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钱学森之问     
<正>"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它与李约瑟难题一脉相承,都是对中国科学的关怀。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老感慨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老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  相似文献   

2.
秦奇 《中国发明与专利》2014,(1):107-109,F0002,1
正2010年,苹果"天线门"甚嚣尘上。一个iPhone4用户发信给乔布斯问:"‘教主’啊,手一拿iPhone 4两边的金属缝信号就没了,我们的手机都这样,有什么解决方法吗?"其时,刚刚高调宣布"又一次改变了世界"的乔布斯干脆利落地回答"那你就别那么拿手机。"  相似文献   

3.
<正>在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逝世之前曾有一个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他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其实在钱老之问的背后,还有一个钱老之惑。故事是这样的:钱学森一辈子都不看电视。有一天,他因耳背,突然对儿子提出要买  相似文献   

4.
对话路甬祥     
<正>作为一名长期宣传报道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记者,我和我的同行往往只关注于这些著名科学家们的求学经历、科研成果和社会影响,而忽略他们同时又是教育领域的专家,他们对教育问题也有自己的深刻思考。诸如竺可桢、钱学森等科学前辈,曾提出过"竺可桢之问"和"钱学森之问"。本次采访对象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原  相似文献   

5.
陈小青 《知识窗》2011,(5X):45-45
<正>有人说,未来的社会是网络的社会,只要"鼠标一点,江山即现""按钮一按,一切皆棒"。的确,网络已经走近了每一个人,走进了每一个领域,给我们带来了高科技的便捷和喜悦,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教育领域,有的人为了追赶时髦,为了追求所谓的"档次",不分青红皂白,一拥而上,大有"无多媒体不成好课"之势。因而,业内有些人士就有了疑虑:这样下去,多媒体教学会走进怎样的一个误区?  相似文献   

6.
这些年来,我国的科技事业有了很大发展,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可以列出很多成就和数据加以佐证.这归功于改革开放,也是科技体制改革取得的成绩.当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自从提出"钱学森之问",人们更进一步反思不足.其实,除"钱学森之问"外,还有"周光召一问",即为什么这些年来我们没有做出多少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原创性的重大科研成果.  相似文献   

7.
微信"朋友圈"里曾流行过这样一个笑话:在一所国际学校里,教师给各国学生出了一道题目:"有谁思考过世界上其他国家粮食紧缺的问题?"学生们都说"不知道"。非洲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粮食",欧洲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紧缺",美国学生不知道什么叫"其他国家",中国学生不知道什么叫"思考"。读罢这个笑话,很多人在思考"谁偷走了学生的思考能力?"这个问题。其实,从学生思考能力缺失的角度来看,并非是谁偷走了学生的思考能力,而是本  相似文献   

8.
"减负"是当前教育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既让上级部门重视,又使师生热切盼望。然而如何减负又是一个让广大教师难以正确把握的问题。尤其是作文教学,令教师头痛,叫学生畏惧。站在教育发展的观点,从学生发展的立场,只要学生有兴趣,有动机,有材料,循序渐进,这样的作文教学师生的负担就减轻了。  相似文献   

9.
《科技风》2015,(19)
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近些年来更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和进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社会各领域中应用力度的不断加大,网络安全问题也逐渐成为用户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网络安全问题给用户的带来了极大的麻烦,为了能够给用户营造一个安全稳定的计算机网络使用环境,加强对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的分析和探讨,积极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是极其有必要的。本文就当前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科学界、教育界的许多学者,对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钱学森之问进行了多角度、多方面的讨论,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见解,但有一个问题却鲜有人提及,那就是钱老在中国还没有大学能够按照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都是人云亦云,一般化的,没有自  相似文献   

11.
不久之前.教育部长易人。钱学森逝世,留下关于“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的遗憾。安徽省11个教授联名上书新教育部长.希望他能够解答这个“钱学森之问”。近年来教育界可以说是风波不断.学术造假,学术品行不端的事件屡见报端,一些高校主抓基建的副校长纷纷落马,教育正在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领域。实际上,  相似文献   

