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阮籍、嵇康是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其思想存在着相似性,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但也同中有异。本文对阮籍、嵇康玄学思想形成的过程、玄学思想的异同作了论述,指出他们的玄学思想在形成过程中都伴随着儒道结合,二者玄学思想的异同不仅体现在他们对"天人合一"、"养生"、"音乐"的诠释及理想人格的塑造几个方面,而且也体现在二人对时政和文学的取向上。  相似文献   

2.
文学研究会儿童文学编辑文本既包括与文学研究会相关的报刊杂志.如<儿童世界>、<小说月报>、<文学周报>,也包括其出版的儿童文学丛书.这些编辑文本很好地实践了"以儿童为本位"的现代儿童文学观,是"五四"立人"思想在儿童文学上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3.
廖华 《语文知识》2007,(4):75-77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是梁启超"小说界革命"的纲领性文献。它提高了小说的文学地位,给后世的文学创作带来了深远影响。同时,这篇文章蕴涵了丰富的接受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注重读者的审美需求和强调文学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4.
胡适在20世纪初使用"活的文学"一词来提炼新文学的本质,概括新文学在语言工具、精神内涵等两个方面的文学性,认为文学语言要"活",需用浅显生动的白话进行创作;文学精神要"活",需有真情感和真思想的贯注,而具有这种文学性的文学在胡适眼中就是白话文学(民间文学).在当时中国文学的实情和时代使命的要求下,胡适所倡导的"活的文学",功绩主要体现为语体革新.民间文学研究者多把胡适的言论作为逻辑起点或常识,继承其全新的文学史观,在使用白话文写作时,因受到西方民俗学的影响,对"活的文学"作为精神内涵的一面逐渐遗忘,而把民间文学导入具有学科意味研究的同时,民间文学的文学性日益被遮蔽.  相似文献   

5.
苏轼一生服膺儒释道三家,儒家兼济天下的社会责任感和佛老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苏轼在文、诗、词方面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尤其是词代表了宋代文学最高成就。世人往往注意到苏轼诗和文中体现的佛禅思想,却忽视了佛禅思想对苏轼词的影响。现从苏轼词"梦"的意象上来看佛禅"空"、"无常"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陈独秀承续晚清梁启超"三界革命"主张,以思想革命为旨归,促进了文学启蒙现代性的发生。其文学现代性启蒙思想来源于法国启蒙思潮,启蒙范式是从语言工具的变革继而至文学思想的革命,文学样式则站在"人"的立场,重新去发现并认识人的价值,继而实现其启蒙主张。陈独秀的文学追求虽然审美考量不足,但是对启蒙现代性的追求符合历史规定性。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文学根基是儒家思想,他吸收老庄思想与佛教思想,形成了一种对宇宙形而上学的认识。同时又接受佛家的主张,体现了一种世界的形而下学的认识,又经过实际生活经验,在思想中融合三家之精华,形成一种高尚而超脱的人生境界。在其诗文中,可以体味到儒家的乐天知命与安贫乐道,道家的避世隐遁与生寄死归,佛家的无常空幻与无我忘物。在中国文学史上,谱写了田园文学的新篇章。其人其文为后世所广为传颂。  相似文献   

8.
宫泽贤治的作品《银河铁道之夜》被誉为只有大人才能读懂的童话,它里面的故事情节引人无限遐想。贤治信仰的法华思想,在他的作品中多有体现。本文从法华思想的介绍展开,分析了《银河铁道之夜》的乔万尼、康帕内拉、捕鸟人以及天蝎火这一象征,浅析法华思想对宫泽贤治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以及"法华文学"的魅力之处。  相似文献   

9.
南朝文学对文学之"丽"的复兴从刘宋文学开始。虽然许多研究者都指出刘宋时期文学具有富丽之美,但对于"富丽"的理解主要还是侧重于文辞的雕饰。实际上,刘宋文学的"富丽"包括辞的雕琢、意的追求以及文贵形似三个方面,体现了时人对诗赋审美作用的肯定以及对"立象尽意"的自觉追求和努力实践。  相似文献   

10.
将文学形式与内容区别开来,是为了更清晰地研究文学存在的独特方武和意义功能指向的问题.文化研究不是对文学形式的背离,而是一种超越.本文探讨了葛兰西的文学形式思想,着重从"关系主义"、"整合主义"、"本土主义"和"未来主义"四个层面给予了分析与阐述,指出葛兰西的文学形式思想既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类型的提出,同时也包含了深刻的文化历史内涵,体现出多重的宏观的文学形式理论的建构维度,其思想具有普遍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在《红楼梦》第23回和第27回中,对于落花,宝玉和黛玉分别采用"水葬"和"土葬"两种不同的方式,这样两种不同的葬花方式反映了宝黛二人不同的性格特点和思想深度。宝、黛二人不同的生活境遇和主体差异是造成二人在"葬花"问题上产生同和异的原因。从文学与文化的角度来认识宝黛二人葬花方式的异同,可以发现在他们的身上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真人"对自我与自由追求的幻灭,写出这类人"梦醒了无路可走"的历史境遇。  相似文献   

