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朝前期,在中国西部的新疆、青海、西藏等地,清朝政府与厄鲁特蒙古之间围绕着统一与分裂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继康熙皇帝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以后,雍正初年又出现了和硕特部的罗卜藏丹津叛乱。  相似文献   

2.
1、粉碎准噶尔贵族割据势力、平定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兄弟的叛乱(1757年)250周年【题源探微】清朝前期通过粉碎准噶尔贵族的分裂活动、平定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兄弟的叛乱,维护  相似文献   

3.
乾隆继位初期,西北准噶尔部发生内乱,乾隆决定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出兵西北平定叛乱.满洲大臣傅恒以国家利益为重,支持乾隆帝出兵西北的决策,协助乾隆帝在军机处主持西北军务,并举荐满洲大臣兆惠、富德、阿里衮、舒赫德、阿桂出任西北疆臣.经过乌鲁木齐之战、叶尔羌之战、伊西洱库尔淖尔之战等平定了叛乱,完成了清代国家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探讨了清政府平定准噶尔叛乱前后与哈萨克诸部的关系,通过众多的历史材料阐明清政府在与哈萨克的接触之初以及在平剿叛乱中,二者的关系得以改善和进一步发展,表明历史上清政府与哈萨克诸部友好相处的事实及清廷对西部边疆和平、稳定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这张挂图是配合初中《中国历史》第二册叙述的“平定准噶尔贵族的叛乱”这一历史事件编辑的。清朝初年,漠西蒙古准噶尔部贵族噶尔丹,在沙俄的扶植下自称可汗,并向康熙帝提出:“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妄图分裂祖国的主张。1691年沙俄公然唆使噶尔丹进攻内蒙古,发动了反对清朝政府的叛乱。这里所选用的两幅历史画卷,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了当年平乱斗争过程中的重要场面,反映了我国各族人  相似文献   

6.
大和卓即布那敦,小和卓即霍集占是新疆南疆维吾尔族封建主玛罕木特之子。“和卓”,波斯语,意为“火者”即回族始祖穆罕默德的后裔。康熙年间,回部发生了白山派和黑山派的宗教之争,北疆准噶尔部噶尔丹趁机占领了南疆,被平定后,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又复出兵南疆,尽俘两派和卓后人迁往伊犁。大、小和卓和父亲一起被拘禁,被迫率数千维吾尔人在伊犁一带垦殖耕作,受尽虐待,直到乾隆二十年(1755)清政府平定了准噶尔达瓦齐势力的叛乱后,布那敦、霍集占才被获释。清政府妥善地安置了他们,派兵护送布那教回到叶尔羌,继续皖治旧部,  相似文献   

7.
土耳扈特是漠西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明代天启、崇祯年间 ,土耳扈特首领和鄂尔勒克因为与漠西蒙古的另外一部准噶尔部首领巴图尔珲台发生冲突 ,于是率领自己的 5万余帐牧民 ,西南方向迁移。在当时沙俄还没有控制的伏尔加河下游地区围猎放牧 ,形成一个独立的游牧部落。尽管如此 ,他们与天山以北的厄鲁特蒙古各部仍然保持着密切联系 ,并一直和清朝中央政府保持朝贡关系。 16 97年 ,清政府平定噶尔丹叛乱后 ,土耳扈特汗阿玉奇派诺颜和硕布等入贡庆捷 ;后来 ,策旺阿拉布坦割据新疆中断了准噶尔通往嘉峪关的贡路 ,然而 170 9年阿玉奇仍派遣使者萨…  相似文献   

8.
一、知识链接(一)中古史1.完成大统一的朝代有秦、西晋、隋、元等。2.大的分裂时期有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和五代辽宋夏金时期。3.地方势力起兵发动的叛乱有西汉初年的七国之乱、唐朝的安史之乱等。4.清朝前期平定了“三藩之乱”、准噶尔部的叛乱和大小和卓的叛乱,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二)中国近代现代史1.港、澳、台问题的形成。2.解决港、澳、台问题的方式、方法:一国两制。3.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区别:属于内政,设立特别行政区后台湾可以保留军队。4.阻碍台湾问题解决的两大因素: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5.影响国家统一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康熙像清圣祖爱新觉罗·炫烨,公元1662-1722年在位,年号康熙.在他统治时期,加强了满汉地主阶级的统治力量,先后消灭了吴三桂等西南割据势力;平定了准噶尔等部贵族的叛乱,粉碎了沙俄对我国西北的侵略阴谋;抵御了沙俄对我国黑龙江流域的侵略.于1689年和俄国订立《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东北边界.康熙还采取了奖励垦荒、兴修水利、"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等措施.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普宁寺楹联八副 普宁寺在热河行宫东北五里狮子沟。乾隆二十年平定准噶尔,上幸避暑山庄、四卫拉特部落来觐,赐宴封赉,敕建普宁寺以昭武成。仿西藏三摩耶庙制。寺南向,联额皆御书。……门额曰“普宁寺”。门内正中碑亭,植碑三,恭镌御制碑文。左右钟鼓楼,中天王殿五楹。又内正殿七楹,供三世佛。前楹额曰“金轮法界”。……殿内额曰“大雄宝殿”。……殿内佛背光上额曰“仁佑大千”。殿后从盘道上阁,供诸佛菩萨,额曰“大乘之阁”。月台左右五色浮屠四,列四大部洲、四小部洲。阁三层,各七楹,下层额曰“鸿庥普荫”。……阁东精舍五楹,为临憩之所,额曰“妙严室”。阁西为“讲经堂”。 洪维我皇上以无量愿力,创开福地,俾西域万众亿载普宁。入寺瞻仰者合掌顶礼,颂神功而祝圣寿,真如普贤震旦涌现皈依也。(《钦定热河志》卷七十九寺庙三) [解说」  相似文献   

