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篇访谈录涉及成中英先生与方东美先生、杜维明先生、刘述先先生、余英时先生学术特征之差异,以及成先生对于后新儒家一些观点的评论。本文所进行的学术比较,既有助于厘清由方东美等前辈学者而来,为成中英、刘述先等学者所承继的当代新儒学发展之学思路向,又有助于分判方、成二者学术思想之异同,亦有助于辨明第三代新儒家阵营内部各学者思想特征之异同,同时,又可实现对于当代主要儒学思潮的清晰认识。文章经过成先生的多次过目与亲自修订,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自宋明以降,传统儒家的发展就其理论方向而言主要是孟子学一路的充分展开,此种情形一直持续到20世纪以来的当代新儒家那里。在此理论背景之下,儒家道德哲学的理论建构被简单地化约为孟子学意义上的情感主义进路。就思想史本身而言,这造成了对儒学内部丰富性和复杂性的一种遮蔽;就儒学之作为一种具有现实生命力的思想文化而言,更不利于我们充分发掘传统儒学内部多元性的思想资源以实现其在当代的理论重建。研究表明:作为孔子之后早期儒家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道德哲学典范,孟子将道德基础建立在情感之上,代表了一种情感主义的理论取向,而荀子则以理性为基点展开其道德哲学,则代表了一种理性主义的理论取向,二者在理论建构上呈现出一副相映成趣而又殊途同归的图景。在儒家伦理学与德性伦理学会通的学术视野之下,从"人之所以为人者"、"涂之人可以为禹"、"是是非非谓之智"以及"积礼义而为君子"等四个问题的探析入手,揭示荀子道德哲学建构的理性主义进路这一独特的理论特质及其之于儒学重建所可能的当代启示。  相似文献   

3.
刘顺 《绥化学院学报》2009,29(6):113-115
荀子辩学涉及辩之发生学,辩之功能学及辩之本质论等诸多方面,因而成为先秦辩学理论的大成者.但是做为儒家重要的代表人物,荀子辩学继承了儒学对于伦理领域关注的学派特点,其辩学理论也因此有轻视知识论维度的倾向,由于荀子理论对中国数千年来的深刻影响,今日国人理论商谈发展不足,当与荀学有关.  相似文献   

4.
先秦儒家认为乐是心与物相互交融与感应的结果,是身之乐与心之乐、道德之乐与审美之乐的统一。求乐的过程是个从乐道到与道同的过程,就此过程特点而言,体现出有矩与无矩的辩证统一。求乐的方法既依靠他律,更依赖自律。先秦儒家乐论的思辨特征,使儒学迥异于佛老之学,赋予人生积极追求的进步意义,有利于人的心理健康,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5.
“尊德性而道问学”:传统儒学知识伦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知识伦理学相当发达,突出表现在对于知识与道德关系的研究和把握上。儒家对于知识与道德关系的探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尊德性而道问学“是儒家关于知识与道德关系的最为全面的阐释。总体上讲,儒家关于知识与道德关系的回答是:知识与道德是统一的。这对于我们当今处理好科学技术与道德的互动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儒家之为学,在于重黄帝,它托之于黄帝而成其说。儒家敬重的"圣人"出自于以礼教为纽带的黄帝谱系,孔子维护和发展的是源于黄帝成于周公的礼义制度系统,在此基础上,儒家将礼教文化发展为宗庙学,对黄帝礼乐思想做出了重大的发展与创新。通过礼仁互本,孔子展示了宗庙之学的仁学属性。  相似文献   

7.
唐君毅则在晚年撰成了洋洋80万言的《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一书,把现代新儒家的这一诉求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本体论方面,他借鉴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哲学)的理论思维成果,诠释儒家的心性之学,力图证成“道德理性”的本体论地位。在价值观方面,他提出“人生九境”说,阐发儒学现代的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8.
该文通过追溯儒家内圣外王理想的历史流变,试图寻求儒学在当前的解困与复兴之路。孔子开创的以仁和礼为内核的内圣外王的儒家理想,以人为本位、以现实人生为基地,精粹在于"为己之学"。自发端处,内圣与外王就内含了性情与礼教、修身与济世之间的矛盾,表现了理想上统一、现实中分裂的状态。后儒基本都在孔子创立的框架中将论题不断分化和繁演,然而在其过程中,原始儒学仁礼融合的理想逐渐被剥离原有的活泼精神,流于僵化,并形成内圣强、外王弱的总体发展倾向。尽管儒学在当前面临生存困境,已不太可能再成为主导性的意识形态,但其对于中华民族的现代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儒家传统的复兴必须以真正践履为目标和标准,才能维系其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人作为情感与理性相统一的生命存在,二者的失衡将会给人类带来一系列生命困境和道德困境。对于当今时代而言,经济理性和科技理性的绝对主导地位已经导致人类处于“神圣遭劫”、物欲横飞的道德哲学困境中。从人的本性来看,儒家以情为主、情理统一的情理精神为我们超越现代道德哲学困境能够提供有益的价值启示:通过以“情”论“性”为人类提供终极关怀系统,以道德之“情”构筑意义世界,以伦理之“隋”重塑人的“伦理整体性”。  相似文献   

