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进军的关键举措,是农业转型升级的发展需要,是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为农业产业升级、生态环境改善、乡村文化传播、农村治理现代化和农民生活富裕注入了新的发展动能。当前,数字经济助推乡村振兴存在政策法规体系不完善、基础设施较为薄弱、乡村数字高端人才缺乏和数据共享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文章立足数字中国建设和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提出了科学统筹,加快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因地制宜,大力推进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重点突破,着力加强农村数字人才队伍建设和跨区交互,加速建立规范标准和共享机制等优化路径,实现持续推动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的实施推动了乡村数字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倒逼就业市场人力资本的提档升级,对职龄农民的就业创业提出更高要求。为此,职龄农民培训的提质增效尤为重要,迫切需要数字化技术的加持和支撑。然而,职龄农民培训数字化转型的形势依然严峻,存在着数字设施薄弱、个性需求遮蔽、数字手段僵滞、数字素养偏低等现实藩篱。据此,应通过完善数字基建、彰显个性需求、驱动数字教学和培育数字素养的实践路向,推动职龄农民培训的数字化转型。  相似文献   

3.
“十四五”期间,教师培训“提质增效”是推进“国培计划”的重点工作。培训者队伍体系化建设尚不完善,可通过优化甄选、强化培养、内化提升三个阶段严把“入口关”,加强“管理关”,增强“素质关”,实施五段循环,打造高质量的培训者队伍,从而推动教师培训“提质增效”,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2035中国教育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思政课一体化内涵丰富,推进乡村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提升乡村教育质量、培养乡村发展的人才。乡村中小学在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要充分发挥育人功能、科研功能、服务功能。目前,德育教学效果不佳、教学手段创新不够、大思政育人格局有待完善等因素制约了乡村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步伐。为此,需要树立系统思维,提升立德树人整体效果;统筹规划课程内容,促进课程内容梯度衔接;创新教学方式,推动思政课提质增效;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形成育人共同体。  相似文献   

5.
数字新质生产力作为生产力在数字化领域内应用的一种新样态,已成为数字经济背景下赋能乡村振兴发展的战略方向和破解乡村振兴实践难题的持续动力。当前,数字新质生产力在提升农民收入、构建智慧数字乡村、促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数字新质生产力和乡村振兴的协同作用耦合成一个完整系统,为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提供了强劲的增力。为此,必须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在地化数字人才队伍、加速乡村产业升级与转型、构建数字化乡村治理体系,将数字新质生产力的优势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实际效益。  相似文献   

6.
数字乡村建设作为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之一,可弥补农村数字化短板和乡村集聚经济不足的缺陷,改善农村产业发展条件。数字乡村建设通过促进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下乡、城乡融合发展、农业高质量发展和提升农村治理水平等机制实现乡村的数字化转型。从实践角度看,数字乡村建设面临着数据安全、农民数字化素养、协同治理和数字化带来潜在风险等问题和挑战。为此,数字乡村建设应从着力补齐农村数字基础设施短板、加强对农民数字素养的培训、聚焦农村产业兴旺进行投资建设和注重发挥数字经济的普惠性促进农民参与市场分工体系等方面展开,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数字乡村建设以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村“两委”干部作为村内各项工作的直接领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其数字素养的提升有利于增强乡村数字治理效能、助推乡村数字生产发展和推进乡村生活方式数字化。当前,村“两委”干部数字素养提升的制约因素,突出表现为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部分乡村干部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和数字素养培育配套制度供给不足。因此,应在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强化数字素养培育配套制度供给、持续加强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多途径增强村干部的主体能动性,以促进村“两委”干部数字素养提升,进而充分释放数字红利。  相似文献   

8.
吴伟平 《教育评论》2023,(2):114-117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为新时代教师发展和师资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福建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从师德提纲、培养提质、培训提能、放管服提速、结构提优、待遇提升、荣誉提振等七方面持续深化改革,全面推进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提质增效,全力打造一支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与教育强省建设相匹配、与人民群众期盼相契合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9.
随着数字技术的加速创新与应用,乡村数字经济的新业态不断涌现,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乡村振兴建设应将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生产、大众生活及政务治理等多领域进行深度融合,通过数字经济赋能实现乡村绿色跨越式发展、均衡共享式发展、开放包容式发展。针对数字经济在赋能乡村振兴中遇到的如数字经济在农村环境下认同感缺失、数字化治理机制不健全及基层治理制度脱节等问题,提出采取依托数字化工作平台提升农民数字素养、建设现代化农村数字化治理体系、强化制度建设、推动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推动乡村基本公共服务数字化转型等七项举措,以更好地让数字技术为乡村振兴赋能,稳步推进数字信息技术与乡村经济深度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0.
“双减”政策背景下,语文作为基础性学科面临着如何提质增效的考验。初中阶段是学生进行语文知识学习的关键期,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效。为了切实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教师需要结合“双减”政策优化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兴趣充分激发出来,打造高效化语文课堂,在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同时,实现提质增效的目标。基于此,文章主要论述了“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提质增效的重要意义,并探索提质增效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拥有数量充足、素质较高的农业劳动力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证。近年来,由于比较收益低引致的农业劳动力短缺问题逐步显现;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加速与受教育程度提升缓慢使得农业劳动力质量问题愈发突出。这种状况会从多个方面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体表现为:非"休耕"的土地撂荒现象严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农田水利设施投工不足,削弱农业生产能力基础;农产品品质下降,不利于农业提质增效;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困难,影响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乡村振兴的农业劳动力问题破解路径是: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必要劳动力在农村内部转移;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造就更多乡土人才;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社会各界投身于乡村振兴事业。  相似文献   

