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说,在我们的头脑中作为一个概念,最核心的东西无疑就是故事了。小说家想着如何把故事写得娓娓动听,有来有去;读者更是期待看到一个曲折而又明白的精彩故事,获得一种“窥视”的满足或是体验的新奇。但是,我们慢慢发现小说不再是只有一种面貌了,它甚至开始偏离那种有头有尾、曲折离奇的故事核,把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它“怎么讲”而不是“讲什么”,集中到“意味”而不是“意思”、“意义”之上。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说,读者的期待视野被迫发生了改变。潘军的这篇《上官先生的恋爱生活》就是这样一篇改变读者期待视野的小说。《上官先生…  相似文献   

2.
<正>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指出:“小说家有三种基本可能性:讲述一个故事,描写一个故事,思考一个故事。”[1]《祝福》是鲁迅的经典小说,在这篇小说中,鲁迅为读者讲述、描写了一个叫祥林嫂的女人的悲惨一生。不论是初到鲁镇时三缄其口地“遮掩”其故事,还是再到鲁镇时滔滔不绝地“讲述”其故事,抑或是作为验证者主动“验证”捐门槛效果的故事、作为质疑者主动“质疑”灵魂有无的故事,祥林嫂是以自己为主角的故事的讲述者、验证者、质疑者。  相似文献   

3.
一、教材分析 《捡石头的故事》是一篇说理性散文。作者通过“商人捡石头”的故事引入来比喻读书,从而使读者体会到书是最贵重的珍宝。作者还通过自己的读书经历,阐明读书的益处,激发读者的读书热情。  相似文献   

4.
以詹姆斯·费伦的叙事伦理理论为视角,探讨霍桑《小伙子古德蒙·布朗》的故事伦理建构及其重构的效果:实际的读者跟随叙述者和布朗,进入森林的午夜约会,也逐渐进入“作者的读者”角色.一开始,“作者的读者”处于限知的程度,随着叙事进程推进,全知的隐合作者提醒“作者的读者”对不可靠的叙述作出正确判断.故事终了,“作者的读者”明白了布朗夫妻相互欺瞒的秘密,看到了伪善、罪恶对人精神信仰的摧毁,品味隐合作者的讽刺之音.在《小伙子古德蒙·布朗》中,叙述者与受述者、隐合作者与“作者的读者”、作者与读者这3组关系对应着小说故事中特殊的“伦理位置”,它们既内部交流,又或平行或交叉地互动,使小说形成了极有复合性的叙事伦理.读者对小说故事进行伦理取位,回应作者的“文本设计”,小说的叙事生命因此彰显.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祝福》开首一句“旧历的年底毕竟最象年底”,多有同志以为难解。今试诠之于下: 《祝福》的故事发生于“旧历年底”,祝福的时刻既说“旧历”,自然是针对“阳历”而言,而规定过“阳历新年”,那是辛亥革命以后的事情了。所以这第一句不但告诉读者故事发生的具体时间,而且又告诉了读者故事发生的时代是在中华民国成立以后。  相似文献   

6.
“故事e时代”是本刊新设栏目:由校园作家彭柳蓉写出故事的开头和主要人物形象,然后从同学们的投稿中,选取稿件将故事续写下去,到“接力终点”时,我们再请作家和读者一起来评比,看哪一个续篇续得最好。接龙要求:续写的情节主要在四个主人公中展开,想象力丰富,要留下续写空间,字数在1400字左右。——编者  相似文献   

7.
上期“特别推荐”《2003年,我的一群“Yang”》刊出后,得到读者一致好评的同时,我们也收到不少读者的来信,说想在《新作文》上看到更多的有关十二生肖动物的故事。因此,在本期“童话热气球”中,我们先来看一组有关老鼠的故事。  相似文献   

8.
雨夜     
点评:菊儿的那句“即使没有资料书我也可以学得很好”是故事埋下的一个伏笔,因为它很自然地给读者留下了“既然你不太需要资料书,可为什么还要资料费呢”的悬念。为此,故事发展到原来是想买画册便显得很自然。而主人公把钱放在家里的结局也就合情合理了。故事写出了少年的心理成长历程,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麦克·莫波格所写的《蝴蝶狮》,表面上是一个明朗的充满爱和诺言的孩子与狮子间的儿童故事,然而故事背后却隐藏着消极的内容。故事在唤起读者对单纯无暇童年时光记忆的同时,也引起读者对爱、家庭和战争死亡的诸多思索,可谓是“光”、“影”并存。  相似文献   

