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以《风声》、《铁人》、《建党伟业》等主旋律电影为例,对近年来主旋律电影在创作手法上的特点进行分析,探讨近年来主旋律电影的成功在于融和大历史于人性最普通却又最闪耀的时刻、宏大叙述中融入新的题材元素、现代影像技术注入宏伟叙事的建构中。  相似文献   

2.
《英和白——99纪事》的叙事风格曾引起业界相当大的讨论和争议,它的题材选择、影像表达显示出独特的心绪呈现叙事风格。这种叙事风格在张以庆的纪录片中是一以贯之的,在整个新派纪录片中也是独树一帜的,是理解张以庆纪录片的原点。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承传了"五四"文学的启蒙传统,沿用了特定空间意象——"铁屋子",它具有突出等级秩序的权力建制、封闭又狭小的表现形态和凝滞又孤立的存在方式等典型特征。大致存在三种模式的空间架构:一是以当代中国历史为框架和民族集体记忆为基础的宏大空间,二是以个人经历或记忆为基础的写实性的空间设置,三是超越了现实社会的超验性空间设置。空间意象的分化源于启蒙叙事意义结构的松动,也受制于启蒙叙事中不同情节模式。空间意象的营构折射了新时期启蒙叙事的时代印记、意义限度和书写困惑。  相似文献   

4.
毛毅静  丁钢 《教育研究》2013,(1):10-15,43
从20世纪初以来,有关教育纪录片影像层出不穷,但我们的教育研究尚未涉及教育纪录片领域的研究。因此,亟待在这一研究领域开拓一个全新的视角,提供一个别样的观看教育历史现场的方式。教育影像的研究,透过影像中呈现的教育现场是历史的补充,可以丰富教育史学的研究。对纪录片教育现场采用叙事研究的手法,可提供临场的真实感和可视的教育叙事"场域"。  相似文献   

5.
文献纪录片作为对国家历史及其发展过程的真实记录型影视作品,具有一定的文献历史资料价值,而在文献记录片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模式,就是宏大叙事,本文主要对文献记录片宏大叙事的价值与意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一九四二》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文本。它以温故历史的方式,对被宏大叙事遮蔽的灾难及灾难记忆进行了呈现,对我们文化中盛行的虚伪的道德主义论调提出了质疑,对灾难事件中国家权力的缺席进行了批判。但这些以历史名义进行的思考,与其说是真正历史学的,不如说是意识形态的。它通过种种复杂而隐蔽的话语机制,既巩固、强化了今日意识形态的合法性,同时又在某种程度上对其展开了批判。  相似文献   

7.
徐则臣的长篇小说《北上》以纵横开阖的架构与繁复多元的意象书写了百年之间发生在京杭大运河上的传奇故事。面对纷繁复杂的历史和现实,作家敏锐地捕捉到运河这一中国文化的线索,围绕这条主线,跨越百年光阴的象征符号得以生长,跨越时间空间与各种媒介的叙述手法不断拓展,故事意蕴以及现实意义都得到了更为丰富的呈现。宏大架构与微观视角配合,促成了对介于传奇与现实之间的故事丰富性的重新定义,也加强了故事本身的史诗感和表现力度,体现出作者回应时代命题和拓展小说叙事方式的双重努力。  相似文献   

8.
创伤叙事是记录人类社会创伤的一种形式,即通过特定的叙事策略将灾难、战争、耻辱和遗憾等物质性创伤和精神性创伤加以表达。创伤叙事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中激活能量的一种重要手段,是集体记忆建构中的一个重要类型。《向导》周报关于五卅运动的书写是中国共产党创伤叙事的重要体现,是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重要部分。从创伤叙事角度切入,分析《向导》周报对五卅事件的报道,可以从叙事文本、叙事角色、叙事技巧的维度剖析其创伤叙事逻辑的呈现。  相似文献   

9.
《丰乳肥臀》作为莫言的代表作之一,引起了人们的广泛争议,但该作品的创作风格和叙事方式得到了很多人的称赞。作者以其独特的叙事艺术,将多种叙事方式相结合,如反讽叙事、复调叙事、宏大叙事和狂欢叙事相结合的方式对中国当时的历史进行描写,刻画出了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同时引起了人们对历史的深思。  相似文献   

