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美国作家库特·冯内古特以自己在二战中经历的德累斯顿大轰炸为题材,创作了代表作《五号屠场》。本文以小说中叙述者与主人公比利两条并行的寻求创伤康复线和比利在现实与虚幻两个世界中的不同表现为研究对象,从创伤的视角解读《五号屠场》,发现《五号屠场》载满了冯内古特对人道主义的呼唤。通过对叙事者与主人公寻求创伤疗愈过程的书写,冯内古特表明了他对战后美国主流价值观中缺乏人道主义的痛心以及他对重建人道主义的期待。  相似文献   

2.
张雯 《英语广场》2023,(13):54-58
《敌人,一个爱情故事》是美国著名犹太作家艾·巴·辛格在大屠杀题材小说中的代表作。辛格采用空间作为表征大屠杀创伤记忆的主要叙事策略,空间不仅是创伤记忆再现的场景,还参与到人物创伤记忆的动态建构和创伤疗愈中。本文从空间叙事的视角切入,结合创伤理论,从空间的神圣性、异质性以及时间性三个方面对小说中的空间进行分析,以深入理解后大屠杀时代美国犹太移民群体的创伤记忆以及辛格的创伤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3.
《湘南学院学报》2017,(4):49-54
莫里森的《爱》以上个世纪中后期美国后民权运动为背景,叙述了种族主义和男权制度下黑人女性群体的个人和集体创伤经历。小说借助非线性叙述和多重叙事视角的转换来构建创伤事件。结合创伤理论和叙事学理论,从创伤叙事策略、集体创伤和家庭伦理创伤三方面解读了《爱》中的创伤叙事。  相似文献   

4.
托尼·莫里森的《宠儿》以高超的叙事手法书写了不同的黑人创伤经历,透过这些黑人的创伤叙事折射出当时美国社会中的黑人处境。整本小说的创伤书写呈现出空间维度。运用佐伦的叙事空间理论,分别从地形学空间、时空体空间与文本空间三个层次分析空间在该小说创伤书写方面的作用:地形学空间隐喻和展示了小说人物的创伤经历,时空体空间展演了人物的创伤治疗过程,而文本空间,通过语言的选择、线性时序和视角结构,则呈现出了黑人集体的创伤体验。莫里森不是单一地描绘黑人个人创伤经历,而是透过黑人个体的创伤书写黑人集体创伤,同时也诉诸了黑人只有借助黑人集体与黑人社区的力量,他们才能从过去痛苦的记忆中走出来。  相似文献   

5.
以“我”为表征的第一人称叙事是最富个人性和主体性的叙事。第一人称叙事直接关涉的是人物视角问题——即叙事者与故事之间的关系,但它不仅是一种文学技巧,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体现。第一人称叙事,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的小说发展史上,都是小说向现代转型的重要表征之一。  相似文献   

6.
论《灶神之妻》的三维叙事空间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恩美的<灶神之妻>既继承了<喜福会>中对异质文化冲突、母女关系、族裔属性等主题的探讨,又在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叙述话语等方面得到进一步拓展.在作品中,谭恩美搭建起三维叙事空间结构,将华裔母亲和美国化的女儿之间的现实矛盾和冲突放在小说的开端;将一位饱经夫权压迫、战争创伤和种族歧视的华裔母亲放在小说叙事的"前景"地位,赋予她"第一人称主人公"叙述视角,讲述人生的经历;同时又将中日战争置于小说叙事的"背景"之中.第一个维度揭示出美国社会中异质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表现了作品的深度;第二个维度凸显华裔女性的形象和声音,体现出作品的力度;第三个维度以历史事件丰富作品的内涵,深化作品的主题,赋予作品以历史的厚度,并在西方读者中获得一种"移情"的效果.从形式技巧入手对谭恩美作品加以分析,丰富了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的审美视阈.  相似文献   

