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康有为是近代资产阶级新仁学的奠基,谭嗣同则是近代资产阶级新仁学之集大成,他们都用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观念来革新传统哲学中的“仁”,但是他们的仁学思想仍有各自的特色,谭嗣同从宇宙本体高度言“仁”,突出“仁”的平等内容,强调“仁”无差等,更富有激进主义色彩,康有为偏重“仁”的博爱内容,以进化论言“仁”,强调“仁”有等差,充满传统仁学的保守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2.
康有为是近代资产阶级新仁学的奠基者,谭嗣同则是近代资产阶级新仁学之集大成者。他们都用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观念来革新传统哲学中的“仁”,但是他们的仁学思想仍有各自的特色。谭嗣同从宇宙本体高度言“仁”,突出“仁”的平等内容,强调“仁”无差等,更富有激进主义色彩。康有为偏重“仁”的博爱内容,以进化论言“仁”,强调“仁”有等差,充满传统仁学的保守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时期,需要重建伦理文化,这是基于以下四点理由:中国传统儒家伦理文化因其不平等的内蕴及诸种负面效应,与现代化精神处于冲突之中,不可能再度成为当代伦理文化的支柱;作为工业文明产物的西方近代伦理精神以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系统为基础,开辟了人格自主和责任自觉的价值趋向,但由工业文明和技术理性所导致的普遍物化和人的异化状态以及对人的情感和精神的忽视,也使得感性主义和个人主义无限膨胀;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思想以共产主义为理想目标,以集体主义为价值核心,但要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伦理文化,仅靠原型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不够的,它在某些方面有待发展;现代化的大趋势导致了伦理道德多元化、现实化、自主化,但转型期的社会背景,也带来了道德失范,行为无序,亟需重构一种新的伦理文化,以规范和引导人们走向全面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维新运动时期,维新思想家对封建伦理的抨击和批判,对资产阶级博爱、平等、自由、人权的倡导,唤醒了妇女解放的意识,推动着近代妇女解放的进程,为晚清妇女地位的改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三色》系列将自由、平等、博爱化入个体生存领域。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进而对自由、平等和博爱进行了一次置换。《蓝》讲述自由之路的终点是平等。《白》则嘲讽平等的不可能,只能靠博爱来弥和。《红》追问博爱的可能性,进而如何在爱中获得自由。三部曲首尾相贯最终形成一种意义的循环。由此,一方面通过置换,由自由获得平等,由平等认识博爱,由博爱追问自由。另一方面随置换所产生的生存裂缝突显出自由、平等和博爱这些意识形态理念的非全性质。  相似文献   

6.
甲午战后,西方伦理思想纷至沓来。中西伦理由于异质异文,相互冲突与激荡。在激烈交锋中,中国传统伦理一点一滴地发生了近代转型,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中西义利观的尖锐冲突,导致中国传统义利观的转型;三纲五常与自由平等的冲突,促成中国近代个人权利意识的生成;忠君报国与"国家"意识的较量,促成中国近代国家伦理的生成;圣人君子与自由平民的对垒,造成中国近代平民化人格的形成。这些新伦理的萌芽,标志着汲取了西方伦理精华的中国近代伦理已在中西文化互动中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7.
王船山是王阳明以后儒家伦理学说的集大成者,也是创造性地转换儒家伦理学说,使其实现由中古的权威主义伦理向近代的人本主义伦理过渡的代表性人物。他不仅对先秦至宋明时期各家各派的伦理思想作出了全面的批判性的清理与总结,使中国传统伦理哲学取得了完备的形态,而且建立了一个颇有近代特色的伦理思想体系,推进了中华伦理文化的发展和向近代的转型。船山的义利思想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伦理思想具有中西合璧特征,其实质是力图用西方资产阶级伦理思想改造中国固有的伦理纲目,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用西方资产阶级博爱说去改造传统仁爱观,从而形成了他的博爱仁学。孙中山博爱仁学的思想基础是他的利人观,也是他天下为公思想的具体表现。其博爱仁学赋予了博爱更深厚更丰富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刘兰芝所面临的伦理环境和伦理选择困境,表现出封建伦理环境对伦理个体的束缚与压迫。作品揭示出刘兰芝伦理悲剧的深层根源在于伦理环境与伦理个体发展诉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冲突,警示人们应该重新思考伦理环境与伦理个体的应然关系,以良好的伦理环境促进伦理个体的发展,以伦理个体的努力创建良好的伦理环境,实现伦理个体发展与外在伦理环境发展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0.
《金瓶梅》真、实地揭示了封建专制制度下,女性的悲剧根源;表现妇女在传统的伦常纲纪中苦苦挣扎;她们不为道德伦理所囿的举动是对封建社会的无意识抗争。《红搂梦》为妇女的痛苦和不幸请缨,将男冬女卑的封建等级观来了个历史的颠倒,赞扬那些备受凌辱的女奴身上闪烁着的追求平等向往自由的民主思想火花。这艺术的双壁是中国封建社会妇女生活的真实写照,在文学史上具有不容替代的独特地位和认识意义。  相似文献   

