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华文化是中国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复苏和振兴.必然使中华文化的活力也得到提升,随着传统文化地位的提升,民族的精神品格乃至国家的形象尊严都会得到应有的升华.……  相似文献   

2.
台湾文化根在大陆。明清以来,中原文化在台湾一直处于主流文化地位,两岸文化同根同源,同属中华文化。台湾文化是现代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两岸统一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3.
传统社会,中华文化因其先进性、民族性、稳定而有序的文化结构,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现代化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中华文化的上述特征,削弱了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中增强中华文化凝聚力。  相似文献   

4.
在新时代,我们要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时代价值、理论内涵与实践遵循。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就是要坚守中华文化的本位性、民族性、人民性、特色化与大众化立场。其实践遵循是:高举伟大旗帜,坚定文化自觉;礼敬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推进文化创新;坚持面向世界,推动文化互鉴。  相似文献   

5.
摘要: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对于中华文化世界影响力的提升以及中国形象塑造具有重要意义。文化全球化语境下中华文化对外传播面临着重重困境。汉语国际教育的蓬勃发展为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了重要平台。在汉语国际教育过程中要加强中华文化传播意识,明确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使命与责任;要全面发挥孔子学院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的功能与作用;注重对来华留学生的文化熏陶。  相似文献   

6.
和谐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文化历来重视和谐。和谐观、和谐思想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东方独有的文化,在西方被称为“东方精神”。和谐文化弘扬了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为世界文化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7.
王荣霞  于超 《中国教师》2012,(15):19-21
<正>由北京师范大学黄济教授主编的《中华文化经典导读丛书》是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华传统文化与青少年素质教育"的研究成果。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代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在于多元化,有着很多源头。山东属于齐鲁文化,虽然出了孔子孟子,但并不能代表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相比而言,更久远的是夏、商、周的文化,集中于我国山西、河南、陕西等地,还有河北的燕赵文化、四川的巴蜀文化、云南的滇文化、长江的荆楚文化、以及岭南文化、吴越文化等等,丰富多彩,很难说用单独的哪一个来代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标志城可能会起到弘扬中华文化的作用,但这仅是一个短期的效益,文化研究才是基  相似文献   

9.
主编寄语     
赵麟斌 《闽江学院学报》2009,30(6):F0002-F0002
地域文化是整个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将地域文化研究置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体系之中。地域文化研究,不仅能够大力推进中华文化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从新旧石器时代至两汉时期,人们在汉水流域频繁的各种政治、经济活动与发达的原始农业和手工业表明,汉水文化源远流长,汉水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汉水文化以其奇妙性、神秘性、自由性、幻想性、浪漫性的品质和精神孕育、催生、滋润了楚文化,从而形成了文化发生学上汉水文化→楚文化→汉代文化→中华文化之间的逻辑关系,中华文化内在地存在着的"楚风汉韵"文化特质又表明,汉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所以,早期汉水文化在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明显的处于核心区并发挥着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11.
<正>法库县是辽代的帝后故里、宰相之乡,辽代文物丰富,辽文化遗存丰厚。2011年秋,法库县委县政府责成我校建筑设计研究院全面负责法库县"辽风小镇"的文化创意和规划设计工作。辽文化在历史上曾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来中华文化的振兴中也将有灿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来华留学事业进入提质增效的发展阶段,留学生教学管理的目标逐步转向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上.提升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要从三方面着手:运用互联网思维,丰富文化认同途径;开发隐性教育资源,创设文化认同情境;汲取传统文化精髓,夯实文化认同根基.  相似文献   

13.
中华文化主体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标识性概念,是中华民族在文化意义上坚定自我的核心表征。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发展中华文化主体性,需要在“历史—现实”之维,从古老中华文明的独立发端、近代中国文明蒙尘的历史境遇以及中国共产党勇担使命的重要节点中,明晰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溯源、挑战与坚守;需要在“传统—未来”之维,明确中华文化主体性在传统与现代的贯通中一脉相承、在面向未来的时空场域中生生不息的发展指向;需要在“理论—实践”之维,以“两个结合”塑造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破解“古今中西之争”,探索文化创新空间;需要在“民族—世界”之维,既坚定中华文化立场,又以鲜明文化特性融入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14.
中华文化在网络空间中得到一定程度的传播,呈现出多样化特点,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乐观。不同类型的文化网站风格迥异,彼此隔绝;网站内议题疏离,流于浅表;中华文化图景拼贴式呈现,意义碎片化。应改变碎片化、拼贴化的网络呈现状态,以中华文化的核心精神为线索,使中华文化的网络传播空间形成一个系统性、整体性的文化生态场域,使网络成为我们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5.
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是当前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指导原则和方法论。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只有秉持开放包容,才能借鉴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成果,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只有坚持守正创新,才能在新时代条件下不断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创新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16.
中华文化生态系统是由文化要素组成的文化群落及其所在的环境(含自然环境与文化环境)构成的有机统一体。中华文化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系统,具有"自给自足"性、开放性、发展性和整体性的特征,它和外部(包括经济、政治)环境存在着互动的关系。保持文化多样性,实现双向互动的文化环境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是维护中华文化生态系统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7.
文化认同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文化自信”的核心内涵,中华文化认同教学是助其落地的一种尝试。以文化认同的概念特征和形成机制为依据,中华文化认同的概念框架包含三个彼此关联的要素:中华文化深度探索、中华文化广度探索以及中华文化身份承诺。据此,语文课程中华文化认同教学的实践路径有三:一是通过文化记忆和文化体验促进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深度探索,二是通过文化比较和文化反思促进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广度探索,三是通过文化价值观的挖掘与内化实现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文化身份的承诺。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华文化面临着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社会转型的文化困境等现实挑战,陷入文化主体性迷失、文化自觉意识缺失的发展困境。为了化解文化主体性缺失所带来的种种挑战,应当通过促进文化认同、培育文化自觉、促进文化自强等方式,培育中华文化的主体意识,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9.
为了构建中外文化友好交流的桥梁,让外国人更加了解中华文化,同时也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实践表达能力,我们以唐朝文化为例,将文化进行情景再现,用英语介绍文化,用演绎的方式重温中华文化,品读英语,以演员的心理去揣摩中华文化,利用身临其境的特点,使中华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  相似文献   

20.
和谐观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东方独有的文化,在西方被称为“东方精神”。和谐文化弘扬了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为世界文化做出了贡献。文章对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分析,并展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礼仪文化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