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的灾难往往会带来重大的社会变革。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大社会事件,政府如何进行公共危机处理?如何迅速发布准确信息?媒体如何做出最真实、最及时的报道?……成了考验政府执政能力和媒体社会责任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博物馆的社会化与专业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与民主化、资源数字化的今天,博物馆该扮演何种角色引发了博物馆学界乃至社会的关注与讨论。无论发达国家亦或发展中国家,感受到压力与危机的博物馆人,似乎都高举“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大旗,高调地去迎合社会,以为这样便可化解因剧烈变动的世界带给博物馆的前所未有的挑战。信息时代的博物馆与社会的交流应该基于什么原则?是在坚守博物馆专业化基础上的社会化,还是以社会化来消解博物馆的专业化?所谓的博物馆社会化是否正在或者将会泛化博物馆、虚化博物馆学?本文将通过历史的考察、理性的思辨,对上述问题进行尝试性地回答,以期为全球视野和信息、交流技术飞速发展的语境下,当今博物馆与博物馆学所面临的挑战,做些许抛砖引玉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现如今,面对社会各类信息传输的快节奏,人们已经不再大惊小怪。反而是信息慢一步,会引起大众的不满,而突发事件的报道更是如此。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面对突发公共事件,媒体愈发专业和成熟,而作为新媒体,应该如何面对突发事件?如何发挥其社会引导作用?如何掌握信息发布的主动权?新媒体的力量不可忽视。结合此背景,本文详述了移动电视的媒体引导功能。  相似文献   

4.
现如今,面对社会各类信息传输的快节奏,人们已经不再大惊小怪。反而是信息慢一步,会引起大众的不满,而突发事件的报道更是如此。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面对突发公共事件,媒体愈发专业和成熟,而作为新媒体,应该如何面对突发事件?如何发挥其社会引导作用?如何掌握信息发布的主动权?新媒体的力量不可忽视。结合此背景,本文详述了移动电视的媒体引导功能。  相似文献   

5.
论博物馆经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经营是指企业等的筹划并管理,或经管办理经济事业。那么,作为“非盈利性机构”的博物馆,是否需要经营?博物馆经营的内容、特征是什么?经营是否会影响博物馆业务工作的开展?成功的经营对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能起到什么作用?本文拟就以上问题进行探讨。一、博物馆搞经营是形势所需作为文化传播的公共机构,博物馆在社会主义文化舞台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中国现有博物馆1800座,拥有近一千万件的藏品和每年上亿的观众。博物馆利用实物资料,以特殊的语言,直观的形式发挥着社会教育、文化娱乐功能,为促进社会文化与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  相似文献   

6.
英国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有效传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突发公共事件爆发时刻.政府和媒体的目标应该说是一致的:全力以赴解决突发公共事件.让生活恢复到正常状态。在突发公共事件时刻.政府和媒体需要共同合作.共渡难关。处于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人们.对信息的需要特别迫切。不实信息是突发公共事件舆论的不安定因素.一旦谣言混淆了突发公共事件舆论.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时候.如何处理好舆论安全问题呢?最重要的就是要实现政府与媒体的良性互动。在这方面.美英等国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贺巧虹 《大观周刊》2011,(46):74-74
如今.高中生网络成瘾导致的学习和社会问题日益严重。面对那些网瘾学生.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手段、用什么方法才能使他们彻底远离网瘾的毒害.回到正常学习和生活的轨道上来呢?  相似文献   

8.
传播的场所     
刘宏 《青年记者》2006,(19):30-33
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理论假设,一个人在互联网展示自己的隐私照片,而另外一个人则把自己的隐私照片贴在了学校门口的公告牌上,这会有什么区别呢?换句话说,如果让一个人在这两种方式中做出选择,他或她会选择哪一种呢?看上去,他们做的是同一件事,只是方式不同,单纯从浏览的人数来看,网络的看客应该远远大于一个学校门口公告牌的阅读人数,照此推理,如果是出于展示的目的,更多的人应该选择网缗那么,反过来说是不是正确呢?如果是出于保护隐私的目的,一般人会选择学校门口的公告牌吗?  相似文献   

9.
经过一番努力.你来到一个新环境,坐上了CIO的宝座.在进行了一番悄无声息的观察之后,你决定要做点什么来展示一下你的能力。然而,你应该做什么呢?怎么做呢?  相似文献   

10.
对于一个特殊历史事件的诠释,带给不同政治、社会背景的观众的心理体验往往大相径庭,小则影响个人对于国家、民族之认同,大则引发族群或国家间的偏见与仇恨。面对国家社会的集体经验,战争纪念类博物馆带给观众的是一场怎样的参观之旅?是加深创痛亦或是提供一场治愈疗程?本文将焦点集中在战争纪念类博物馆,着重探讨此类博物馆展示观点的几个思考问题。  相似文献   

