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居法元 《成才之路》2014,(17):22-22
正以"活动"为载体,引导儿童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激发道德情感,感悟道德情理,引领道德行为,这不仅是儿童心理的需要,也是儿童成才的需要,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正因为如此,教师更应该用心去设计活动,使儿童成为活动的主人,让儿童的主体参与性在活动中得到充分发挥,让品德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一、活动主题要紧扣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活动则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引领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手  相似文献   

2.
思辨,顾名思义,思考和辨别的意思,就是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辩论,达到提高思维及表达能力的目的。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引入思辨性的教学方法,要充分挖掘儿童好奇的天性,从儿童的生活视角去认识口语课教材,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新课程下的口语教学设计应重点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有幸在一次小学数学特级教师论坛上听到孙晓天教授作了一场题为《关于数学课程走向的思考》的精彩报告,报告中阐述了对课程改革所面临的目标价值取向的思考,提出数学教学的目标有两个,即"精神实体"和"实体"。这个观点来自弗赖登塔尔的学说,认为"精神实体"比"实体"更加重要。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进一步审视数学课程的目标价值,就会发现数学课程内容对于儿童来说只是一个实体,我们更要引导儿童去触摸、感受  相似文献   

4.
课堂40分钟前,我们能做什么?孔子说:"本立则道生。"我们在思考教育问题的时候就应该思考它的"本"在哪里。作为品德学科教师,我们更应该从儿童的生活世界中去寻找一些儿童普遍存在并急需解决的问题,即教学的起点,然后把握它们,引进课堂教学,"对症下药"。  相似文献   

5.
<正>《我来试试看》是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二上的内容,本课以培养学生勇于尝试、敢于面对困难的积极心态为教学目标,笔者在教学中从儿童出发,尊重儿童的兴趣,走进儿童的生活,并巧用数学资源设计了以"七巧板"为主线的快乐尝试系列活动。【活动一】有勇气试一试师:小朋友们,你们最近的数学课是不是在玩七巧板?乐乐猴知道了,想邀请你们一起去他的拼拼乐城堡里一起玩,好不好?  相似文献   

6.
课堂40分钟前,我们能做什么?孔子说:"本立则道生。"我们在思考教育问题的时候就应该思考它的"本"在哪里。作为品德学科教师,我们更应该从儿童的生活世界中去寻找一些儿童普遍存在并急需解决的问题,即教学的起点,然后把握它们,引进课堂教学,"对症下药"。  相似文献   

7.
<正>品德与生活课是一门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上的课程,体现"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课程理念,关注并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反映儿童成长的需求。所以,它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的特征。但就当前课改教学情况来说,品德与生活课程出现了理念不明、体验不深、流程不畅等问题,如何上好品德与生活课,成为了众多教育工作者思考的一个重要话题。一、教学目标,打造育人经典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生活课的核心,但  相似文献   

8.
韩忠幸 《广西教育》2011,(7):20+34-20,34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举例学生分析"几乎成为一种模式,学生缺少思考和自我内化。这样的课不利于学生性格的养成和社会能力的发展。《品德与生活》课教学必须设计学生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  相似文献   

9.
正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教育要回归生活,品德培养更要回归生活。品德来源于社会生活,是"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教育。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学生的生活过程之中进行。为此,新课程理念倡导品德教学要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教学中做到让品德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一、立足生活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品德与生活课标》指出:"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  相似文献   

10.
当下的小学习作教学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关注儿童真实的生活样态,科学合理去弥补、丰富和延展他们富有童真且充满生命意义的生活"田园",注重强化聚焦学段的主题性习作目标,精心策划和建构学段序列化、项目式的主题习作生活,让他们在真切有意的实践体验中完成充满儿童意义世界的主题生活建构.有了指向习作丰富真切的主题生活浸润,再加上单...  相似文献   

11.
正《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宝贵资源。"那么,如何根植儿童生活,提高品德与生活课堂的教学实效呢?下面,我以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秋游去》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探索与思考。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生活作为一门生活实践课程,它从生活出发,必须让它回到生活中去,成为其中的一个"活性因子",改善生活方式,促使人们过上一种有道德的社会生活.那么,该如何使我们的品德教育从生活中来,真正回到生活中去,切实提升品德教学的有效性,让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真正体现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呢?本人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有如下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3.
品德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使儿童在主动积极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了解生活,学会生活。因此,课堂活动合理设计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若将品德课程的诸多教学题材按"知、情、行"目标属性区分并作有针对性地解读,将更便于教师做相应的课堂活动设计。  相似文献   

14.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主题武活动化教学,是以小学儿童的生活为基础,遵循课程性质的活动性,以课堂文本的目标与内容,灵活运用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创设具有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儿童喜爱的活动进行教学.让儿童在自主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5.
"口语交际"是在具体情境中进行训练的,这个具体情境就是来源于儿童的真实生活。因此,在教学中要站在儿童生活的角度去创设情境,实际操作,再到实际生活中去运用,实现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切实提高儿童的口语交际水平。  相似文献   

16.
品德课程要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要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要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神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情,在观察、体验、探究、思考的过程中,梳理和升华他们的生活经验,并获得新的生活感受和认识,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社会。只有以学生为本,  相似文献   

17.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设计和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并贯彻落实是中小学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更是确保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通过梳理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的沿革过程,探究语文教学目标的发展,以期唤起一线语文教师对"需要教什么""需要用什么去教"的思考与探索。  相似文献   

18.
戴如静 《考试周刊》2013,(7):196-196
绘画是一种"个人审美心理的独特体现"。因此,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儿童的个性发展。鼓励和表扬能独立思考、勇敢地表达个人感受、有创造精神的儿童,使他们觉得在绘画过程中到处都有展现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美术教学都在活动中、游戏中进行,让儿童用眼睛去看,用脑子去想、去记,通过行动去体验、去玩、去摸、去听……用现实的刺激促使儿童运用想象,经过头脑加工,创造性地外化于画面上。  相似文献   

19.
针对学习目标不聚焦、教学设计不新鲜、作业布置不设计等小学英语复习课的突出问题,教师运用了明晰教材体系、明确课标要求、分析学生层次等策略制定复习目标,并在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念指导下,实施了创设生活情境、巧用思维导图、聚焦语用功能等多样化的教学设计和高效度的课前课后作业设计等策略去落实学习目标,最终提高复习课效率,提升学生综合语用能力.  相似文献   

20.
设计理念儿童习作"真实性"的欠缺,是当下作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本设计着力从写作目标、读者意识、文章体裁三个方面入手,通过"具体可感的情境创设,专项明确的任务驱动,全心全意服务读者的意识渗透,变化多样的文体呈现"四个渠道,让儿童感知"真实地去写,写真实的文字"的妙趣所在。同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