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孩子某种不良行为刚刚露头时 孩子不良行为的形成,往往与第一次不良行为发生后未得到及时纠正有关。孩子的不良行为一经发现,就应该给予重视,并坚决予以纠正。  相似文献   

2.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经常要求孩子不要说谎,但事实上,很多父母无论是给孩子描述一种奇妙的事物,还是吓唬孩子不良行为可能导致的后果,他们经常编造非常有创意的谎言来欺骗孩子。即使是那些最重视诚实品质的父母,也会对自己的孩子说谎。  相似文献   

3.
家庭是幼儿道德启蒙教育的起始场所,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道德启蒙教师.但谈及孩子的道德启蒙教育时,许多年轻的家长既为孩子的道德启蒙收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感到失望,也为孩子表现出的众多不良行为而苦恼.在分析孩子产生不良行为的根源时,结果却发现,原因并不完全出在孩子身上,问题还出在家长不正确的道德启蒙教育方式、方法与观念上.那么,家长在孩子道德启蒙教育中应采取什么措施以便走出误区呢?  相似文献   

4.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经常要求孩子不要说谎。但事实上,很多父母无论是给孩子描述一种奇妙的事物,还是吓唬孩子不良行为可能导致的后果,他们经常编造非常有创意的“谎言”来欺骗孩子。即使是那些最重视诚实品质的父母,也会对自己的孩子说谎。  相似文献   

5.
家教荟萃     
认真对待孩子的第一次不良行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不良行为。作为家长,当发现孩子的“第一次”不良行为发生时,应及时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帮助其纠正不良行为,以免养成不良习惯。孩子“第一次”撒谎。有时是孩子分不清幻想与现实,而把幻想当成了现实,无意间撒了谎。这种情况,当父母讲清幻想与现实的区别,加以正面引导以后,孩子便能很快地改正。另一种情况是孩子做错了事,为了使自己避免受罚,便用撒谎来应付大人。如果“第一次”撒谎得逞,孩子尝到了甜头,以后便会用撒谎来应付被动局面,渐渐养成撒谎的不良习惯。当家长发现孩…  相似文献   

6.
抽取270名初一和初二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自我同一性发展和不艮行为的测评。结果发现:具不良行为与心理健康水平、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冲动倾向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与自我投入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但以上相关程度都较低。回归关系研究结果发现:自责倾向、过敏倾向与现在投入水平对不良行为存在显著,但程度较低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正小学生是未成年人,也是成长中的人,对自己的不良行为导致的后果一般都是由监护人来承担责任,也就是说,学生本人可以不直接负责任。但是教师如果能根据学生出现不良行为的具体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负责"教育,学生不良行为的转变将会取得明显效果。一、教育孩子对自己的过激行为"负责"【案例】数学期中考试快到考试结束时间,小荣最后一道解决问题的题目不会做,他想到要是这题做不出,可能不上80分,考不到80分以上,他的爸爸是会惩罚他的。  相似文献   

8.
不良行为是指容易引发未成年人的犯罪,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不良行为是消极行为,不构成犯罪,但是不良行为的恶性发展,可能导致犯罪行为。所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了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与教育。  相似文献   

9.
施雨 《家教指南》2006,(9):63-64
作为不太懂事的小孩子.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或许会有这样那样的毛病.甚至可能出现一些不良行为。有些父母在发现孩子有了不良行为之后.特别容易责备、怒骂孩子.这样的做法都是对孩子的无情惩罚。我认为这种做法不是上佳的、明智的选择。作为家长.首先要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包括语言的选择、环境的事都很重要。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首先不要伤害孩子.应该针对事情而非孩子的本身。  相似文献   

10.
祁娟 《新课程研究》2012,(7):184-186
父母的信任教育也对幼儿的人际信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本研究发现大班幼儿的信任水平是受信任对象和他人和自己的关系影响;父母的信任教育总体水平相对较高;母亲在教育孩子过程中较少提及环境中的危险因素,让孩子感觉到环境相对值得信任;年龄越大的母亲,提供给孩子的信任教育就越多;父母的信任教育可能影响儿童对陌生小朋友的信任水平。  相似文献   

11.
正当宝宝肠道中的益生菌数量充足时,各类细菌就能相安无事。而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就可能导致各种各样的疾病。可见,益生菌的数量直接影响到宝宝的身体健康。家长们或许都知道益生菌是一些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细菌。而说到益生菌的作用,可能最吸引他们眼球的,莫过于它能提高宝宝的免疫力。  相似文献   