11.
陈楠 《大观周刊》2010,(40):49-49
如果一天你有14个小时的时间是待在家中,那么你会做什么?首先除去8小时充足睡眠,还有6小时呢?吃饭、做家务、看电视……如果没有找到一些新鲜的玩意儿.这样的生活很快会让你乏味。  相似文献   

12.
博物馆公共文化保障是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期间所提供的文化服务,发挥对突发公共事件积极处置对策的保障作用。文章讨论博物馆公共文化保障的意义、任务、原则和措施,分析博物馆承担公共文化保障的优势,指出博物馆公共文化保障能力,包括自我保护能力和博物馆文化项目产出及输送能力。博物馆公共文化保障作用的实现需要强有力的统筹调度,常态化准备与积累,持续做好能力建设,做好应急资源储备,建设并维护好保障渠道。在突发公共事件结束后,博物馆要有序退出突发公共事件期间的公共文化保障状态,恢复正常工作秩序。  相似文献   

13.
正在兴起的数字化博物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当前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已使我们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面临巨大的冲击。随着电脑网络以及通讯网络的发展,人们不仅要求足不出户就可以办理购物、订票、存取货币等电子商务,而且也希望坐在家里从网上看到世界各国博物馆的藏品、展示、教育活动等,这就迫使许多博物馆伴随信息时代的来临而成为正在兴起的数字化博物馆。什么是数字化博物馆?它主要包括哪些内容?目前它已发展到何种程度?我们应如何面对这一时代的挑战?本文拟对以上问题做一简略的讨论。  一、数字化博物馆及其主要内容数字化博物馆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完整的定…  相似文献   

14.
当前,微博由于其交流结构上的开放性、信息转发和评论的便捷性以及内容上的“微”型化的基本传播特点,在一些社会事件中成为了传播的起源点和舆论的酝酿平台。微博影响力日益扩大,对社会价值体系也产生了现实的影响,微博问政也逐渐成为新的趋势。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微博已经扮演着哈贝马斯所说的公共领域的角色呢?对于此,应该看到微博作为公共领域的角色依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5.
当前,微博由于其交流结构上的开放性、信息转发和评论的便捷性以及内容上的“微”型化的基本传播特点,在一些社会事件中成为了传播的起源点和舆论的酝酿平台.微博影响力日益扩大,对社会价值体系也产生了现实的影响,微博问政也逐渐成为新的趋势.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微博已经扮演着哈贝马斯所说的公共领域的角色呢?对于此,应该看到微博作为公共领域的角色依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成为社会关注热点,现代媒体对此应承担何种责任呢?本文通过对2008年以来国内群体性事件所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征的分析。阐述了面对“群体性事件”媒体首先要认可多元社会利益的正当性,通过合法化、制度化的报道渠道,为事件的妥善解决履行媒体使命与责任。  相似文献   

17.
2013年的国际博物馆日热热闹闹地来了,很多博物馆都会在这一天亮出家底,推出各式各样的“精品展”,一些博物馆还要组织各类主题的教育活动,或剪贴,或捏塑,或表演。但是,这个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博物馆(记忆+创造力)=社会变革”,被多少人理解了?被多少人记住了?又被多少人在日后的博物馆实践中贯彻体现呢?面对这一主题,人们有太多的疑问,有太多的解读。其实,这看起来很新奇的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其核心内容是坚持博物馆特点,发挥博物馆优势,为公众提供更切实的学习发展机会,积极参与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相似文献   

18.
乔一 《大观周刊》2012,(28):78-78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我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转型。转型期,社会发展速度提高,社会矛盾也不断增加。面对这些社会矛盾。维稳成为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首要任务;然而,随着近年来群体性事件的频发,中国的压力维稳机制也受到质疑。那么,转型期,这种维稳机制能否成功维持社会稳定呢?该机制存在哪些不足?应当如何进行调整?本文试从社会学角度,对以上这些问题做以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9.
2008年是我国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的首年。传统节日法定化,代表政府对于传统节日的重视。传统节日放假让人们有更充足的时间享受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传统节日怎么过?节庆活动行为方式有何规律?节日的公共性和社会价值体现在哪里?节日文化遗产具有怎样的特点?应该采取何种方式予以保护?诸如此类的问题,民俗学者、文化工作者以及公共文化空间的执行者——博物馆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不少博物馆为解决陈列展览观赏性不足而影响展出效果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探索。博物馆展陈是否需要观赏性?什么是展陈的观赏性?展陈观赏性有哪些特点?怎样适度营造展陈观赏性?如何使展陈观赏性与时俱进等一系列相关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应该说,博物馆陈列展览需要观赏性,时代要求必须加强展陈观赏性,这已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