12.
目前,制约乡村学校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制度不健全、管理滞后,教师职业倦怠、师德师风建设亟待加强,办学规模小、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缓慢。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盘活教育资源、提升办学内涵,是破解乡村学校提质发展的关键。教师应以初心使命铸造师德师魂,以强化培训提升师资素养,以评价激励激发教师活力,以政策落实盘活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13.
供销合作社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代重要的商品流通渠道,曾承载着国家经济活动的光荣与梦想,也曾伴随着市场经济改革而衰落,而今则是国家推进“三农”工作和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载体。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供销合作社探寻发展之路十分迫切,历史原因使其转型处于艰难境地。数字技术嵌入能实现供销合作社价值再创以满足农业发展需求,数字要素渗透能提升现代供销合作社治理能力。要从增强供销合作社内生动力、拓展“三农”服务功能、完善数字化农村物流体系,促进更多绿色农产品生产。成立合作社金融合作平台为“三农”提供信用支持和市场化服务,以构建综合信息服务体系。调动相关社会资源参与“数字+供销社”建设,实现金融、电商、物流和绿色农产品协同发展的现代供销合作社价值,构建乡村商业高质量发展新生态。  相似文献   

14.
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激活乡村内生动力,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为指导,以中国优秀传统农耕文明为底基,以乡村自然环境为基本载体,融入现代先进技术手段,以乡村教育优质均衡为目标,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乡村振兴的乡村教育现代化进程。要推动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需要直面我国乡村教育现代化发展道路所存在的实践目标不够明晰、主体治理亟需提质、助推乡村经济文化能力偏弱、对外交流与合作水平相对滞后、风险调适机制仍需完善的挑战,遵循保障农民教育基本权益的底线逻辑,根植中华农耕文明的历史逻辑,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逻辑,以及扎根中国乡村大地办教育的实践逻辑。从动态目标设计、主体治理完善、经济文化重塑、合作交流拓展、行动协同规范五个层面推进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正教育"9+3"计划实施以来,我市从实际出发,围绕9年义务突出均衡发展和3年高中阶段突出提质增效提升的原则,着力从巩固成果、推进布局调整、加快信息化建设、实施教育工程、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等方面积极探索。全市各级各部门坚定目标、群策群力,形成了"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助教为乐,师以从教为荣"的良好局面,全市教育事业步入规模发展、内涵发展、均衡发展、创新发展的快车道。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双减”背景之下,小学语文课程也进入了非常重要的黄金阶段,因为在新时代的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据着半壁江山。因此,教师不仅要研究“双减”政策的环境背景,同时,也要落实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中,真正提升阅读教育的质量,做到提质增效,并且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和阅读能力,让学生对文本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感受,深刻领略作者的思想情感,让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打开学生的学习视野,真正创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发展策略,以提升学生的阅读核心素养,促进语文课程全面发展。本文旨在研究“双减”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质增效的策略,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来华留学生教育正在经历从瓶颈规模阶段到提质增效阶段的快速发展,这对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群体动力理论群体目标、群体角色、群体规范和群体气氛的基本观点,当前我国来华留学生学风建设存在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学习目标模糊和学风意识不强等问题。将群体动力理论融入来华留学生学风建设,可以从加强生涯规划教育,制...  相似文献   

18.
特色小镇建设有助于聚集各方面要素资源,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并且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我国特色小镇的建设工作正开展得如火如荼,希望通过文化旅游和农业等方面打造特色小镇.基于此,通过对粤港澳大湾区视角下特色小镇品牌培育展开研究,对特色小镇的概念和内涵进行简要介绍,分析建设特色小镇的优势及广州市从化区特色小镇建设的产业定位,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具体的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9.
“双减”政策发布,旨在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教育主阵地的中小学积极响应,主动探索,积极创新,努力提质增效。“减”的最终目的是“提”,减去作业和培训负担,提升学校育人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面对“双减”背景下的新问题,本文从教师面临的压力、家长的焦虑、学校的落实情况等方面逐一分析,从如何做好校内提质、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的方向,提出了提质增效的策略:评价统领,做好顶层设计;搭建平台,提升课堂质量;家校联动,形成改革合力,助力教育教学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20.
俞淑梅 《学苑教育》2023,(36):37-39
随着我国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推进,教育部门提出了“双减”政策,即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实现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数学作为小学教育阶段的基础性学科,在“双减”政策下,如何提质增效是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文章首先介绍了“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提质增效的必要性,接着分析了“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提质增效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提质增效的实践策略,旨在为小学数学教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