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下我国电视民生新闻娱乐化、低俗化倾向严重,越来越多地闪现"黄色新闻"。本文通过对当前电视民生新闻这种黄色化倾向进行解析,从而为行业未来发展提出一些理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王靖娇 《大观周刊》2011,(19):66-66
我国民生新闻随着中国媒体人文精神的复苏而兴起。进行人文关怀是民生新闻的功能定位和社会责任,也是受焱的期望需求。内容零碎、避重就轻;批评报道表面化;报道肤浅、缺乏深度;无谓炒作,使其偏离新闻本质是目前民生新闻的播报中主持人存在的主要问题。应把握“人文关怀”的核心,从生活关怀、理性关怀、生命关怀、进行舆论监督等方面加强民生新闻中的人文关怀。民生新闻的主持人应该做到平衡心态,客观报道;转变播报方式;转变主持风格,才能使民生新闻的生命力更加长久。  相似文献   

3.
人文关怀是电视民生新闻的功能定八位和社会责任,也是受众的期待需求.县级电视台如何从生活关怀、理性关怀和生命关怀等层面去体现电视民生新闻中的人文关怀? 笔者认为,本土民生新闻的人文关怀,要在真正领会"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基础上,着重突出民生新闻的地域性、时效性、受众性,以人文关怀的理念来创新和提升县级电视台民生新闻的价值和品质.  相似文献   

4.
电视民生新闻媚俗化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民生新闻受到观众喜爱,但在一些民生新闻中存在媚俗化倾向,这既弱化了民生新闻的新闻特质,又损伤了民生新闻的品质.应该对电视民生新闻媚俗化倾向进行理性思考.探究其出现的原因,以求能够更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5.
欧黔 《新闻世界》2013,(10):189-190
电视民生新闻的琐碎化、庸俗化影响民生新闻的品质。“走转改”活动的开展,有力推进着电视民生新闻的理性进程和品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门永生 《记者摇篮》2009,(10):39-39
“民生新闻”从产生就是以社会的底层视角,开拓新闻来源的新渠道,增加媒介传播功能的民主功能。而“民生新闻”发展的误区使得其本身越来越往浅薄的方向发展,突破了原有的新闻理性。所以,民生类题材电视新闻开始重新进行新闻的理性定位,寻找到了解释引导为主要功能的“公共新闻”。这是对“民生”题材新闻报道角度的丰富。  相似文献   

7.
时下,媒体中的民生新闻铺天盖地,电视民生新闻尤为强劲。面对新形势,从业人员应该从理性上去思考民生新闻的现状和对策,使其健康地发展下去,更好  相似文献   

8.
时下,媒体中的民生新闻铺天盖地,电视民生新闻尤为强劲.诚然,民生新闻是电视新闻发展的必然阶段.面对新形势,从业人员应该从理性上去思考民生新闻的现状和对策,从而使民生新闻健康地发展下去,更好地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应有的舆论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姚娟 《新闻知识》2013,(2):23-24
"后民生新闻时代"、"公共新闻"、"大民生新闻"三个概念,是与电视民生新闻相关的三个关键词。"后民生新闻时代"似乎在宣告电视民生新闻的终结,"公共新闻"、"大民生新闻"则指出了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之路。无论电视民生新闻的前景如何,其民本取向的精神内核不能丢失。  相似文献   

10.
民生新闻这种节目形态从20世纪末开始出现,在2002年至2005年达到巅峰。业界普遍把民生新闻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碎片化的原始状态;民生关怀的深度开掘阶段;以民生新闻为品牌的延伸开发阶段。近几年,民生新闻节目受到新媒体特别是网络的冲击较大,如何打造民生新闻的核心竞争力?如何突破民生新闻发展的"瓶颈"?业界人士对此一直在不停地认真探索。而民生新闻栏目开展民生活动无疑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民生活动是用"大民生"的眼光创新民生节目  相似文献   