10.
与西方情理二分的情感主义和理性主义道德哲学形成鲜明对照,中国儒家道德哲学的根本理论特色是以"情"为主、情理统一的思维方式构建道德哲学体系,从而成为区别于理性主义、情感主义的第三种道德哲学形态,即情理主义。儒家情理主义道德哲学形态以血缘关系为本位,通过情感互动和情感回报寻求人伦和谐和个体德性的提升,其人伦和谐的主旨为合情合理,个体德性的价值取向为塑造通情达理、有情有义的道德人格。儒家此种道德哲学形态成为与中国血缘文化相匹配的伦理精神,在传统社会中一直居于主导地位,乃至于今天仍沉淀于中国人的心灵深处并发挥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儒家道德修养理论的研究 ,揭示了儒家修养理论在思想基础、修养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独特风格 ;探讨了儒家修养理论在当代人格完善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吴澄是元代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文学理论家。理气论是吴澄理学思想和文学理论中的一个核心内容,在文学创作论中吴澄提出“诗文以理为主,气为辅”,作为文学创作的指导原则,具有重要价值。本文根据对吴澄文论的全面考察,试图对这一理论的渊源及价值做出分析和判断。  相似文献   

13.
周敦颐作为理学开创者,对二程最重要的启示是“孔颜之乐”。“孔颜之乐”涉及儒家的境界论问题,主要讨论的是,人的生命存在如何由有限而达到无限。在这个问题上,周敦颐以“道德有于身”进行了初步回答,二程则继续深化,提出颜子之所乐,在于经验世界与价值世界合一而产生的精神快乐。此外,抛开历史记录,论文以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的“我与你”理论,对“颜子所乐何事”提供另一种思路的哲学阐释。  相似文献   

14.
论独孤及的古文革新理论及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独孤及是天宝至大历年间,连接古文先驱与中唐古文家的重要枢纽。其古文主张与萧颖士、李华大体保持一致:内容上,提倡复古宗经;形式上,主张去骈复散;内容与形式发生改变的同时,形成一种古雅、渊奥的文风。独孤及的古文主张笃志于道德、继承中有新变,更加系统,对中唐的古文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以程颐、朱熹为代表的宋代理学家给予诸葛亮极大认同,誉其具“儒者气象”。在程朱理学看来,诸葛亮的“儒者气象”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审去就、知义利、效忠贞、行王政、为王佐、安天命;指出诸葛亮具“儒者气象”的原因是个人“天资甚美”,不足在于“学术甚杂”,“习申韩之术”,程、朱在治国、修身上亦受诸葛亮影响;诸葛亮具“儒者气象”带给我们的思考有:其“儒者气象”实为东汉儒家文化教化之结果,故儒学未来发展当回归教化之路;儒、法关系在一定程度可相互融通;当今吏治亟须强化官员的道德自律。  相似文献   

16.
董仲舒借鉴了先秦诸家的“自然天论”思想,并吸收了殷周时期神秘的“天命”理论,而且综合了秦汉之际人们所获得的自然知识,以解决西汉社会的政治、经济问题为出发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天”的哲学。“天”在董仲舒的哲学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其既统摄董仲舒的“天人”思想学说,又贯穿董仲舒思想的始末。在董仲舒“天”的哲学理论中,为了解决儒学在西汉发展时所遇到的,如何将先秦儒家的德治理想与专制体制相结合的问题,“天”被赋予了多层含义,但最为重要的是董仲舒对天赋予了儒家伦理道德的成分,并以“仁”作为判断是非对错的标准,君主被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取法天的仁德之政。  相似文献   

17.
梳理中国的儒家道统思想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道统思想萌芽于《论语》,始于韩愈,成于程朱。直到近现代,新儒家作为中国现当代思想史、学术史上的一个独立派别的出现在一定意义上标志了儒学道统研究的进一步展开和深入。中华道统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在经历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十分丰富的基本理论和学说。  相似文献   

18.
武当道教将儒家纲常与成仙信仰紧密结合,突出“忠孝仁义”,宣扬“善恶承负”,提倡“诚信不欺”,并假神道设教,以“真武神”的威力驱使信徒去奉行其伦理道德。与此相应,武当山道教建筑的风水格局,也深刻体现出儒家宗法等级伦理观念。  相似文献   

19.
杨时乔是明中后期的理学家,甘泉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力辟心学,明斥心学为禅学,捍卫儒家道统;学宗程朱,不固守师说,从"理一分殊"的角度来阐释一元的人性论;强调躬行实践,"格物致知"的工夫论;提倡"道亦器、器亦道"的经世致用.其理学思想有补于明代理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