10.
作为“十七年”集体实验范本之一的《红旗谱》,在革命意识形态的指挥棒下,呈现的是一种革命历史化的叙事模式:革命的浪漫激情在历史成长的记忆中被激活;历史成为叙述的“主体”,直接从后台走向前台;英雄这种人格化形象在历史革命化进程中尽情表演和演绎。这种叙事方式是对民族国家社会秩序合法性的一种确证和体认。  相似文献   

11.
《太原大学学报》2017,(4):89-92
"父子关系"作为电影中常见的主题,已然成为电影人反映家庭伦理、社会文化的主要题材之一。电影《乘风破浪》与电影《向日葵》相比,对第六代导演"父子关系"叙事的继承体现在延续了冲突到和解的整体思路和对集体记忆的建构和呈现。同时,电影《乘风破浪》又运用梦境中"穿越"的创新形式和幽默文艺的语言风格,向观众呈现了民主、平等的新型父子关系。  相似文献   

12.
在历史叙述中,以个体经验为基础的私人叙事(Private Narrative)与以群体抽象为基础的宏大叙事(Grand Narrative)构成了一对相互紧张的对应关系。尽管从理论上说二者并不必然相反,但由于宏大叙事居于强势地位,经常(当然不是任何时候)具有一种强迫性,所以往往构成对私人叙事的侵犯、涂抹、覆盖或清除,使自己成为惟一的历史记忆或历史叙事,结果必然会造成历史记忆的缺失。  相似文献   

13.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安身立命的重要命题。人与自然的对话是自人类诞生之初就不断发生着的历史过程。在《史记》宏大历史叙事中,司马迁检视"前轴心时代"文明的家底,还原人类早期人与自然对话的生态记忆影像。在"环境以地理位置的选择围绕人类生存"的夏、商、周时期,人与自然关系状态呈现出"天人合一"背景下矛盾共生的特性。  相似文献   

14.
小海诗歌中的家园意识深深植根于乡村文化,这种独特的品质在小海早期的诗歌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进入21世纪,小海的诗歌呈现出宏大的历史叙事特征,尤其在诗剧《大秦帝国》中流露出厚重的家国情怀,令人印象深刻,表现了诗人作为知识分子所应承担的责任与精神承载。  相似文献   

15.
作为NHK拍摄的系列纪录片《为什么贫穷》的最后一集,由中国纪录片导演陈为军拍摄的《出路》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出路》以读书致贫为基本主题,引发了观众对中国教育体制的反思。同时该片叙事策略的运用也独具匠心,营造了真实、客观的影像特征,具体表现在:平民视角、内外视角结合的叙事视角;长镜头、同期声和无配乐声音设计的叙事语言;客观视点、第三人称视点和创作者视点相结合的叙事视点。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电影人在一个相对集中的时期内对"文革"作了一次集体的记忆。这批电影也就成了人们了解"文革"的影像作品。在这些电影里,"文革"已变成人们记忆中的一段故事。本文分析这类影片的叙事空间与叙事策略,并探讨其选择这种空间与策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电影人在一个相对集中的时期内对“文革”作了一次集体的记忆。这批电影也就成了人们了解“文革”的影像作品。在这些电影里,“文革”已变成人们记忆中的一段故事。本文分析这类影片的叙事空间与叙事策略,并探讨其选择这种空间与策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互联网媒体的发展,微纪录片数量增长迅速,制作水平也得了长足的发展。微纪录片虽然微小,但是优秀的微纪录片创作要求更高,文章以微纪录片《乡村教师》为例,从题材、叙事理念、叙事技巧、主题呈现和制作等角度对其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19.
严歌苓的中篇小说《金陵十三钗》不论是选材还是人物都可称是其作品中的另类,但是对女性、人性、历史的深刻挖掘又彰显出这部小说的无穷魅力。小说中,宏大战争的背景与一群小人物命运的起伏跌宕之间展现出人性的矛盾与冲突,极富张力。而其中正视民族的苦难历史、直面创伤记忆以及在叙事中寻求创伤"救赎"更是赋予了这部小说发人深思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新历史小说:从解构历史到游戏历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6年出现的新历史小说,使革命历史的宏大叙事出现了深刻转变,也使历史的记忆与表象进入了个体化表述时代.历史感悟的个体化倾向成为观照历史的一种趋势,历史叙述也留下了由最初的解构宏大叙事到解构历史,再到游戏历史的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