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徐健 《视听界》2010,(6):111-112
1.文字型沟通 指拍摄者通过阅读被拍摄对象的文学作品,对对方的生活经历、情感、心理有较为深入的感知。对象或是作家,或是网络写手。 2007年,我拍摄了《故乡的背影——作家赵丽娜》。《苏州日报》副刊上的专栏《海那边》,流淌着她对故乡的绵绵深情。在远嫁台湾八年之后,她回到故乡常熟定居,那些文字成为了她生命中抹不去的记忆。  相似文献   

2.
渠荏铄 《出版广角》2016,(12):92-94
文学叙事是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用语言去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行为,《与恐龙同行》《与古兽同行》两部系列纪录片是BBC出品的科普宣传片中具有文学叙事风格的典型代表.追根溯源,现实性、生成性以及虚拟性等因素的相互影响,成就了这一类文学叙事风格的纪录片.  相似文献   

3.
作家纪录片用影像书写作家的人生道路和文学成就,成为观察中国文学发展进程的独特窗口。本文把作家纪录片中呈现出的作家人生和作品当作一个整体来考察和观照,分析作家纪录片的叙事策略及其文学史价值,从而引领受众深入地认识作家及其写作的全貌,达到对作家的人生经历、行为方式、精神品格和艺术境界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作家纪录片的叙事策略作家纪录片的叙事策略有以下五个方面:一、以作家讲述推动叙事发展。作家纪录片用作家讲述进行叙事,  相似文献   

4.
一、从重返“80年代文学”到重返“80年代电影”
  把80年代作为某种精神故乡,重返故乡以表达怀念,始于作家、学者的个人回忆,如张旭东的《重访八十年代》(《读书》,1998年第2期)、韩少功的《反思八十年代》(《天涯》杂志访谈录,1999)等。90年代末以来,这种零星的个人回忆首先在市场上被转化为一种怀旧消费,80年代的日常生活用品、服饰搭配以复古风的时尚姿态被再度消费,人们在橱窗里又看到二八大杠自行车、梅花牌运动衫、海魂衫、白球鞋、印有喜字的搪瓷杯、塑料凉鞋等80年代的标志性物品;近几年来这股怀旧风潮又叠加上了80后的怀旧记忆,80年代刚出生的他们如今也陆续步入而立之年,大批80年代的玩具、动画片再次回到人们的视线里:前者强调历史记忆,后者回顾童年经验,不同的经验建构在市场上被接受为同样的怀旧消费。同时,文学研究领域也出现了较为集中的“重返80年代”的研究现象:程光炜、李杨在《当代作家评论》(2005)开设了“重访80年代”专栏,借助知识考古学重新建构和考量“80年代文学”和“十七年文学”之间或承接或断裂的关系,程光炜出版了《文学讲稿:“八十年代”作为方法》一书;另一边,在文化类图书中也催生了大量以80年代为主题的访谈、回忆录、散文集,如《八十年代访谈录》(%建英,2006)、《八十年代文化意识》(甘阳,2006)、《闪开,让我歌颂八十年代》(张立宪,2008)、《八十年代中学生》(任曙林,2011)、《我的故乡在八十年代》(新周刊,2014)等。  相似文献   

5.
于钦密 《传媒》2017,(24):70-71
当前,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已经成为连接中外、顺应全球化发展潮流的宏伟构想,承载了一众国家繁荣昌盛的梦想.而《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河西走廊》《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等"一带一路"纪录片充分彰显了这一时代主题,并作为一种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文化载体、文艺形式和传播媒介,逐步形成了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国际文化传播.同时,纪录片内涵丰厚、生动形象、诉求鲜明等优势,能够吸引全球受众的广泛认可与喜爱.可以说,"一带一路"纪录片国际传播对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改善国际形象、强化国际话语权、弘扬民族文化等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一在西藏城乡沉浸在纪念和平解放40周年的喜庆日子里,《欢腾的西藏》、《百万农奴站起来》、《故乡行》等近20部珍贵历史资料片重新与观众见面了,40年新闻纪录片回顾展是大庆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与此同时,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驻藏记者站还推出了《我们走过的日子》、《雪城春曲》、《喜马拉雅—山谷》、《藏族女歌唱家才旦卓玛》、《50年代的西藏社会》等5部新纪录片,使人们再次领略了一  相似文献   