11.
搭建"民主促民生"的最佳传播平台,拓宽民生新闻的信息来源,提升民生新闻的报道品质是新闻媒体的责任.尤其是对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议题,要搭建民意平台,通过发扬民主特别是基层民主来化解矛盾、解决问题.近两年来,杭州电视台<新闻60分>和<明珠新闻>等民生新闻栏目将"民主促民生"机制作为民生新闻提升的一个突破口,围绕民生议题,和政府部门建立合作机制;注重市民互动,丰富民生预设议题的表达形态;强化"媒介公民"意识,优化舆论引导,进一步提升了民生新闻的品质,扩大了民生新闻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随着都市报的成熟和理性,多年前以社会新闻为主打的办报理念逐渐被以民生新闻为主打的办报理念所取代。以民生为主打的都市报,少了许多打打杀杀的戾气,多了许多温情脉脉的提醒和关怀;少了许多低俗的过度娱乐,多了许多实在的民生把握。报纸渐渐地摆脱了"小报"的指斥,更多的人愿意以主流媒体称之。《大连晚报》作为一张都市报,也经历了这个转型发展阶段。但相对来说,《大连晚报》是比较早、比较主动转  相似文献   

13.
巴全东 《传媒》2012,(10):44-45
正公民社会的兴起,传媒本质的回归,民本思想在新闻传播实践中的贯彻,让电视民生新闻成为近年来中国电视业的一支生力军。然而,经历了多年的"大干快上",民生新闻进入了疲惫期:报道题材过于狭窄、重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庸俗化、低俗化倾向,学者"新、奇、特、星、腥、性"的指责消解着媒体倡导真善美的社会责任。理性地审视电视民生新闻的"是非曲直",我们会发现表面繁荣的背后问题多多,势必面临品质提升的巨大压力。向主流新闻靠拢,关注社会问题,在权威性和公信力上寻求突  相似文献   

14.
石勇 《新闻前哨》2008,(12):97-98
近几年来,全国地方电视台都在各显神通,争先改版开辟民生新闻栏目,以关注平民百姓生活状况为宗旨的民生新闻,成为电视媒体赢得受众、赢得市场的“杀手锏”。面对扑面而来的民生新闻热潮,笔者仅就如何用辨证的跟光做强民生新闻.理性选择新闻选题、正确把握新闻角度、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引导作用.谈谈个人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客观且理性的思维方式,其能够很好地对民生新闻反映出的社会问题以及问题背后的社会本质进行理性的分析与总结,对于促进解决社会问题以及社会矛盾有着积极的作用,因而在民生新闻中运用批判性的思维对问题进行评论有助于广大人民群众对于问题的理解,也能够积极地督促有关政府部门对于问题的解决。所以本文主要对民生新闻评论中批判性思维的作用以及民生新闻评论中批判性思维的误区进行浅显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现如今,民生新闻节目在电视荧屏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民生新闻以它特有的平民风格深受电视观众所喜爱。而在众多的民生新闻栏目中,主持人所发挥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主持人真诚、平等地表达,可以获得观众的认同,增强亲和力,从而拉近电视节目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要想在电视媒体中起到主导作用,就要在节目中以特有的亲和力和独到的视角拓展观众的理性思维,真正做到"零距离"。  相似文献   

17.
林凌 《东南传播》2012,(5):128-130
目前,电视民生新闻及评论栏目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随之而来的发展瓶颈却不容忽视。面对诸多发展瓶颈,电视民生新闻及评论栏目的改革与发展应引入"公共新闻"理念,将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相结合,发展关注公共领域的"大民生";以"社会责任"为指导原则,特别关注社会弱势群体;以引导公众价值观为任务,合乎社会和谐与道德准则;注重向新媒体拓展,特别是手机媒体和微博,构建公共互动平台。只有贯彻好这些策略,电视民生新闻评论才能走出更宽更广的路子。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将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从文化哲学的理论研究层面引入到大众媒介的实践操作层面,将微观视角的实践与宏观视角的理论相结合,从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交汇处研究民生新闻,探究民生新闻在中国社会存在的深层文化根基和现实文化表达.  相似文献   

19.
对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及其主持人的内涵本质、精神品格的理性认知,必将带动民生新闻实践的不断完善,为电视新闻的未来提供可成长的空间。本文仅就民生新闻的平民化表达谈两点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社会新闻范畴中的民生新闻异军突起,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但是在民生新闻栏目持续升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其发展中的一些误区,如果忽视民生新闻中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在实践中必然导致一些反理性的思潮泛滥,从而产生不良的后果。事实上,这正是民生新闻节目一味强调所谓民本取向所带来的必然结果。那么,民生新闻的民本取向为什么会带来如此大的悖论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