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有这么一种现象:一些单位的“笔杆子”写完稿给领导审阅后,便在自己的名字前署上领导的名字,尽管这位领导只是改了几句话或几个标点,甚至全文未动,却成了第一撰稿人。有的干脆只署领导的名字,自己甘当“无名英雄”。于是,稿件一发表,领导脸上有了“光”,“奉献者”自然也得到了领导的“器重”。  相似文献   

2.
有这么一种现象:一些单位的“笔杆子”写完稿给领导审阅后,便在自己的名字前署上领导的名字,尽管这位领导只是改了几句话,甚至全文未动,却成了第一撰稿人.有的干脆把按领导意图写出的稿子“让”给领导,只署领导的名字,自己甘当“无名英雄”.于是,稿件一发表,领导脸上有“光”,“奉献者”自然也得到了领导的“器重”.  相似文献   

3.
有这么一种现象:一些单位的“笔杆子”写完稿给领导审阅后,便在自己的名字前暑上领导的名字,尽管这位领导只是改了几句话或几个标点,甚至全文未动,却成了第一撰稿人。有的干脆把按领导意图写出的稿子“让”给领导,只署领导的名字,自己甘当“无名英雄”。于是,稿件一发表,领导脸上有“光”,“奉献者”自然也得到了领导的“器重”。  相似文献   

4.
前些时,同一位专职通讯员闲聊,得知他近年来在省内报刊上发表稿件几百篇,正当笔者羡慕之际,他露出了一丝不快。原来他的名字几次被编辑搞错,还不止是一家报社。有的名字顺序搞颠倒,有的把名和姓搞颠倒,有的竟把姓搞错了,令他哭笑不得。有的人说:“虚荣的人注视着自己的名字。”这话用在这里不确切。发表作品署上自己名字,这是作者表示郑重、负责之意;  相似文献   

5.
有这么一种现象:一些单位的“笔杆子”写完稿给领导审阅后,便在自己的名字前署上领导的名字,尽管这位领导只是改了几句话或几个标点,甚至全文未动,却成了第一撰稿人。有的干脆把按领导意图写出的稿子“让”给领导,只署领导的名字,自己甘当“无名英雄”。于是,稿件一发表,领导脸上有“光”,“奉献者”自然也得到了领导的“器重”。用钱物来进行不正当的交易,人们斥之为贿赂,用文章来“送礼”我们同样可以称之为“文字贿赂”。在钱物上行贿受贿者,违反党纪国法,必将被绳之以法。在文字上行“贿”受“贿”者,虽不违法乱纪,其危害却也不容忽视。一是受“贿”  相似文献   

6.
现在,为幕后无名英雄争名的文章似乎多起来了。就办报而言,版面上出现的是一批记者和作者的名字,而幕后为之修改、编辑、校对、检查,以至提供资料的人,常常是默默无闻。于是便有人提议在版面上署上责任编辑的名字。就作文而言,亦有不少文章系他人代笔,为此,笔者也曾撰文呼吁,应署代笔者、整理者之名,以尊重其劳动成果。这就好象许多年前,电影配音演员并不为人所知,而近些年来经过介绍宣传,他们的业绩也为人津津乐道了。让无名英雄从幕后转到幕前,这是无可非议的。近来有人撰文呼吁要为这些名不见经传的无名  相似文献   

7.
近翻报纸,发现一篇文章署两三个人的名字,多的署四五个人的名字,就是一条几十个字的简讯,后面也站着几个作者。一篇稿件署几个名字,原因较多,有的也是正常的,如有些重大事件、典型报道,几个人采访之后,合作写的。但是,现在的问题是,许多不该在稿件上署名的也署了名:陪同采访者署名、审稿者署名、参与稿件的研究者署名、领导者挂名、修改或略加修改别人稿件者署名……这就不正常了。稿件署名,本是严肃的事情。署名,意味着作者付出了劳动,也意味着作者对稿子负  相似文献   

8.
如此署名     
某省报2004年12月27日B4版发表一篇文章,题目是《生活的情趣怎能一“网”打尽》,内容是丈夫以第一人称诉说下岗的妻子玩电脑入迷,不做饭不理家,不按正常时间起居,不分白天黑夜玩电脑,使作者苦恼不堪。文章写得生动感人。但文章作者竟然署了两个人的名字。这就奇怪了,难道一个妻子有两个丈夫?我百思不得其解。如今报刊上的作者署名可谓花样多多,有的一个名字七八个字,有的用一句莫名其妙的话当名字,据说是新潮风雅。现在不规范到第一人称写妻子的文章署两个名,而且是纪实作品,这太出格了。建议主管部门对署名做适当规范,使之符合起码的逻辑,…  相似文献   

9.
署名何其多     
读报中,有时发现消息不长,后边却排了一长串作者的名单,有的竟达四五人之多。我顺手翻了一家省报: 9月19日,头版《新闻简报》栏中,一条82个字的简讯,署作者四人; 9月23日,头版《新闻简报》栏中,一条77个字的简讯后边,也署作者四人; 9月26日头版,360多字的消息,竟署五位作者。类似这种“排长队”的现象,在其他一些省、市报纸上也不乏其例。特别是在一长串名单的后边,又署上本报记者的名宇,明眼人一瞧,便知其中另有“奥妙”。  相似文献   