12.
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一个主要创始人,也是那个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同时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以及文学家。可以说庄子是继老子之后的一名重要道家学派思想家,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并与之并称"老庄"。庄子的《秋水》一文博学深厚,蕴藏了我国春秋战国使其道家学说的一些重要思想,其文学价值颇高。这篇文章中的"反其真"与"美乐之境"所体现的思想及文学含义一直是当代文学家研究的重点,本文根据此文的内容以及相关资料等对《秋水》中"反其真"与"美乐之境"进行解读,以期更为深入地了解、认识道家学派的主要思想。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最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超现实主义深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梦"是其理论构架和创作实践中的关键词。首先,在对文学本质的理解上,"梦"体现了超现实主义对文学非理性本质的肯定;其次,在创作过程和方法上,对"梦"的记录方式凸显了"心理无意识状态"的特征;再次,在文本的意象世界中,出现大量梦中景象,"门"、"窗"成为通往梦中世界的标志。文章以"梦"为切入点,旨在厘清超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理念和文本特征。  相似文献   

14.
嵇康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音乐家,"竹林七贤"之一。表面的洒脱不羁与内心的执着痛苦交织在一起,构成了魏晋文学内在的美学深刻。"心之忧矣,永啸长吟",嵇康就是其中的典型和代表。嵇康的文学风格和他的思想性格、处事方略是密不可分的,其性格刚直,直言不讳,嫉恶如仇,因此他的诗文清峻通脱,本文分别对嵇康的诗和文论展开分析,并进而论述"言必尽意"之"美"在嵇康诗文中得到了极好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一代辞宗"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展示了他的文学思想,认为文学的发展本以情变.文学创作与情志为本,六情是文学生命所在.他的"文以情变"的思想有着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太原大学学报》2017,(3):51-55
《文学改良刍议》的核心议题是"今日之中国,当造今日之文学",以此建立现代文学的自我意识。八事解决的是今日之文学应该写什么以及怎么写的问题。虽然它的具体内容在今日之中国已经失去了针对性和有效性,但它体现出来的精神气质与问题意识仍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道家思想对魏晋傅粉华服产生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天人合一"的审美追求、"道法自然"的审美原则和"得意忘言"的体悟方式等方面。傅粉华服对道家思想也有发展,主要体现在精神载体的发展、思想内涵的升华和对于屈原"想象"的现实化和实践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随着时代的演进和工业社会的发展,文学的研究本身也产生了新的诉求,新文学的现代化既有思想启蒙的历史要求,也有文学市场的需求,更有审美向度的追求。在今天的文学研究中,我们必须正视历史功利性文学、现代都市通俗小说、"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一起构成了新文学史上多边对峙的文学空间。本论文从选题到构思都是依照这一文学史整合的思路,把在90年代以前政治革命和文化启蒙文学史范型内隶属于"近代文学"的苏曼殊置于20世纪中国文学的宏大历史背景中,勾勒出其思想中体现的轮廓清晰的两面性,以"中国文学现代转型"为理论依据,定位苏曼殊在文学历史中的坐标,考察和阐释苏曼殊的翻译和创作在中国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审美转换之初的重要驿站作用。  相似文献   

19.
虚实说是中国古典文论的重要思想,源于中国老庄哲学的"无有"论和《易传》的阴阳论。其主要内容为:文学创造活动中的虚实转化,即文学构思中的化实为虚和文学写作中的化虚为实;文学创造活动中的虚实相生,即以实带虚和以虚明实;文学活动中主体的虚静心态。对虚实说不能狭隘地理解为文学作品本身虚实的统一,更不能单纯理解为文学创作的一种方法,而应从老庄哲学的本义出发,从宇宙观的角度进行理解,即虚实统一是贯穿于文学活动全过程的,包含着深刻的辩证思想。另一方面,理解虚实说还要注意,虚实统一,重在"虚"上,以虚统实,乃其内质。  相似文献   

20.
人文主义文学与建安文学作为不同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两种文学思潮,它们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都是从当时社会统治思想的桎梏中挣脱出来,实现了文的自觉。从其思想意义上来说,它们都标志着人的觉醒,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人文主义文学与建安文学都表现为对个体生命价值的重视,赞美自我、肯定自我;其次,人文主义文学与建安文学都表现出追求个性解放、享乐人生的精神,尤其重视对"情"的描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