7.
解严后台湾纪录片创作异军突起,《生命》、《无米乐》、《看见台湾》、《湾生回家》等纪录片纷纷进入院线并且获得不俗票房,从而在海峡两岸产生影响,促进大陆《喜马拉雅天梯》、《二十二》、《我在故宫修文物》、《天梯:蔡国强的艺术》、《冈波仁齐》等一批院线纪录片出现.台湾纪录片的区域特点意味着呈现一个完整的"孤岛"想象,表现岛上生民的苦乐哀愁,进而寻找共识,促进社会和解.这是解严后台湾纪录片的创作主旨,也是台湾纪录片与民众产生共鸣形成观影热潮的主要因素.台湾纪录片既有追寻历史,溯源文化根脉的厚重主题,又有再现当下生活场景,传达乐活精神的轻盈题材;既有青春、励志的主流纪录片,又有表现边缘人群、同性恋等实验意味鲜明的文艺纪录片.伴随着海峡两岸电影产业和艺术创作的交流进程,台湾纪录片聚焦于小岛呈现众生真实生活场景,有着乐观底色,并将观光文旅、社群进步、环保和社区文明等现实目标紧密结合的创作风格已然影响着大陆纪录片的创作.  相似文献   

8.
朱琳 《传媒》2017,(21)
纪录片是国际传播的有效载体,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相册,它的成功对传播与构建国家形象、有效阐释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作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之下,涌现了一批以丝绸之路为题材的纪录片,如《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海上新丝路》《瓷路》《神秘的西夏》《河西走廊》等,这些纪录片采用国际化的叙事方式,制作精良,具有较高的传播价值.《瓷路》《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等纪录片更是打开了国际市场.这对助力"一带一路"倡议,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丝路"系列纪录片的成功是中国纪录片积极应对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加强国际文化交流的一次有益的尝试,也标志着中国纪录片国际化传播路径的转向和跨文化传播能力的提升."如何克服文化中心主义的制约,既彰显自己的文化身份,又尽可能协调与他者的关系,尊重差异,和平共处是达到跨文化传播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9.
路晓  赵迪 《新闻世界》2014,(5):240-241
智利纪录片导演帕特里西科·古兹曼曾说,"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纪录片《故宫100》就是这样一本精美的相册。它运用画面构图、光线与色调、角度、景别、光学镜头、运动手法以及应用文学等多种摄像手段,在真实记录的基础上,为《故宫100》增加了艺术上的视觉享受。  相似文献   

10.
<正>细节在纪录片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众所周知的,充分运用好纪录片中的细节,可以起到为一部纪录片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这里,我想以近两年我台创作的在中央电视台获金奖的纪录片《塔山赤子》和在省电视节目评比中获一等奖的《小村真情》、《好人邵根泽》、《渔夫和他的网滩文学》等纪录片为例,探讨一下在纪录片中关于人物细节的运用技巧。一、人物细节描述与音响的相互融合电视纪录片中声音和画面的相互融合共同实现了使纪  相似文献   

11.
宋德松 《新闻传播》2023,(15):106-108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是中国第六代导演贾樟柯的纪录片,影片以18个章节,通过四代作家:马烽(其女儿代述)、贾平凹、余华、梁鸿,来讲述1949年以来的中国历史记忆。影片以影像的方式记录了文学家眼中的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从文学、历史、影像三者的相互交织的多维视角讲述中国故事。文学、历史、影像三者交融成趣,也在影片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本文从对《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的分析与解构出发,探讨文学、历史、影像三者的关系,从而探索纪录片文学、历史与影像交织的创作新路径。  相似文献   

12.
莫言是一个极具本土性的作家。他始终执著于描写山东高密东北乡的故事,无论直面现实或重述历史,高密始终是莫言的精神圆心。年轻时的管谟业与大多数农村少年一样,拼尽全力离开故乡的土地,但多年后,作家莫言又以文学虚构的路径回到故乡。和很多成名后始终把自己悬挂在都市中咀嚼记忆的作家不同,他终于明确,自己不但需要在精神上重返乡土,而且从生存经验上必须始  相似文献   

13.
孙浩  叶小源 《东南传播》2021,(11):136-138
近年来,国产美食题材纪录片在《舌尖上的中国》系列作品的影响下,已经寻找到了新的叙事方式与传播模式.《早餐中国》《寻味顺德》《新疆味道》《舌尖上的重庆》等美食题材纪录片开始从地域特色、餐饮类型等方面分散发力,开启了美食题材纪录片的新纪元.在当下"群雄割据"的美食题材纪录片中,一档呈现国人烧烤情结的纪录片《人生一串》从众多美食纪录片中脱颖而出,以小众化另类视角阐释了我国美食纪录片的多样性.本文以地域空间的建构、多重维度的用户参与、工匠精神的体现三个方面,从怀旧的视角对纪录片《人生一串》的艺术表达与叙事特征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英国BBC连续推出关于中国文化的纪录片,包括《美丽中国》《中国春节》《中华的故事》等,从他者视角的社会认知建构着"中国文化"的影像形象,并且在国际范围内实现了跨文化交流.从人物形象、情感意象与空间影像三个维度分析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的跨文化交流,探讨中国诗人杜甫源自他者视角与西方语境建构过程中的微观意象与宏观架构,对于国内历史文化类纪录片的跨文化表达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正>2014年1月25日,广西南宁,小雨。国内当红作家田耳,造访广西大学《文化与传播》编辑部。《文化与传播》执行主编万忆,与田耳畅叙四个小时,谈文学创作,聊成长历程。本篇独家访谈,将带您深入了解一个非传统作家的诞生和他的传统创作之路。【本期对话名家】田耳:本名田永,湖南凤凰县人。在《人民文学》、《收获》、《钟山》、《联合文学》等杂志发表小说三十余篇。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衣钵》、《重叠  相似文献   

