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学生上网现状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学生上网情况普遍,有的受益匪浅,有的误入歧途。中学生上网心理动机:追求时髦、消遣和娱乐、逆反背叛、学习进取、崇拜科技。针对中学生上网应对措施:父母在精神上多加关怀、教师多方面教导、学校创造网站,净化中学生上网环境。网上育人与网下育人相结合,是提高中学生整体素质的好办法。  相似文献   

2.
在网络普及的今天,中学生上网成瘾带来的种种危害也紧紧伴随而来,给教师带来许多困扰。该文通过对中学生上网成瘾的调查和分析,寻找中学生上网成瘾的成因,探究解决中学生上网成瘾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青少年网民飞速增长,中学生上网问题日益凸现,加强对中学生的网络教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围绕中学生上网问题的表现、成因、解决对策等内容,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和研究,以期对青少年网络德育研究的深入和实践的深化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中学生由于沉迷于网络而离家出走、与网友约会等导致的人身伤害事件经常出现在新闻媒体的报道中.面对不可阻挡的中学生上网热潮,因网络而产生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因而对中学生进行上网安全教育已成为当前家长、教师、学校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如今网络飞速发展,中学生上网成瘾愈发严重,从学生自身、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支持四个方面分析中学生上网成瘾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叶永祥 《宁夏教育》2007,(11):74-74
调查表明,中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游戏、娱乐和交友,由此引发的一系列负面影响,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一、中学生上网心理1.归属感和依赖感。在中学生的交往中,最普遍的人际关系是亲友关系和同学关系,其单调与重复性以及范围的局限,显然不能满足交往的深层需要。网络的出现使中学生可以以不同的身份在网上与人聊天、交友。在  相似文献   

7.
用自编的中学生上网调查问卷,对贵州省988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上网主要是娱乐消遣,虽在一定程度上,能利用网络为学习服务,但消极方面也不容忽视;不同生源、学校、民族、性别的中学生上网内容存在一定差异,为此,应直面中学生的网络生活,正面引导,最大限度地减少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充分利用网络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8.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给我们带来了学习的新途径.如何引导中学生科学上网抓好物理课前预习显得尤其急迫.从“引导中学生科学上网”和“上网抓好物理课前预习”两方面浅谈实践体会.  相似文献   

9.
驳“禁止中学生上网” 现在,一提起中学生上网,老师们和家长们就会眉头紧皱,纷纷举起“禁止中学生上网”的牌子。(开篇树立批驳的靶子。)中学生上网,简直就像过街的老鼠一样,被人人喊打了。(引用俗语,生动地表现人们的态度。)  相似文献   

10.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日益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中学生来说,上网早已成为他们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面对如此庞大的学生一族,如何透视其背景,分析其利弊,如何正确看待、引导和规范中学生的上网行为,已经成为当前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王丹 《教育科学》2007,23(2):18-21
21世纪是网络与网络文化高度发达的世纪。但是,人类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便捷、高效的同时,网络成瘾对社会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学校教育在网络成瘾问题中负有不容推卸的责任,问题的根结在于学校教育中网络文化更新功能的缺失。其原因可从网络文化本身和学校教育两个方面加以解释。在笔者看来,戒除网瘾的最佳办法就是给青少年学生进行免疫预防——在学校教育中对网络文化进行不断更新。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上网成瘾现象已产生严重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耽误学习、危害身心健康、损害人际交往、引发道德问题等方面。究其心理成因主要有猎奇心理、孤僻心理、娱乐心理、自我减压心理等。对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应通过调整教育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开辟课堂内外互动交流平台等途径,采取认知疗法、替代疗法、心理脱敏疗法、强化疗法等心理干预策略,帮助网络成瘾大学生戒除"网瘾"。  相似文献   

