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0 毫秒
1.
从书法美学的"势"范畴出发,借用现代符号论美学的"基本幻象"概念,我们可以明确书法的艺术特质就在"虚幻的律动"形式的创造。而这一基本幻象是点、线、墨变化运动与老庄自然观、孔孟"挺立道德主体"的人生观紧密结合的产物。它的确立为视听艺术内容与形式无法真正割裂的美学原理提供了证明。  相似文献   

2.
气是中国古典美学中重要的范畴,它和美学中的生命精神密切相关。宋代棉拙的《山水纯全集》深受中国古代气化哲学的影响,建立了以气为核心的画学思想,本文从气之理、气之势、气之全三个方面试对这一思想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3.
论诗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诗趣”是中国古代诗学的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本文通过对古代诗学中有关诗趣的理论发展、美学特征以及诗趣在诗歌作品中的表现的分析,揭示中国古代诗学中的诗趣这一理论范畴的美学内涵.文章分析了诗趣的“变、曲、妙、神、奇”的美学特征,指出了诗趣是诗歌的一种重要的美感因素j,它是通过形象、委婉、含蓄的艺术手法表现丰富、深永的情感的一种奇妙的艺术感染力.通过对古代诗趣理论的分析,希望能对当代的诗歌创作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韵”最主要的特征是一种富含音乐精神的生命舞动。虽然“气”的生命论哲学涵义赋予“韵”以形而上的意义,但这一范畴的形成,离不开具体的美学实践。在中国古代各门艺术的发展中,“韵”的生命特质得以突显,并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精神之所在。  相似文献   

5.
中国书法艺术中的"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势”是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在各个艺术门类中被广泛运用。本文着重探讨了“势”在书法美学上的含义:不仅是对自然的抽象模仿,也是书家心灵的写照、情感的体现;以及“势”运用在书法创作上产生的美和意蕴。  相似文献   

6.
道家哲学以"道"为核心范畴和最高范畴.哲学乃美学之母.道家哲学主要是以"道"为本体的思维观、宇宙观、人生观对中国美学产生影响的.把握了"道"与中国美学的关系,也就说明了道家哲学与中国美学的关系."道"决定了中国人对艺术的本体认识;"道"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思维定势;"道"的思维促进了中国古代艺术辩证法的发展;"道"奠定了中国艺术风格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7.
"本于自然,高于自然"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美学思想,它的产生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意识形态有着紧密联系,是"天人合一"、"君子比德"的哲学观念在生活环境创造上的体现.这个美学思想应和了古代文人的审美心理,为其流传千年影响深远奠定了文化上的基础.中国古典园林的这一基本美学思想与其他门类艺术的美学思想有共同之处,又因园林集空间与时间艺术为一体而有其特点.  相似文献   

8.
《孙子兵法》不仅仅是一部兵书,同时还是一部集中论“势”的著作。《孙子兵法》对后世艺术美学发展所产生的审美向度上的深刻影响,最鲜明地体现在对“势”范畴的论述上。孙子之“势”既指代“自然之形势”和“内在之气势”,更最终指向“战争之局势”,即综合利用自然之形势和内在之气势而自然形成的对作战形势的控制力与对敌人无形的打击力,并蕴藉着显明的本体美、辩证的理性美和流动的力量美。《孙子兵法》之“势”论在美学史上的影响突出地表现为对传统“势”论的多元化突破,并以“自然—人—社会(战争)”为其逻辑构架。以此为基点,后代的理论家们都不约而同地围绕“势”范畴进行理论阐发、体系建构和意蕴拓展,使“势”最终成为具有深刻审美蕴含和华夏民族特色的经典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   

9.
"逸"和"趣"作为中国古典美学重要的范畴之一,二者共同形成的合体范畴"逸趣"成为古代诗人休闲文化的一种独特追求和审美品格。从朝堂之上、山林田园、江湖之所,处处可见古代诗人雅士的美学踪迹。"逸趣"合用,成为中国古代隐逸文化的重要艺术表现形态,深刻地影响了古代文艺的创作和鉴赏。  相似文献   

10.
范畴,是对事物、现象的本质联系的概括,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人类的理论思维,如果不凭借概念、范畴,既无法展开也无从表达。艺术美学范畴,同哲学范畴一样,也是理论思维的结晶和支点。中国古代美学艺术史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一部美学范畴发展史。事实上,对中国古代美学史的研究正是从范畴人手而起步的。近百年以来,无论是老一代学者的辟荆拓荒,还是新一代学者的添砖加瓦,对中国古代美学史的研究基本上是以范畴为格局的。到目前为止,对中国古代美学范畴的研究,大致分三个层面:一是对个别范畴,特别是中心范畴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民国史家李景星上承清代乾嘉时期正史研究的遗韵,以《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为批评对象,撰成史学批评专书《四史评议》,在批评体系和评论重点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四史评议》对"前四史"逐篇评论,文字简要、篇幅适中,可以称得上是一部研读"前四史"的教科书,在评史和读史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在史学批评上,李景星尤其重视评论史书叙事的生动之美、从容之美和跌宕之美,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他的史学审美思想。  相似文献   

