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摘要:苟子本姓孙,赵人,约生于公元前336年,卒于公元前236年。荀子所谓性并非人的本质属性,由恶的情欲之性和无所谓善恶的知能之性组成。苟子的“明分”说既肯定社会等级制,也含有社会等级制可变的思想。其所谓“制天命”实即“知天命”。其“虚壹而静”说,既强调“虚”,更强调“壹”和“静”,强调将正确的选择进行到底。他以壹民附民为本的强兵论,是对儒家传统军事思想的继承;但治军术则有创新和补充。  相似文献   

2.
摘要:苟子本姓孙,赵人,约生于公元前336年,卒于公元前236年。荀子所谓性并非人的本质属性,由恶的情欲之性和无所谓善恶的知能之性组成。苟子的“明分”说既肯定社会等级制,也含有社会等级制可变的思想。其所谓“制天命”实即“知天命”。其“虚壹而静”说,既强调“虚”,更强调“壹”和“静”,强调将正确的选择进行到底。他以壹民附民为本的强兵论,是对儒家传统军事思想的继承;但治军术则有创新和补充。  相似文献   

3.
作为先秦儒学的集大成者,荀子军事思想也是先秦儒家军事思想的最系统的总结者与最权威的诠释者.作为一个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理论形态,它的基本内涵突出地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注重区分战争的性质,提倡以吊民伐罪为宗旨的“义战”.第二,突出军事对政治的从属关系,表现出显著的民本主义色彩.第三,文武并举,致力于国防建设;尊卑有序,提倡以“礼”治军.  相似文献   

4.
《吴子兵法》的军事思想主要包括战争观、治军思想、作战思想三个方面.《吴子兵法》的战争观主要包括“内修文德”与“外治武备”相结合的战争准备论,“五因”的战争起源论和“五兵”的战争性质论;治军思想主要包括“简募良才”的建军思想,“教戒为先”的教育训练思想和“以治为胜”的管理思想;作战思想主要包括“审敌虚实”的料敌思想,“趋其危”的避实击虚思想和“因形用权”的灵活应变思想.  相似文献   

5.
《吴子》对战争持慎重态度,对战争性质和战争起因的论述超越前人.其战略思想主张经国治军应“内修文德,外治武备”.其作战指导思想强调“审敌虚实而趋其危”和“因形用权”.其治军思想以“以治为胜”为核心,强调选募精兵、教戒为先,并对将帅提出了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6.
作为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战争观是人们关于战争相关的问题的理性看法和根本认识。作为大动荡、大变革和大战争频发的战国时代杰出的集大成的思想家荀子的战争观既有包括战争的起因、目的、胜因等宏观“道”的层面的论述,也有君主、将帅、战争策略、战术等微观“术”的层面的论述。这种“道”“术”和鸣的战争观不仅顺应了大一统的历史发展趋势,也为秦汉时期战争思想的融合奠定了基础。而荀子之所以会产生这种道术和鸣的战争观有其多个方面的原因:主要在于受到了当时战国时代的影响,同时也是吸收了赵文化的军事思想精髓,更是基于了对诸子百家文化的广泛吸收和继承。  相似文献   

7.
湖湘文化具有推崇理学、注重经世致用、主张躬行实践的文化特色,对曾国藩的军事思想影响非常深远。这表现在他在治军上坚持以“礼”治军;在战争策略上贯彻“灵活多变,择善而从”,“以主待客,正奇互用”;在人的因素上,主张“用兵之道,在人而不在器”。  相似文献   

8.
左宗棠是一个有谋略、有胆识的中国近代著名的地主阶级军事家。他的军事思想和指挥技术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于治军有术。研究左宗棠这方面的成就,对于正确认识和评价他是有帮助的。第一、左宗棠强调“兵之精在将”。天下强兵在将,选将是治军的关键。左宗棠选拔将领的原则是“理人之术,得才为先”。他一方面主张文者“当以明理习事为  相似文献   