13.
网络成瘾大学生的感觉寻求人格特征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研究以武汉地区5所高校的733名大学生为对象,用自编的《大学生网络成瘾类型量表》对网络成瘾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了网络成瘾大学生的感觉寻求人格特征。结果表明,大学生中存在网络游戏成瘾、网络人际关系成瘾及网络信息成瘾等3种类型的网络成瘾者,网络成瘾者与非成瘾者在感觉寻求人格特征上存在着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感觉寻求特点及其与网络成癌的关系.方法:采用基本信息问卷、网络使用情况问卷、网络成瘾问卷、感觉寻求问卷对65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网络成瘾总分不具有性别、年龄、年级、专业、家庭类型、父母学历、网龄的差异性;(2)网络成瘾总分具有上网地点、生源、网络功能使用、网络使用目的的差异性;(3)网络成瘾总分与周上网时间、周上网次数、每次上网时间具有高相关;(4)网络成瘾总分与去抑制分量表得分与感觉寻求总分相关显著.结论:网络成瘾与网络使用情况、感觉寻求特点具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90后大学生网络依赖与C型行为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探讨90后大学生网络依赖与C型行为的关系。分别采用网络成瘾量表、C型行为问卷对300名山东高校的在校大学生施测。结果发现:90后大学生中网络正常使用者占绝大多数,为82.7%,网络使用过度者为16%,有网络成瘾倾向的为1.3%;不同性别和年级的大学生网络依赖程度存在着显著差异;网络依赖程度与焦虑、抑郁、愤怒有显著正相关,与理智、控制、乐观和社会支持有显著负相关;年级、性别、愤怒和理智对大学生的网络依赖情况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社会支持对高中生网络成瘾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从温州地区6所不同性质的高级中学各抽取高一和高二年级1个班级,共12个班级480名学生,用网络成瘾诊断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及自编网络使用调查问卷对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高中生网络成瘾发生率为8.3%;高中男生网络成瘾发生率显著高于高中女生网络成瘾发生率;职高生网络成瘾发生率居于首位,但其与普通和重点高中生网络成瘾发生率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网络成瘾者的社会支持各因子分及总分均显著低于非网络成瘾者;社会支持与高中生网络成瘾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研究结论:高中生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网络成瘾现象,提高社会支持可以预防高中生网络成瘾。  相似文献   

17.
害羞大学生社会支持与网络成瘾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在校大学生649人为被试,采用《害羞量表》、《中文网络成瘾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进行问卷调查,考察害羞大学生网络成瘾、社会支持的状况,分析害羞对网络成瘾的影响,以及社会支持对害羞学生网络成瘾易感性的可能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害羞、社会支持和网络成瘾各维度之间两两显著相关;社会支持、网络成瘾各维度在害羞组和非害羞组之间均差异显著;大学生害羞程度对其社会支持和网络成瘾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社会支持在害羞与网络成瘾之间起着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大学生心理需求、网络控制自我效能与网络成瘾行为的关系,选取五所大学的1183名学生为被试进行研究.采用的问卷有中文网络成瘾量表、大学生心理需求网络满足问卷、网络控制自我效能问卷.研究发现:心理需求现实满足、心理需求网络满足与大学生网络成瘾显著相关;心理需求现实满足对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有负向的预测作用,而对心理需求网络满足有正向预测作用;网络控制自我效能是心理需求现实满足与网络成瘾的中介变量,而非心理需求网络满足与网络成瘾的中介变量.研究结果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预防和干预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网络成瘾行为,已经成为青年大学生日益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使不少青年大学生成为这一病理行为的受害者,特别是网络上流行的一些活动与内容,如网络游戏、网恋、虚拟性爱、浏览黄色网站等,已经在青少年心理发展中造成了严重的精神卫生问题,使许多青年大学生不知不觉成为网络成瘾的受害者。文章拟从网络成瘾的实质与危害、形成原因分析入手,探讨网络成瘾矫治的措施,为矫治青年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提供一定的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感觉寻求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中国版大学生感觉寻求问卷和网络成瘾问卷,对294名大学生进行感觉寻求和网络成瘾情况及其相互关系调查。结果:感觉寻求存在显著性别差异,男生的感觉寻求水平高于女生;网络成瘾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对网络上瘾;感觉寻求总分和去抑制与网络成瘾的相关显著。结论:感觉寻求和网络成瘾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