16.
徐晓明 《采.写.编》2017,(5):94-95,84
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今天,怎样通过纪录片纪录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大力推动中国优秀文化"走出国门"并广为传播,一直是电视媒体面对的重大课题.绍兴台立足地域特征,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名人资源,利用本地"建设文学之城"目标的契机精选纪录片创作题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以获奖作品《文化使者——周令飞》为案例,对纪录片如何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方面的作用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7.
袁媛 《新闻前哨》2004,(7):54-55
2003年,中央电视台在《纪录片》栏目中推出了一档系列纪录片《一个人和一座城市》。该片的播出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反响。 该片讲述的对象是城市,但却以作家个人化叙述为切入点,在对城市纪实的界面上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反思和挖掘。赏析该系列纪录片,如同走进作家的记忆,神游于伴随作家成长、浸透作家感情、融人作家血液的城市之中,荡气回肠间竟已全然忘记自己感受的是  相似文献   

18.
2016年,中国纪录片不论是在电视媒体、电影院线还是日益强势的新媒体传播平台,与以往相比都有更加令人欣喜与振奋的表现,人们直观地感受到了纪录片市场所显露出的勃发的生机和活力. 电视纪录片整体发力改变电视节目格局 对于电视媒体来说,出于国家宣传战略的考虑,重要历史性事件或人物是纪录片创作与播出的重大选题.如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长征》《长征纪事》《永远的长征》《震撼世界的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等长征题材纪录片登陆央视各频道,以不同的叙事体系和风格对这一人类史和军事史上的伟大史诗性事件进行全景式再现与艺术性表达.作为全球第一部以纪录片形式展示孔子的影视产品,由央视和英国雄狮集团、山东大众报业集团联合摄制的纪录片《孔子》国际版在海内外播出,以国际视角来观照历史人物,把历史时空与现实时空有机而自然地交织穿插在一起,塑造了一个鲜活生动、有现实温度的孔子,是中国故事进行国际表达与传播的又一个成功范例.其他如《五年规划》《一带一路》《永远在路上》等大型纪录片也陆续面世,以不同主题引领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舆论宣传或满足社会整合的需要.《围棋》《本草中国》《寻味顺德》《中国文房四宝》《锦绣记》《功夫少林》《记住乡愁》(第2季)等人文题材纪录片则以精美的影像和生动的故事,充分发挥了纪录片作为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载体的功能.这些大投入、大制作、高品质的纪录片为观众带来一部部纪录大餐,也是电视媒体在常被诟病为低俗媚俗和过度娱乐化之外,彰显品位和社会担当与责任之作.  相似文献   

19.
赵曦 《现代传播》2006,(1):94-96
由中央电视台、故宫博物院联合拍摄的12集大型纪录片《故宫》,于2005年10月底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后,受到了传媒界、文博界乃至全社会的关注,成为2005年一个相当重要的媒介现象和文化现象。播出期间,《故宫》收视率最高达到3.09%,收视份额最高达到9.36%,并连续两周进入央视收视排名前十名,创造了纪录片多年来少见的收视高潮。《故宫》所引发的许多话题,如纪录片与传统文化,电视媒体与经典文化,中国纪录片走向国际市场,电视衍生产品的制作与推广,纪录片在新形势下的创作,以及《故宫》自身创作的得失以及启迪等,受到业界与学界的广泛…  相似文献   

20.
西藏纪录片是以影像为传播形态的视觉文本,视觉表征则具有对这样的影像符号、文化进行编码与解码的功能.将西藏纪录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典型文本《藏北人家》《西藏一年》以及《第三极》的分析,考察西藏纪录片影像中占主导地位的表征范式的内容与形式,有助于我们理解视觉符号是如何通过动态的视觉影像的"认知提示",书写藏族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中建构出西藏的民族形象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