9.
于超 《学科教育》2013,(4):114-121
孟子和荀子是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从表面上看,孟、荀思想存在很大差异:在天道观方面,孟子主张“天人合一”的人格天道,荀子主张“天人相分”的自然天道;关于人性的认识中,孟子认为人性善,荀子认为人性恶;在政治观上,孟子主张重王抑霸,荀子主张王霸兼用。但是,孟、荀的思想实质上同宗同源,从根本上是相近的。孟、荀以其整体论的方法论为指导建构教育思想体系,将其教育哲学思想与其哲学、政治思想紧密相连的同时,整个教育思想体系浑然一体。孟、荀始终坚守仁义,重视教育,强调教育对个人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既倡导教育以人为目的,又强调教育的社会目的:以人为工具促进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0.
华盛顿在北美独立战争中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他的治军思想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他强调必须建立常备军和海军,必须培养优秀的军官队伍,必须把军队的政治思想工作摆在首位,必须做好军需工作。应该充分肯定华盛顿的军事才能,但是把他吹捧为“军事天才”却是荒谬的。华盛顿的军事才能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在战争开始时就有的,而是在长期艰苦的战争实践中,通过不断总结胜败的经验教训才具备的。  相似文献   

11.
在先秦儒学发展史上,荀子比较重视军事研究,对战争、战争指导和军队建设诸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禁暴除害”、“隆礼贵义”的战争观和“以仁为本”、“以德兼人”的战争指导原则,以及“仁人之兵”、“天下之将”的军队建设思想,从而构成完整的军事理论,为先秦儒学做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人才是治国强国之本,也是治军强军之本。新世纪新阶段,我军要忠实履行“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历史使命,必须着眼于未来信息化战争,加大武器装备更新换代的同时,还应大力加强信息化条件下军事人才信息素养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曾国藩治军思想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国藩治军思想是其封建伦理思想与战争实践结合的产物。曾国藩治军思想的基本特征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领军治事重“朴实”;二是价值取向讲“无为”;三是处理关系贵“心诚”。  相似文献   

14.
《吴子兵法》虽出于后人缀辑,但仍能反映吴起的若干军事思想。其内容主要包括“内修文德,外治武备”的立国理论,“以治为胜”的治军理论和判断敌情、攻敌薄弱、选择战机、瓦解敌军的作战理论。同时,在历史观、战争根源等问题上又不免受到阶级的局限。  相似文献   

15.
《黄石公三略》是汉代一部著名的兵书,为《武经七书》之一.它兼采儒、道、墨、法诸家思想,善于运用朴素的辩证思维方式来分析、认识和指导军事实践,在中国军事辩证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黄石公三略》的军事辩证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诛暴讨乱、收揽民心的战争观念;举贤任能、赏罚必信的治军思想;因敌转化、刚柔相济的用兵方略.  相似文献   

16.
治军思想是曾国藩军事思想的核心,也是价值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部分.而在其治军思想之中,选将思想尤以眼光独到、识见深入而闻名.蔡锷采录和编订的《曾胡治兵语录》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曾国藩的选将思想.曾国藩选将重视“忠义血性”,强调将领“朴、德、勤、廉、明”等素质,采取广收慎用的人才使用原则,这与左宗棠的选将思想互有异同.  相似文献   

17.
杨行密在长期的军事活动中,形成了自己的军事思想。其军事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在治军方面,与将士同甘共苦,推诚相待,以宽简治军;其二,在用兵方面,以逸待劳,后发制人,并注意建立军事同盟;其三,重视后方建设。  相似文献   

18.
曾国藩作为湘军的创始者和统帅,在长期的军事实践活动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治军思想。曾国藩治军思想的内容:以“礼、诚”为本;“勤、恕、廉、明”为要义;军事训练与政治思想教育同时并举。其治军思想的精华部分至今仍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克劳塞维茨与孙武军事伦理思想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克劳塞维茨与孙武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并且他们研究战争的哲学方法论基础和思维方式存在差异,这导致二者的军事伦理思想有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军事民本思想、战争的道德伦理评价标准、治军的道德策略、战争的人道主义精神4个方面。对二者的军事伦理思想进行全面的比较,有助于对二者军事伦理思想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20.
赵国地处四战之地,频繁的战争孕育了赵国丰富的军事思想。对赵国名将赵奢的"用众"思想、思想家荀子的兵要思想、纵横家虞卿的军事外交思想等进行了论述,对赵奢指挥的阏与、李牧指挥的大败匈奴之战的战争指挥艺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