12.
低自我控制和不良情境是不良行为产生的必要条件。大量的研究者发现自我控制的差异是由父母早期教育造成的,自我控制形成的关键期是学龄初期,女性的自我控制高于男性。该文介绍了低自我控制与不良行为相关研究及几种干预措施方案如自我指导、发声思维、自控干预理论模型,并提出了在该领域有待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大肠艾希氏菌(E.coli)中的大部分菌种是人与动物肠道内的正常菌群。一般情况下.对机体无害.并能在肠道内合成维生素B和K,产生大肠菌素.对机体有利。随着kaufman的血清分型方法的广泛应用以及细菌鉴定技术的不断发展,发现也有部分菌种对人和动物有害,是肠道致病菌,可引起感染性腹泻,  相似文献   

14.
《家长》2004,(Z2)
不久前,参加中央综治办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国范围进行的闲散未成年人犯罪调查的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关颖,通过对2000多名未成年犯和1000多名普通未成年人调查资料的分析比较后发现,家庭暴力是未成年人产生不良行为的催化剂。本次对未成年犯调查显示,在犯罪前,当他们出现某些不良行为时,受到父母打骂常常不可避免。家庭暴力给他们带来的不仅是皮肉之苦,更多的是心灵的创伤和行为的扭曲。调查结果表明,在家庭中父母经常打骂孩子,带给孩子的是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一是加剧了不良行为的产生。二是加剧了亲子冲突。三是经常在父母的打骂中…  相似文献   

15.
博览     
善待孩子的“第一次”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良行为。当孩子的“第一次”不良行为发生时,父母应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及时纠正,防微杜渐;若采用心软迁就或简单粗暴的方法,不仅不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反而会更加有害。   对于孩子来说,第一次撒谎得逞尝到甜头,就会常用撒谎来对付一切,养成撒谎恶习。大人发现孩子第一次撒谎时,不要打骂孩子。孩子说谎总是有原因的。称赞不当,批评不当,都会造成孩子说谎。孩子年幼,分不清是非,有时觉得说真话可能受责备,说假话却能避“祸”,因此闯了祸就撒谎。这时,家长一定…  相似文献   

16.
单亲家庭是指由父母某一方与孩子组成的家庭。导致单亲家庭的原因主要有离婚或丧偶,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非婚生子女也成为单亲家庭的一员。单亲家庭已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在西方国家,如美国和英国.单亲家庭占很大的比例,而我国近年来也有上升趋势。目前国内的调查表明,单亲家庭的孩子在儿童期容易出现负性情绪和不良行为;国外一些长期研究也显示,单亲家庭的儿童在青春期和成年,更易出现情绪和行为问题,并可能出现人格障碍,这将导致很多社会问题。也有研究提示单亲家庭对子女教育有积极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一个14岁上初中的女孩“倒水”的不良习惯纠正过程的研究,总结出了纠正孩子“倒水”这一不良习惯的方法,该法对于纠正家庭中的孩子、幼儿园的儿童、在校学生的不良习惯都有很好的借鉴价值。会用惩罚,这个“会”字不好用,是很有学问的。惩罚虽然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也可能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不能不慎。斯金纳通过用白鼠做实验发现:惩罚在某一段时间内,可以降低某种不良行为的倾向,但不能消  相似文献   

18.
健康频道     
幼儿5岁前与父母同睡有益健康英国一位著名儿童心理健康专家指出,孩子如果在5岁之前与父母同睡一张床,成年以后更有可能成为平和、健康的人。在孩子出生几周后就让孩子单独睡觉的做法是有害的,因为与父母分离会让婴幼儿身体释放的应激激素量上升,产生焦虑情绪,这不仅有可能引发  相似文献   

19.
美国研究人员进行的一项新研究发现,人体生理反应的节奏跟昼夜交替一致,一旦节奏被破坏,人体免疫系统的抗病能力就会降低,炎症水平也会上升。肠道中的重要免疫细胞-TH17,分泌细胞因子来抵抗细菌和真菌的入侵;但如果它的活性太高就会引发肠炎。  相似文献   

20.
父母总是教育孩子要讲卫生,要注意清洁.然而,美国研究人员发现,皮肤表面的一些细菌能够阻止发炎,过度清洁反而可能有害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