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离异家长,应该如何给孩子重新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让离异家庭的孩子和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获得一份没有残缺的爱,使孩子能最终健康地成人成才呢?让我们来看看两个妈妈和她们孩子的故事:  相似文献   

2.
高竹姜 《家长》2010,(8):10-11
现在的家长多为双职工,既要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又要督促孩子的学习。为了家庭生活的质量有保证,家长在事业上也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孩子与事业对家长而言很难照顾周全。在这种情况下,让孩子上寄宿学校,成了很多家长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未成年孩子特别需要父母爱的哺育。爱是快乐与信任组合产生的复合情绪,爱是施爱者积极主动地"给","给"不是为了"得",但"给"必然会带来"得"。父母爱孩子就要注意孩子需要的年龄特点与个性特点,合理满足孩子需要,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就要以身作则,获得孩子的信任,同时,坚定信念,无条件地信任孩子,让孩子具有生活的底气;父母还要积极主动地给予孩子富有生命力的东西,并使孩子具备"给"的意识、习惯与能力。  相似文献   

4.
孩子出生之后,父母仿佛重新经历一次生命之旅。父母应该对孩子负责,这是最重要的。要让他身心健康地成长,要让他感到幸福、快乐,要为他将来适应社会打好基础……合格的好父母无疑是孩子成长路上的一盏灯——父母做出了率直的榜样,孩子就会诚实;父母用爱环绕着他们,孩子就会去爱;父母善于谅解,孩子就会宽容;父母用微笑对待生活,孩子就会满怀欣慰;父母勇敢地面对挫折,孩子就能学会顽强地去生活……没有人生来就会做父母,做父母也一样需要你用心去学习、去感悟。父母培养孩子的过程就是一个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本期,让我们一起关注如何…  相似文献   

5.
现代化学校建设应走内涵发展之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践行全员育人,用爱、用情、用心做教育.教育者要以情移情,用情感走进社会生活,投入真情去感知生活、体验生活;要用教师爱的情怀涌动起孩子爱的心胸,用教师的情感感召孩子人性的热情和激情,用教师的真心投入呼唤孩子对社会的责任感和责任心,着力让孩子们用心做事,用心做人,从而让我们的校园每天都是新的,让每一个生命的乐章在校园奏响!  相似文献   

6.
小妈创业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妈妈为了孩子改变了原有的工作;为了孩子踏上了创业的旅程;为了孩子放飞起自己的梦想……让我们一起分享她们创业路上的苦与累、酸与甜,让我们为她们的勇气和魄力默默祝福,祝福她们在新的旅程中"一路走好"!如果你也是这样一位妈妈,请你和我们联系:MSN:zlj5b202@hotmail.com。  相似文献   

7.
曾经,很多老师和家长都对网络又爱又恨,爱的是网络方便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恨的是网络信息的多样性会让孩子受到不良影响。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家长积极用电脑,但是拒绝孩子上网,有的家长甚至特意向我表态,为了支持孩子学习,从来不让孩子上网。我不置可否。  相似文献   

8.
爱在每一天     
爱自己、爱父母、爱伙伴、爱学习、爱生活,是孩子做人的根本,也是其他素质的基础。让孩子——要在孩子心中播入爱的种子,这是每位父母都希望的。那么,如何有效地呵护、支持、培养孩子的“爱心”呢?最重要的是将爱的音符融入每一天的生活细节之中,让孩子从本身做起,爱自己、爱父母……1.爱自己。孩子怎样“爱自己”,需要父母关心吗?如果父母过早地、苛刻地要求孩子“让梨”,却没有细心指导“把关心留给自己”,孩子甚至会误认为“爱自己”是不光彩的、自私的。其实,爱自己是人的天性与真本,也是爱他人、爱人民所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之一。父母…  相似文献   

9.
张秀荣 《师道》2006,(2):36-37
孩子如果有一个勤劳能干的妈妈,事无巨细,当妈妈的都给包了,根本就不用孩子操心,那么这个孩子将来很有可能会成长为一个懒惰的人。所以,真正爱孩子的聪明妈妈总是狠下心来,让孩子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这些表面上看似残酷无情的妈妈好像是不爱自己的孩子,实际上是她们爱得更含蓄、更明智、更深沉、更伟大。因为她们没有一味地溺爱孩子,没有一味地迁就孩子,而是从长远着想,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磨炼孩子的意志品质,增强孩子的综合素质,从而促使孩子健康地成长。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教师的任务已经不仅仅是教学生…  相似文献   

10.
随感录     
一个幼儿园教师首先要具有爱心,她们应给幼儿以母亲般的爱抚,使孩子感受到老师是那么亲切可近,从而把老师当成最可敬的人;还要做到与幼儿“知心”。教师要与每个幼儿交朋友,使孩子愿意把自己的秘密告诉你,让你与他同享自己的欢乐。爱孩子,应是每一个教师最起码的道德。爱那些聪明伶俐、一笑两酒窝的孩子容易,爱那些不怎么讨  相似文献   

