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流行于安徽凤台、凤阳、怀远、颍上的花鼓灯,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在流传过程中虽然吸收了中原地区民间歌舞、曲艺,但不失其本色。更多的遗存着淮夷音乐文化特色。是在楚歌楚声的艺术土壤中成长起来的具有淮河风情的艺术之花。  相似文献   

2.
马戏灯是中国古代流传在淮河流域,至今仍存活的歌舞艺术之一。它现今主要流行于淮河两岸,与花鼓灯并称安徽民间歌舞的双璧。马戏灯表达了劳动人民对宋代武艺高强、善于领兵布阵的巾帼英雄刘金定的赞颂与敬仰。融歌舞乐戏于一体的马戏灯,以其粗犷、朴实、热烈的特点,深受淮河两岸人民喜爱。在多代艺人的努力下,马戏灯以强大生命力,不断发展。它穿越千百年的历史隧道,传承于淮河上下,发展至今,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3.
花鼓灯是一种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它不仅整合了歌、舞、戏等多种艺术形式,还揉合了武术与杂技等特殊的技巧性肢体动作。从其艺术形式和表演风格上集聚了我国民间艺术的特点与特色。花鼓灯的起源、发展、流传以淮河流域为主,由于地区性差异形成了具有不同风格的流派。以冯国佩为代表的“冯派”花鼓灯艺术是花鼓灯舞蹈中的一枝奇葩,其形成、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4.
花鼓灯是花鼓文化区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类型,也是南方汉族民间舞蹈的典型代表,是艺术形式丰富而完整的民间歌舞形,式在战国淮河流域,特别是淮北一带,如怀远,蚌阜,风台,淮南等地,是中国汉族舞蹈代表性的舞种之一。它作为一种民间舞蹈,有着典型的地方风格,浓郁的民族特色,强烈的乡土特征,鲜明的时代特点。安徽花鼓灯以其秀美欢快热烈的艺术风格而闻名国内外。  相似文献   

5.
地方艺术进课堂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在教学中探究花鼓灯艺术独特的审美提升大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关键是对艺术理性分析,把握地方文化的内在气质.凤台花鼓灯艺术由于成因、传承、文化现象,区域环境等诸多因素的特殊性,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流派特征、音乐风格.本文从花鼓灯的锣鼓、花鼓歌、后场小戏三方面阐述了安徽凤台花鼓灯的音乐特征.  相似文献   

6.
凤台"陈派"花鼓灯艺术以其独特的风格特点在花鼓灯的众多流派中独树一帜,近年来,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从个人、生态环境、社会功能等方面探讨"陈派"花鼓灯艺术在历史上产生和蓬勃发展的深层原因,对其在新时期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尽管当下有些传统艺术曾经一度遭遇了现代边缘化,但以花鼓灯为代表的淮河流域民间歌舞艺术传承传播态势良好,这种局面是由玩灯人横向自然普及机制、花鼓灯传承培养推动机制以及相关文化部门文化策略机制等生态化综合因素促成。在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文化语境下,相关文化部门和群众文艺工作者应把握民间歌舞艺术的生态化规律和机制,并在文艺工作实践中予以不断地认知和完善,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的公共文化艺术事业。  相似文献   

8.
花鼓灯是一种集灯歌、舞蹈、锣鼓与后场小戏于一体,主要流传于淮河流域的综合性的民间艺术形式。花鼓灯艺术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与很多流传在淮河两岸的剧种相互吸收、相互借鉴,形成了不同风格特征的推剧、泗州戏、淮剧、花鼓戏等。通过对花鼓灯艺术衍生的微探,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花鼓灯艺术发展的规律性,使这朵淮上奇葩能越开越香,越开越艳。  相似文献   

9.
安徽花鼓灯是中国淮河流域汉族人兼容并蓄创造的最为完整、系统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同时作为中国汉民族舞蹈的杰出代表和中国农民的舞蹈艺术的代表,在世界舞蹈艺术中有独特地位,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艺术资源,被誉为"东方芭蕾"。花鼓灯进校园是花鼓灯传承的重要形式之一,有助于扩大传承渠道,创新传承方式,推进高校艺术教育。  相似文献   