11.
乾隆御制《热河考》对研究清中期的地理科学发展情况具有重要意义。《承德师专学报》1987年第1期陈登亿同志注译了《热河考》,他还论证了《热河考》的地理价值。这对我们研究清中期的地理学发展史方面有所启迪。 乾隆御制《热河考》写成于乾隆二十八年(1764年)。当时准噶尔贵族阿睦尔撒纳归服清朝,并接受了封号和官职。清朝控制了天山南北。1755年阿睦尔撒纳又发动叛乱,乾隆派遣军队攻克伊犁。1758年清军平定了叛乱。  相似文献   

12.
17世纪初,属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的土尔扈特部因与准噶尔部不和,西迁至伏尔加河下游繁衍生息。1771年,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率部众起义东归,历时半年,途经艰险和苦难,付出巨大民族牺牲,终于抵达故土,促进了祖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土尔扈特部回归的原因,目前学术界大体归为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沙俄的民族压迫和剥削;二是民族向心力和文化认同;三是清政府的民族和宗教政策。笔者认为:除以上原因之外,准噶尔部的平定也是土尔扈特部东归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诸葛亮在平定南中叛乱过程中始终注重运用“心战”策略,并最终获得了南征的完全胜利。在大军开拔之前,他采纳马谡的“心战”之策,颁发三军,作为南征的作战指导方针。作战中,诸葛亮使用多种方法,展开“攻心战”;战后,诸葛亮又针对南中人不信任汉人的心理,采取各种措施予以心理安抚,获得巨大的心理效应;在平定南中叛乱中,诸葛亮还牢牢控制了“心战”的主动权。诸葛亮运用“心战”策略,不仅平定了南中叛乱,而且促进了南中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有力支援了蜀汉政权的北伐。  相似文献   

14.
李承翔 《历史学习》2001,(11):29-29
不少学生在答题时常将“反对准噶尔贵族分裂势力”答成“反对准噶尔贵族叛乱”,将“分裂”与“叛乱”混为一谈。不少复习资料也出现此类情况。因此须辨别清楚。  相似文献   

15.
《镜花缘》和《笔生花》的作者均充分肯定女子的才能,才女们在外都高中科举,并参与平定叛乱。两部作品对女子的家庭生活都有描写,如才女们的家庭教育、婚姻状态、日常生活等方面,并显示出各自的描写特点。  相似文献   

16.
咸丰年间贵州爆发大规模的叛乱。清政府因忙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对贵州兵乱无力应对,丁宝桢在1854-1859年间以在籍翰林院庶吉士的身份组织团练,参与了对贵州各地叛乱的平定和助剿,并因功受到清廷的褒奖升迁。在平定贵州兵乱过程中,丁宝桢逐渐形成了刚正清廉的优良品质和办政风格,成为其正式治军和步入仕途的开始。  相似文献   

17.
安史之乱中,回鹘汗国倾其全部兵力,助唐平定了叛乱,为大唐立下再造之功。但回纥的援助是有深刻的历史根源的,唐朝政府以其强大的实力和影响力争取了回纥的军史支持,而安史叛乱集团也有很大机会来争取回纥的支持或中立的,但由于叛乱的集团核心人物目光短浅放弃了机会加速了自己的灭亡。  相似文献   

18.
18世纪中期,清政府平定西北地区准噶尔部贵族和回部大小和卓木的叛乱以后,进一步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乾隆年间,清政府设立“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简称伊犁将军。这是新疆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军府制的实行,对加强和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新亚吐鲁番市区东去2公里处的开阔台地上,耸立着一应伊斯兰教古塔,它以别致,古朴的维吾尔建筑风格,记载了一段额敏和早在平定准噶尔贵族叛乱的斗争中所建立的功绩,它也是中国古代史上一座标志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丰碑,这就是苏公塔。*敬和卓,维吾尔族,吐鲁番哈拉和单人。生于清朝康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年于乾隆四十二年必元1777年),终年83岁。据《二十五史·清史稿呼》落部世表城;“领敏和卓,雍正十一年封萨克辅国公,乾隆二十一年晋国公,旋否贝子二十二年目贝勒品级,二十三年授多罗贝勒,旅赐郡王品级,四十…  相似文献   

20.
李宝臣是唐朝安史叛军中的重要人物,在叛乱前期,他冲锋陷阵通过战功使自己成为叛军中的重要人物,当其获得一定地位后又观望时局,反复于叛军与唐政府之间,最终投降唐军.李宝臣在叛乱中的表现、他对成德军的管理以及叛乱平定后其与唐政府之关系都是值得研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