12.
(一)儿童医院的一间病房里,有两个不安分的男孩。因为他俩老爱吹牛聊天,小病友们就给他们一人起了一个外号:一个叫"吹破天",一个叫"聊破地"。时间长了,大家干脆就叫他们"小吹"、"小聊"了。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面对日益高涨的交通流量和时有发生的交通事故,越来越多的业界人士对交通管理系统提出了新看法。本文从当今城市交通管理工作特征及面临问题入手,在计算机智能协作技术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智能化交通管理新体系,并阐述了它在交通管理领域的具体应用构思。  相似文献   

14.
作为新型教学组织的翻转课堂,因突破传统课堂的局限、建立新的教学结构等优势而在全球范围内盛行。目前,备受教育界关注的翻转课堂已成为教育技术领域研究的热点,其先进的教学形式以及新颖的教育理念,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个性化的学习环境,还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教学平台。本文在实践的基础上,针对中职计算机翻转课堂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5.
2005年5月,在一个春光明媚的下午,我们参观了位于美国著名的硅谷地区的苹果计算机公司。硅谷的技术不仅出名,环境生态也是郁郁葱葱,而且高层建筑很少。就此种建筑的风格,陪同参观的律师事务所的律师解释说,这样就很容易辨别和看清竞争对手在哪儿……众所周知,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的美国苹果计算机公司是由乔布斯等两个大学生创业而成的。而在其创业初期,缺乏资金  相似文献   

16.
今年初,物理学家何祚庥院士在《环球》杂志上提出"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的说法,著名环保人士汪永晨女士对此提出了强烈的反驳。这二位中国国内的著名人士在几大媒体上针锋相对的辩论观点越来越把公众读者群鲜明地分为了二部分。众多的学者、甚至是市民也加入进来参与这个话题的讨论,一时社会舆论颇为热闹。无疑这应该是21世纪到目前为止关于科学最有意义的一次公众参与的大讨论,这有些让我们想起也是在上个世纪初发生在中国学术界中关于"科学"与"玄学"的那场著名辩论。有趣的是那场辩论的起由也是由一名当时的国内著名科学家丁文江的《玄学与科学--评张君劢的<人生观>》一文所引起,后来又有众多社会上的著名学者、名流加入进来,如梁启超、胡适、唐钺、瞿秋白、吴稚晖、陈独秀、邓中夏等等。那场思潮辩论的结果是科学占了上风,似乎从此在中国这个传统文化深厚的国家里,曾占主导地位的"玄学"让位给了科学,或者说在人们的心里,已有的平衡被打破了。但今天的这场似乎是科学与敬畏大自然之争呢?在这一期的"科学与文化"栏目里,我们刊出二篇文章。一是著名的环保人士唐锡阳先生的文章,第二篇是北京几位在研究"科学"这一领域里很有自己学术思想的青年学者之间的谈话。显然这二篇文章的观点都是何祚庥院士观点的对  相似文献   

17.
<正>TRIZ理论,又叫发明问题的解决理论,是由前苏联发明家和教育家根里奇·阿奇舒勒提出的。因其解决问题实用又犀利,我更愿意叫它"锤子理论",取"勇往直前,砸碎桎梏"之意。从2009年开始从事创新教育,我一直比较顺利,也取得了不少荣誉。然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发现创新这一领域就像大海一样深不可测。自己创造的一些发明理论在面对实际问  相似文献   

18.
上世纪中期,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针对当时中国教育界"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读死书"的僵化形成,经过长期的中国化教育探索,创设的"活教育"理论,对于儿童现代教育萌芽的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去借鉴。因此本文通过对活教育与传统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提出了活教育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随着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推进,高校在教育技术应用中投入许多人力、物力,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已成为教育界的一个热点问题。查找出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本文对教育技术改革的重要意义进行了分析,还对当前教育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改进教育技术的措施,希望对相关教育工作者可以提供一定帮助,促进我国教育机制的改革,实现教育模式的优化,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相似文献   

20.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通信网络技术也广泛的应用到了人们的生活当中,这不仅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还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在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发展的过程中,随之而来的安全问题也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就要采用相关的防护措施来对其进行处理,从而有效的解决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的安全问题。通过对当前我国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现状进行了相应的分析,讨论了当前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提出了相关的防护策略,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