11.
Q:东东就要上幼儿园了,为了让孩子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我们先让孩子上了托班,但每天上幼儿园之前,东东总是哭着闹着说不要去幼儿园。我们百般地哄他,他才哭哭啼啼地去幼儿园。孩子这么不爱上幼儿园,可怎么办呢?A:孩子不爱上幼儿园,原因可能有很多,也许是他从小习惯于父母的  相似文献   

12.
美国儿科权威詹姆斯博士曾说:“处处为孩子包办代替,让孩子从小失去了自理能力,这不是在爱孩子,而是在害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而如今,孩子成为每个家庭的核心,许多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为了减轻孩子的负担,  相似文献   

13.
马红清 《广西教育》2014,(28):67-67
正上好一节课真不简单。课堂上常常会发生很多意外状况,总有几个孩子调皮捣蛋,不仅不学习,还影响了其他孩子。如何处理孩子在课堂上吵闹、干扰课堂教学的问题?如何既使教学有序进行,又能促进孩子的个性发展?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有耐心,还要有技巧。我带的班级是四年级,其中有两名女生在上课时特别喜欢说话。当我示意她们注意听课时,她们会意后安静下来不久又开始滔滔不绝地聊起来了。于是,我试着分开她们,让她们坐在不同的组,并安排她们与比较安静的学生一起坐,可是她们还是爱说话,不仅影响了自己,还影响了原本安心听课的学生。我思索着,怎样才能调动她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她们上课时不再开小差呢?通过观察,  相似文献   

14.
刘钟妍 《考试周刊》2011,(62):230-231
高尔基曾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爱,用爱来感化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目前,职业中专的学生成绩较差,缺乏上进心,难于管理,那么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并让孩子们感受到来自老师的爱呢?这是每位班主任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儿童文学,让孩子快乐的文学,是语言文学构筑的精神世界,是儿童享受并获得人类智慧与精神的源泉。它滋育着儿童爱的根系,在阅读和感悟中让孩子从小爱生活、爱文化、爱自然、爱社会以及爱自己。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究竟为什么要读儿童文学呢?又该怎样更为有效地指导孩子开展课外阅读呢?  相似文献   

16.
勿用托词     
去年暑期师德培训中,我应邀到某中学讲课。课问休息的时候,几位年轻女教师围着我咨询一些问题。有一位老师问我,班级里有不少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这个问题大得几乎让人无法开口。我说,你们问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可以说说孩子不爱学习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吗?她们七嘴八舌地抢着说,  相似文献   

17.
爱的奉献     
爱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也许一声问候,一句安慰的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我知道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爱"。是爱心让她们这样做的。而母亲对自己的孩子也是那样的无微不至,因为人人都说:孩子是娘身上的一块肉,孩子疼了,委屈了,她的心比谁的都痛。记得那时我十岁,在家想帮妈妈干点活,这时我看到厨房火上的水正沸腾,我想  相似文献   

18.
常小花 《家长》2022,(22):31-32
<正>为了让孩子爱上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家长应该通过课本上的知识联系实际生活,让孩子意识到数学知识存在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生活也离不开数学知识。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我发现,对很多孩子和家长来说,数学是一门让他们“很头疼”的科目。原因是孩子不爱学,家长不会教,每到辅导孩子学数学时,家中往往会闹得鸡飞狗跳、鸡犬不宁,父母气得声嘶力竭,孩子哭得歇斯底里,原本和睦的家庭经常因孩子的数学学习问题而闹得不得安宁,父母身心俱疲,孩子痛苦不已。  相似文献   

19.
从摇摇晃晃的独立行走开始,孩子动作技能与活动能力的发展便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年轻的爸爸妈妈们要让孩子多活动,多玩耍,多锻炼,这是让宝宝获得身体健康、动作敏捷的一条重要途径。希望宝宝能通过游戏——  相似文献   

20.
范崇嬿 《下一代》2013,(9):36-39
中华儿童文化艺术促进会会长范崇嬿,长期从事少儿工作,视少儿事业胜于生命,她提出的"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的少儿教育理念在全国广为流传,已成为中华儿童文化艺术工作的宗旨。范会长对《下一代》杂志关怀备至,多年来给予了诸多支持。前不久,她又把力作"小嘎逗"系列童话寄给本刊编辑部,这些童话精心塑造了一个懂爱、会爱的小精灵,她要通过这个小精灵,把什么是爱、爱谁、爱什么、怎么爱这样一种人类最重要、最崇高的情感传递给孩子们,让他们生活得快乐,生活得健康,生活得充实,生活得自信,并富有责任心。这些童话构思新颖,内容丰富,语言活波,可读性强,一定深受孩子们喜爱。本刊从这期开始连栽"小嘎逗"系列童话,相信"小嘎逗"这个小精灵定会快快活活地走进孩子们的世界,成为孩子们的好朋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