12.
唐代史家刘知幾的《史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在我国史学批评史上享有盛誉。书中运用浓墨重彩对汉代史家班固所著《汉书》赞赏有加,因此他历来被人们认为是"班马优略论"这一千古聚讼纷纭的论战中,"扬班抑马"的代表人物。同时也对《汉书》提出了猛烈批评,特别是在体例问题上;可是对《汉书》的批评也是值得商榷的。长久以来,这一现象未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因此,评述刘知幾对于《汉书》在体例上的批评,对于我们正确、全面地认识其史学思想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汉书新注》是自王先谦《汉书补注》以来的第一个《汉书》全注本,《二十四史全译?汉书》是目前唯一的《汉书》全译本,两书对今人阅读理解《汉书》有莫大助益。但由于卷帙浩繁,其中少数注释尚有值得商榷之处,兹列《汉书》卷六六、六七数例,以期对两书修订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汉书新注》是自王先谦《汉书补注》以来的第一个《汉书》全注本,《二十四史全译汉书》是目前唯一的《汉书》全译本。两书对今人阅读理解《汉书》有莫大裨益,但由于卷帙浩繁,其中少数注释尚有值得商榷之处,兹列数例,以期对两书修订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赵鼎臣是北宋后期的一位文学家,所著有<竹隐畸士集>二十卷传世.其人当世即有文名,后世却寥落无闻.<四库全书·<竹隐畸士集>提要>对其评价颇高,而各种史籍、文献对赵鼎臣籍里、家世的介绍或众说纷纭,或付之阙如.文章从赵鼎臣<竹隐畸士集>原文入手,并辅以相关的资料,对赵鼎臣的籍里、家世予以廓清,以纠正史籍之误;同时也可以使后人更好地了解赵鼎臣其人其作.  相似文献   

16.
古代学者多从"体用"的角度对《诗大序》"未论赋比兴"进行解释,将风雅颂赋比兴并列,这就忽视了风在文中的特殊作用,也遮蔽了作者举风总论"六义"和由风兼论"四始"的用意。在"体用"法的分类下,"未论赋比兴"背后暗含"只论风雅颂"的对比,其实混淆了文中"六义"与"四始"的界限,是"四始"中论说风雅颂和"六义"中"未论赋比兴"的组合。此观点还暗含"应论赋比兴"的潜台词,以文学的标准衡量经学时代的《诗大序》。可以说,"未论赋比兴"是因忽视风之作用而得出的拼凑式结论,也是后世学者以今观古思维方式下的逆向发现。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历史上,疏广、疏受功遂身退的事迹影响深远;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是别树一帜、影响深远的杰出诗人,学陶是一种延续千年的文学现象,由苏轼开创的追和陶诗的风气,又一直延续到清代.文章以陶渊明《咏二疏》和历代追和的部分诗作为例,探讨历史人物影响和文学作品传播之间的某种规律.  相似文献   

18.
《四库全书》所收唐人别集和万曼《唐集叙录》对唐人文集的著录在内容及数量上都有较大差别,一些集子《提要》著录了,但《叙录》却没有提及,而《叙录》上著录的许多家集子《提要》也未著录.《提要》未著录的唐集,主要因其与统治者政治主张及主流思想不合,或在修撰《四库》时已亡佚、流传极少等原因所致.《叙录》未著录的唐人集子,主要因其材料不足,无可考证.  相似文献   

19.
姚察、姚思廉父子二人所撰的<梁书>、<陈书>不仅在我国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而且还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其文学性虽已不能与"四史"相比,但将其部分篇章立于"史传文学"之列,亦当之无愧.<梁>、<陈>二书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姚氏父子以质朴散文写史实为古文运动的先声;叙事简严,文笔洗炼;写人善写"独至".  相似文献   

20.
帛书《衷》篇“《键》之详说”章“史记之数书”,谓史上所掌记数术之类的书,指《蓍书》、《申乾》之类.“君子齐明好道”,齐谓知虑敏捷,明谓聪明彻达,言君子知虑敏捷、聪明彻达,乐好大道.“日自见以侍用也”,侍,读为待,言以待起用.“首福又皇”,首当训为守,言守福而得休美.“龙不侍光而僮”,光读为广,大义,言龙不待大而动.“让善之胃也”,让善即让禅,为同义重复词语,礼让之义;“善而治”,当读为禅而治,即禅让而治,表现了先秦儒家禅让治理天下的思想.“□□人与蠪相以”,阙文可补“大”,疑为“□[大]人与蠪相以”,蠪即龙,以读为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