10.
悬念不断的小说故事,给读者制造了一个个谜团,“父亲”这个前台人物,被幕后人物“母亲”、“姥姥”、“男人”照亮。为读者最大程度地展现了真实的社会画卷,给读者无限的审美想象的空间,使小说意蕴丰满,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11.
周君祥 《山东教育》2004,(27):49-49
儿子今年5岁半,是个目不识丁的读者。说他是读者,是因为他“藏书”颇丰,拥有一大堆卡通故事书。说他目不识丁,是因为他大字不识一个,所有的故事都得靠两个“伴读”——我和妻来讲。  相似文献   

12.
爱伦·坡被誉为“心理小说”和“侦探小说”的开创者 ,他在其优秀短篇小说《丽姬娅》和《厄舍府的倒塌》中利用故事叙事者的话语的力量调动读者的兴趣 ,使读者和叙事者一起进入故事的梦幻情景之中 ,产生了强烈的震慑力。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3.
“赵氏孤儿”的故事在中国文化史上影响深远,从史书记载到戏剧、电影,“赵氏孤儿”故事在不同时代的传播过程中,作家通过不同的文学形式,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和时代精神.作为文学接受者,对文学作品的准确解读是读者了解作者创作意图的基本方式,也是读者正确了解文学发展和掌握时代发展规律的基本原则.因而应结合不同的文体特征和时代特征,在特定的时代文化背景下正确解读文学作品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不改不成器     
一、内容的处理这是一篇有趣的记述文,作者把平淡无奇的钱包失落的事处理得引人入胜,到故事的末端才告诉读者他之所谓“意外的收获”(windfall)是怎么一回事。这种“画龙点睛”的处理手法是值得嘉许的。整体说来,全文写得有条不紊,逐步把读者引向高潮,内容的结构是妥善的。  相似文献   

15.
图画故事是幼儿文学非常重要的一个文类,它以图文合奏的方式讲述故事,深受幼儿喜爱。与文字故事及影视作品相比,图画故事有着独特的“召唤结构”,此结构主要体现在图画语言、细节以及结尾等方面。“召唤结构”不仅使幼儿读者获得阅读的主动权,同时也使其获得与成人平等的阐释文本意义的权利。在成人与幼儿读者的对话中,文本意义得以更好的诠释。另外,“召唤结构”亦对幼儿观察及想象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海外英语》2010,(5):58-59
这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故事虽短,但首尾相应,有一个很好的点睛之笔,英文叫做“punchline”。我喜欢这个故事,希望与读者共享,所以对本文做了通篇修改。请读者对照原文和修改后的作文,恕不一一解释。  相似文献   

17.
高考中有这样一类阅读题:先讲一个故事,然后根据故事内容作出种种分析和猜测。这种阅读往往需要同时注重细节把握和整体理解。细节题集中在“故事”(表象、情况、状况、新闻、作者发现等等)段落,这要求读者仔细把握故事构架和细节,以及其要阐述的问题;而理解题集中在“分析”段落,要求读者通过文章中的分析得出结论(作者态度、文章语气等等)。  相似文献   

18.
莫里亚克创作论沈永赋关于拟实形态的小说,比较统一的说法是:故事型、生活型、心态型。述及弗朗索白·莫里亚克(1885—1907)作品的形态自然会联想到故事型作品的作者。这些“说话人”、故事的编撰者,为了吸引读者,他们千方百计地利用生活的偶然性、或然性,...  相似文献   

19.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翻译《庄子·齐物论》中的“庄周梦蝶”一段时,需要将自身对这个故事的解读和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所具有的期待视野融合在一起,采取创造性的翻译策略,充分体现了译者从原文至上到读者至上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王海燕 《高中生》2010,(9):28-29
在叙述故事、抒发情感或者说明事理时,作者应该以什么身份出现呢?是故事的参与者,还是旁观者?是纯粹讲故事给读者听,还是与故事的主人公进行交流?是走进事物的“内部世界”,还是进行“换位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