读写互动等特色阅读课程,也就是阅读指导课,旨在抛砖引玉,书海导航。本文结合低年级阅读指导课《鼹鼠和雨伞》的案例,从五个方面阐述提高阅读指导课有效性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4.
正《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强调,生物教学要重视生物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但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生物课程配套资源并不完善,缺乏对新课程改革实施的指导,新教材中的有些例子过于理想化。因此,必须加强与新课程改革理念相一致的课程资源建设,积极开发校本课程资源,为高中生物教学服务。一、依托现行教材,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现行的高中生物课本是校本教材开发的主要依据。校本课程也要体现新课程标准中有关的知识性目标、技能性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有效地实施新课程标准中的具体内容与建议。教材的校本化仍然是以完成教  相似文献   

15.
统编语文教材对于阅读策略的单独设置为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奠定了基础。在阅读策略单元的教学中,针对阅读策略教学浅尝辄止的教学现象,教师可从明确阅读教学目标、细化阅读策略教学以及深度策略建构等方面对学生进行阅读策略的深度指导,以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相似文献   

16.
时良忠 《文教资料》2010,(33):70-71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形成较强的阅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作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应从营造育人环境、开发校本课程、开展特色阅读、举行多彩活动、实行读写结合、改变阅读方式、实施多元评价、依托课题研究这几方面着手,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活动,让学生切实体会到阅读的乐趣。  相似文献   

17.
校本课程实施给学校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但从校本课程开发方式来看,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着学科化、教材化、活动化、师本化等误区。走出校本课程开发误区的对策有:充分认识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为校本课程合理定位;多类并举,规范实施,提高校本课程的科学化水平;加强课程监管与督导,提供专业支持与指导,推进课程开发常态实施。  相似文献   

18.
主题性阅读符合学生阅读成长的实际需要,小学语文教材编辑也是以主题性为原则展开的,语文教材以单元主题性呈现,为主题性阅读创造了条件。教师要依托教材、关注校本课程资源、接轨学生实践生活、优化阅读实践活动,为学生主题性阅读创设良好环境,为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提升做好坚实铺垫。  相似文献   

19.
课型的提出和分析,使得“经典阅读”校本课程的应用性、针对性加强、本文对小学“经典阅读”校本课程的课型作了分类尝试,并对读物推荐课、方法指导课、交流赏析课、成果展示课等基本课型的教学策略作了初步探讨,旨在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20.
基于教材语篇的阅读教学是发展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教材通常在相对固定的板块位置呈现具有特定设计意图及目标指向的阅读语篇和学习任务,教师需要深入理解所教教材的整体设计思路、教学理念以及具体的语篇和阅读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实施有效教学,实现教学目标,发展学生包括阅读能力在内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本文结合案例分析,引导教师对小学英语教材阅读板块的定位、主要阅读活动的目标和内容进行解读,为教师提供具体的策略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