10.
花鼓灯艺术是流传于淮河流域的一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民间综合性艺术,用丰富而系统的肢体语言来表现人物和情节。在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花鼓灯的起源、流派的提出及其艺术形式和特点进行了研究和归纳总结,探索花鼓灯现状及传承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对花鼓灯保护、传承和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地灯是信阳地区一种独特的民间歌舞小戏,其唱腔部分叫灯歌。灯歌由运用加衬句、加锣鼓、人声帮腔、跺句到抢句子等各种艺术手段,发展成既有抒情性、舞蹈性,又兼备叙事性的具有戏曲特点的复杂灯歌形式。从简单的民歌形式演变为一种复杂的具有戏曲特征的歌舞小戏,展示了灯歌向花鼓灯、花鼓戏音乐演变的轨迹。灯歌在豫南花鼓灯音乐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谢郢锣鼓是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刘集乡谢郢村锣鼓班子创作并流传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它是安徽花鼓灯锣鼓演奏形式之一,作为花鼓灯的姊妹艺术,其演奏手法多样、鼓谱丰富、表现细腻,是淮河流域民间打击乐的代表,有"民间交响乐"之称,是研究民间鼓乐的活化石,具有极高的保护传承价值。通过对谢郢锣鼓全面细致的调查和系统深入的研究,文章从其历史发展脉络、艺术特征等方面进行介绍,希望引起学界的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13.
花鼓灯艺术是非常典型的农耕型广场艺术。它产生于劳动人民生活当中,融歌舞戏于一体,在花鼓灯表演艺术中欢腾的舞蹈、抒情的灯歌、热烈的锣鼓呈现了汉民族歌舞艺术的风格特征,体现了沿淮两岸农耕社会鲜明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4.
花鼓灯艺术主要流传于淮河流域,是一种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形式.它具有悠久的传承历史,最早源于宋代,经历了元、明、清而逐渐完善,流传至今依然鲜活存在于民间.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以及西方文化的冲击,如何保护和传承花鼓灯艺术成为了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花鼓灯健身舞作为当前最流行的一种花鼓灯艺术形式,在社会广为流传,如何借助花鼓灯健身舞来保护和传承花鼓灯艺术是本文讨论的重点,同时也希望通过论文的讨论为花鼓灯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民间歌舞———花鼓灯,以它那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韵律,成为汉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并在高校的民间舞教学中,成为学生不可缺少的学习内容。为了能使学生恰如其分地舞出花鼓灯的动律神韵,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熟练地掌握其动作要领,还要以“韵味”为核心,增强学生内心的感受力,从而达到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16.
花鼓灯健身舞是在民间传统艺术花鼓灯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一种健身舞,它集娱乐、运动、艺术于一体.本文在研究分析了花鼓灯健身舞和校园体育文化之间的融合与互动的现实意义的基础上,认为开展花鼓灯健身舞运动有利于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承、创新、发展和教学改革,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提高其适应能力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17.
花鼓灯艺术相传最早起源于夏朝,上世纪30—40年代左右,在淮河中游的蚌埠、淮南、阜阳等地区形成了中心,并在河南、安徽、山东、江苏等多个县、市广泛流行。几千年来,在淮河流域不同的历史文化和经济时期,花鼓灯的舞蹈、音乐和节奏方面都得到比较完整的保存,记载了不同时代淮河人民生产劳作、风土人情的美好回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价值观及其强势文化的影响和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革,民间舞蹈文化赖以滋生的传统社会土壤和人文环境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激变与挑战。本文主要对花鼓灯艺术中的音乐进行研究,并对现有研究花鼓灯音乐的成果进行综述,及对未来花鼓灯音乐的发展与传承作出思考。  相似文献   

18.
我国傀儡艺术起源于汉代,主要用于丧乐,后渐扩展于宾客嘉会,至唐代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表演艺术。种类有悬线傀儡、盘铃傀儡、指端傀儡等。民间产生专业的弄傀儡艺人,能够表演歌舞和历史故事。在木偶制作技巧上已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  相似文献   

19.
安徽花鼓灯舞蹈是淮河文化的民间艺术种类,具有开放性、节奏性、韵味性以及灵活性的特点。本文基于课程思政视角,针对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中安徽花鼓灯舞蹈的传承问题展开研究。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中,利用充足的思政教育资源推动高校学生的艺术水平与思政水平全面发展。基于此,笔者提出创新发展安徽花鼓灯舞蹈、发展安徽花鼓灯舞蹈的内涵、重视课程思政与安徽花鼓灯舞蹈的融合原则,以及提升安徽花鼓灯舞蹈教师的专业素养等四项措施,从课程思政视角出发设计安徽花鼓灯舞蹈的传承策略,为传承安徽花鼓灯舞蹈、弘扬民族文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母校写意     
从蚌埠沿淮河西行12.5公里,有一城名怀远。涡河、淮河交汇于此。县城西南,一山盘踞,是为荆山。县城东南,有双峰峻耸,瞰淮矗立,是为涂山。荆、涂二山夹淮对峙。我的母校怀远师范学校便坐落在涂山脚下,依山傍水,山环水绕,林泉清幽,风光旖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