11.
自由:近代中国伦理启蒙的标志性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潮是一种不同于西方理智启蒙的"伦理启蒙",它力图瓦解封建纲常伦理的神圣性与权威性,创造向自由民主社会前进的伦理基础与政治前提.明清之际内源性的伦理启蒙是中国走向近现代的先声,但由于其理论本身的局限性,直到严复引进了"自由"的理念,才使中国近代伦理启蒙产生了革命性的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阴柔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法家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推崇用封建的“礼法”来规范人伦关系,片面强调不平等的政治伦理教化功能,维护超稳定的社会结构和内在的血缘关系。总的来说,这种文化制约个体的自由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中华民族温顺谦卑、平和柔弱性格的生成,在政治、伦理、经济和教育等方面表现出阴柔特征。  相似文献   

13.
在十九世纪末,谭嗣同顺应中国历史发展潮流,猛烈抨击传统黜奢崇俭消费伦理,否定其神圣性与权威性,痛斥它给现实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强调变更判定奢与俭的理论依据,以实际能力而非名份为具体标准,正确认识俭德,鼓励“尚奢”,发展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此举对传统消费伦理可谓一次深刻革命,有助于近代消费伦理形成,客观上推动了整个封建伦理道德向近代变革,对转化人们思维,促进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型,不乏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谭嗣同与近代消费伦理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十九世纪末,谭嗣同顺应中国历史发展潮流,猛烈抨击传统黜奢崇俭消费伦理,否定其神圣性与权威性,痛斥它给现实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强调变更判定奢与俭的理论依据,以实际能力而非名份为具体化标准,正确认识俭德,鼓励“尚奢”,发展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此举对传统消费伦理形成,客观上推动了整个封建伦理道德向近代变革,对转化人们思想,促进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型,不乏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新民丛报》学人认为中国人的国民性决定了中国人只能由开明专制到君主立宪,从而实现个人自由,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反对革命派的共和革命。《民报》学人则认为自由、平等、博爱是人的本性,中国人只要发扬内在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本性就可以建立共和,更好地实现个人自由,而清政府的预备立宪是借自由之名行专制之实。双方的争论从不同方面论述了中国人实现自由的问题,是辛亥革命时期中国人思想解放的一部分,但是双方势同水火,往往只见对方之弊而不见对方之利。  相似文献   

16.
宋传瑛 《中学文科》2005,(10):54-55
谭嗣同是维新时期宣传民权思想最早最得力者,他在《仁学》中系统阐述了他的民权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不但是谭氏对中国古代的平等和民本思想批判与继承的结果,而且是他从西方近代民主思想中得到的借鉴和启发。尽管他的民权主张是一个未成熟阶级的思想家所表露出来的未成熟的思想,但它表达了一种近代意义上的民主情怀,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有意义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教育管理思潮以养成健全人格为目的,强烈抨击封建教育通过纲常伦理来规限人的发展的奴化专制管理思想,要求尊重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形成以知性和人性为支点的科学管理模式,以促进个性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18.
作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不仅在内容上体现了反封建伦理的时代要求,而且在形式上第一次觉悟到封建伦理的潜在制约,因而改变了传统的叙事者、人物、作者的关系,建立了一种内在的论争式、对话式的叙事伦理秩序,这是现代性伦理的形式体现。  相似文献   

19.
谭嗣同的《仁学》堪称近代中国伦理思想史的“旋风”。在这本巨著中,谭嗣同在吸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合了西方先进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佛教精华,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崇仁斥礼”的批判精神。这一精神成为当时社会民族资产阶级伦理思想两面性的真实写照,对封建纲常礼教给予了无情的抨击,同时也唤醒了当时追求革命的诸多知识分子对中国黑暗社会以及当时革命任务的清晰认识,从而对当时革命形势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家庭也由传统走向现代。我国传统的以父子关系为主轴,以“孝”为棱心的传统家庭伦理发生深刻变化,取而代之的是平等的夫妻关系为中心的现代家庭伦理。在现代家庭伦理建设中,既要发掘蕴含于传统家庭伦理中优良的人文资源,更要与时俱进,对之进行现代价值的再创造,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重构现代父子伦理和现代夫妻伦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