10.
眼下,一些新闻报刊林立、新闻从业人员竞争剧烈的大中城市,出现不同新闻单位的记者互相“串稿”的现象,值得忧虑。某记者一旦发现一个好点子,前去采写后,立即与其他同行联系,或复印多份相送,或发电子邮件,当天或次日多家报刊同时见报。有的拿到“串稿”后,改头换面便署上自己的名字,内容大同小异;有的干脆一字不改,换上自己的名字,“本报记者×××”一署便交给编辑。反正新闻类稿件又不像文学作品长篇巨著那样在乎著作权。  相似文献   

11.
署名小议     
写完一篇稿子,作者在题目下或文章后署上自己的名字,这是作者皆知的事情。看来并无异常,但对于不同世界观的人,却有两种不同的情景: 有的同志,写完稿子反复审查、核对、落实,最后才十分慎重的在文章上署上自己的名字;有的同志,在起初稿前,就挥笔刷刷,先把大名署在前面。表现为啥不同呢?是因为他们对署名的意义理解不同:前一种人,认为署上自己的名字,是对同志、对人民、对党报负责到底;后一种人,认为署上自己的名字,可以借党报这个宣传工具,扩大自己的声誉……。他们的理解不同,对写稿的态度也截然两样:前一种人,两眼盯着革命事业,盯着党的工作,把通讯报道工作看做是整个革命事业中的“齿轮和螺丝钉”,老老实实地为人民服务。他们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大  相似文献   

12.
有人说,“当记者有名,当编辑无名。”其实,真正无名的要算做档案工作和资料工作的同志了。就说新华社吧,它每年编发的文字稿、照片稿、档案资料有千千万。每篇稿件、每张照片、每本画册……你见到的不都是记者或编辑的名字吗?但是,你可曾见到那些默默无闻埋头劳动的档案工作者的姓和名呢!他们花的功夫也是大量的:剪贴、缩微、放大、分类、拟标题、编目录、防蛀蚀……他们的工作是摄影采编工作的组成部分,是摄影报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他们称得上是新闻战线的无名英雄。而冯友英就是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  相似文献   

13.
时下,打开一些网站看新闻或其他频道,常发现一种怪现象:责任编辑要么没有署名,要么署外文名,有的干脆用“网名”。真人是谁?不得而知。众所周知,在报纸等传统媒体中,责任编辑都要署名并且一般用真名。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既尊重了媒体自身,又尊重了编辑本人的劳动成果,可增强编辑  相似文献   

14.
近翻报纸,发现一篇文章署两三个人的名字,多的署四五个人的名字,就是一条几十个字的简讯,后面也站着几个作者。一篇稿件署几个名字,原因较多,有的也是正常的,如有些重大事件、典型报道,几个人采访之后,合作写的。但  相似文献   

15.
近日,一基层通讯员对笔者说,他平时有不少搞件被记者修改并添上名字后刊出,或者记者再加工署上记者名字以后登载。这种“加工业”记者的做法笔者不敢苟同。据笔者了解,这种记者从事“加工业”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大致有以下几种原因:一是对基层通讯员存有偏见。少数记者自以为是科班出身,受过专门教育,高  相似文献   

16.
现时的报纸,翻开版面,大凡都能看到责任编辑的姓名.这对提高责任编辑的责任感和光荣感,确有好处. 但是,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队伍迅速扩大,年轻人进到新闻岗位不久,就匆忙上岗,轻易署上责任编辑的大名.有的不知所以然,有的自以为权利大,爱上什么稿就上什么稿,不按办报宗旨办,不循办报规矩办,不听审稿者的招呼和意见,动辄就说:"文责自负,你管那么多干吗?"  相似文献   

17.
本刊第五期发表的“震撼红学的新说”——评介《脂砚斋言行质疑》等书,在读书界、学术界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有的报刊编发了消息,有的读者打电话到编辑部,有的学者直接写信给作者,传播、询问、议论。9月29日辽宁红学会、辽宁  相似文献   

18.
期刊的看清样,与报纸看大样、出版社看书稿清样并不完全一样,有联系也有区别。 期刊编辑部一般不设专职的校对人员和编务人员,多半是由责任编辑各自校对所编发的文稿;封皮及内文的版式一般是由美术编辑设计的,而美术编辑大多不能胜任文字校对,那怕是与图稿相关的文字若由他们校对,也常常出错。所以,三校之后主编还不能签“改正付印”的字,必须看清样。  相似文献   

19.
时下,打开很多网站看新闻或其他频道,常发现一种怪现象:责任编辑要么没有署名,要么署外文名,有的干脆用网名。真人是谁?不得而知。  相似文献   

20.
李军 《新闻三昧》2006,(5):53-53
在清高者眼里,谈名利是庸俗的。然而纵观芸芸众生,没有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大多数人一生都离不了“名利”二字,有的为了得名声,有的为了得钱财。新闻工作者每发表一篇作品,名字就出现在作品里,还能得到一笔稿费,似乎更是“名利”中人了,然而鉴于新闻工作的特性,新闻工作者的“名利”却别有一番滋味。先谈新闻工作者的“名”。有的新闻工作者把自己的名字看得重于一切,他风尘仆仆地到处采访,寻找新闻线索,追奇闻,捕花絮,掏隐私,熬夜写稿子,只求多多发表作品,提高自己的名字在新闻媒体上的出现频率,混个脸熟。然而常常事与愿违,作者本人虽然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