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学生解决科学问题一般经过明确问题、探求解法、实施计划、检验结论、讨论反思5个阶段。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同时与问题解决的认知结构发生相互作用,并受着自我监控的控制和调节。认知结构、思维定势、思维形式、思维策略、自我监控等影响着科学问题解决的速度、成败和创造水平。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训练学生解决科学问题的思维策略,培养学生解决科学问题的自我监控能力,可以有效地提高中学生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中学生创造力与成人相比,显然缺乏足够的科学价值,不过,中学生创造力的优势也是明显的,他们的创造意识更强烈,创造思维更敏捷,创造热情更高,所以,发展中学生创造力非常重要。只有这个阶段发展好了,个体才能获得并具有真正的创造力。那么,如何在语文学习中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呢?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相似文献   

3.
环境和动机是影响学生科学创造力的重要因素.为深入研究班级环境和学习动机对科学创造力的影响,以广东省两所高中的中学生为调查样本,采用班级环境量表、学习动机量表和科学创造力测验进行测量.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班级环境中的竞争维度和学习动机中的声誉获取维度均与科学创造力呈现显著负相关.通过构建竞争、声誉获取与科学创造力三者的结构方程模型发现,竞争和声誉获取均可负向预测科学创造力,且声誉获取在竞争与科学创造力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这为促进中学生发展科学创造力提供了启示:教师应为学生营造适度的竞争氛围,注重学生科学创造活动的过程评价,同时在班级中广泛开展合作学习.  相似文献   

4.
论中学生写作创造力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是培养中学生创造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学生作的创造性表现在章的选材,立意,体裁,结构,遗词造句等方面,中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迫切需要学教育,学教育可以使人 展开形象思维,激发创造意识。  相似文献   

5.
科学创造力对当今社会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各国在教育过程中也把科学创造力的培养作为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然而对于科学创造力的研究仅处于起步阶段.本研究在综述国内外已有研究基础上,对科学创造力进行了概念界定和维度划分,并提出科学态度、科学胜任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了多维度、多水平、多层面的科学创造力三维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6.
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创造力之间的联系因为各种原因一直被人们忽视。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创造力培养具有积极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激发创造动力、培育创造品格、帮助掌握科学的创造思维方法、调动创造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保证创造力发展方向和营造创造环境等上面。  相似文献   

7.
中学生在知识储备、认知能力、情感水平、意志特征、自我意识、社会化程度等方面存在着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创造力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处在潜创造力或类创造力的水平上,具体体现为科学意识和问题意识。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提高中学生的创造力水平。  相似文献   

8.
以广东省两所普通高中的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青少年科学创造力测验》和《中学课堂教学策略感知量表》,测量中学生的科学创造力水平、教师的课堂教学策略实效以及课堂教学策略对中学生科学创造力的影响情况,研究发现,中学课堂教学策略中的教学动机策略维度和教学方法策略维度能够正向预测学生的科学创造力水平。为了优化课堂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科学创造力的发展,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动机策略维持学生认知与情感的开放性、制造学生情感与认知的冲突;通过教学方法策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发现和解决问题、训练学生复杂的思维过程和想象力、提升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培养中学生的科学创造力是基础教育的关键目标和任务,科学创造性思维是科学创造力的核心,科学创造性思维测评可以为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提供依据。采用PISA2022创造性思维测试工具在广东省6个城市7所学校选取397名15岁左右中学生进行测量的结果表明,该群体的科学创造性思维整体上较为薄弱,仅存在少量高创造力个体;技术素养和物化能力不高,缺乏综合运用多个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为了提升中学生科学创造性思维,应该充分开展技术课程来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认真实施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通过小学科学课程提高学生的物化能力,在初中科学课程中开展跨学科学习,在培养学生个体科学创造性思维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创造力。  相似文献   

10.
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目前中学教学研究的重点领域,而中学生创造力态度的发展问题则是中学教学对学生进行创造 力培养的理论指导问题,本在对目前国内有关方面的研究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思考提出一些创造性教育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