7.
作为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第四部长篇小说,《接骨师之女》的内容与前三部一样都是围绕华裔母女几代人的困境与心理路程展开。在这部小说中,谭恩美用一条故事线索串起了祖母、母亲和女儿三个女人的故事。叙事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在过去和现代、中国和美国之间来回穿梭。本文通过探讨该小说运用的叙事策略来研究其独具特色的叙事结构﹑变化多端的叙事视角和其他几个方面对作者想要表达主题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华裔作家伍慧明的小说《骨》讲述了华裔家庭梁家在美生活的辛酸故事。小说借着叙述者梁家大女儿莱拉的记忆回顾了华裔祖辈们在陌生国度里寻求生存的屈辱历程。书中流溢出浓浓的创伤情结,梁家几代人饱受白人社会的冷漠敌视,倾尽所有的洗衣店破产、心爱的小女儿突然跳楼自杀,这无疑给梁家人带来了致命的心灵创伤。这里结合心理学关于创伤的研究来细致探究梁家所有家庭成员遭受的心理创伤、表现症状,以及他(她)们如何应对苦涩的创伤体验,并最终消除和治愈创伤成为均衡的健全人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喧哗与骚动》是一部叙事方式独特且耐人寻味的小说。小说讲述的是美国南方社会中一个叫康普生家族的故事。作者从三兄弟的角度观察家族发生的事情,将着重点放在凯蒂失去贞节一事对家族的冲击上。作者作为第四个叙事者描述了康普生家最后的衰败。该文将通过分析《喧哗与骚动》中独特的叙事视角,从而探讨人物的精神世界以及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叙事学的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和叙事者三个方面,分析了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作品《喜福会》。通过对中国母亲与美国女儿从不理解到达成谅解,指出了中美文化的冲突和解决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喧哗与骚动》是一部叙事方式独特且耐人寻味的小说。小说讲述的是美国南方社会中一个叫康普生家族的故事。作者从三兄弟的角度观察家族发生的事情,将着重点放在凯蒂失去贞节一事对家族的冲击上。作者作为第四个叙事者描述了康普生家最后的衰败。该文将通过分析《喧哗与骚动》中独特的叙事视角,从而探讨人物的精神世界以及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小说《孙行者》中的主人公阿新对性别的焦虑、对男性气质的追求,反映了华裔男性在美国主流社会被女性化、被阉割的华裔移民史。在写作策略上,汤亭亭跨越性别界线,以女性第三人称作为叙事者,正是其颠覆男性叙事者、女性主人公这一传统二元对立,改写女性被书写、被构建的“他者”形象的尝试:  相似文献   

13.
汤婷婷是著名美国华裔女作家,她的成名作《女勇士》展现了华裔女性在美国面对性别、种族与文化的多重创伤下寻求自我身份的挣扎与探索。该论文准备从创伤理论视角切入,揭示文中华裔女性面临的沉重创伤,及新一代女性走出创伤寻找自我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4.
吴雪玉 《海外英语》2015,(9):190-191
汤婷婷是著名美国华裔女作家,她的成名作《女勇士》展现了华裔女性在美国面对性别、种族与文化的多重创伤下寻求自我身份的挣扎与探索。该论文准备从创伤理论视角切入,揭示文中华裔女性面临的沉重创伤,及新一代女性走出创伤寻找自我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5.
美国华裔女作家黄玉雪在其自传体小说《华女阿五》中没有采用自传通常采取的第一人称叙事手法,而是刻意以第三人称叙述整个故事。本文拟从叙事学叙事人称的角度分析这一现象,并试图发现这一与自传体相矛盾的叙述方式对叙述效果的影响,从而更好地揭示小说作者向美国主流社会展现传统中国文化、以促进白人社会对华人的理解和同情这一创作主旨。  相似文献   

16.
朱亚梅  郝玉英 《海外英语》2012,(19):224-225
美国少数族裔文学与离散文学一直是评论界关注的主题。该文通过对华裔美国女作家伍慧明的小说《骨》进行的详细文本分析,探究了美国华裔文学作品里沉重的历史书写和华裔群体所负载的沉重的心理及文化创伤。  相似文献   

17.
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主要采用第一人称限制叙事与第三人称全知叙事相结合的方式,把"疯子引生"作为贯穿小说始终的主要叙事者,从对社会的思考、打破叙述者时空限制、淡化小说情节等方面印证了"引生"作为第一人称叙事者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2013)是对菲茨杰拉德著名同名小说的最新改编。自2013年5月在美国首映以来,受到文学界与影视界的关注,评论不断,但其中鲜有从创伤叙事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和探讨。其实,整部电影可以看作是影片叙述者尼克创伤——疗伤——伤愈的过程。导演巴兹·鲁赫曼对创伤叙事理论的运用不仅深化了作品主题,也充分展现了创伤叙事的独特魅力。本文将试图从创伤叙事角度出发,对这部影视作品进行分析,以期为当代电影对叙事方式的探索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9.
视角,是小说叙事者的立足点和观察角度。同一事件在不同的叙事视角关照下,就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和性质。因此视角的选择本身就隐含着叙事判断和价值倾向。当叙事者从性别意识出发来选取叙事视角时,必然就有了隐含着性别价值观的性别叙事视角。如果说男性叙事视角是中国叙事文学的传统叙事模式,那么张爱玲的小说便反叛了这一传统,显示出鲜明的女性叙事视角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美国少数族裔文学与离散文学一直是评论界关注的主题.该文通过对华裔美国女作家伍慧明的小说《骨》进行的详细文本分析,探究了美国华裔文学作品里沉重的历史书写和华裔群体所负载的沉重的心理及文化创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