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子邮件给我们的信息交流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但你是否也感受到它给你带来的烦恼呢?收发的邮件越来越多,给信件的管理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别急,为方便你对信件日常管理及阅读,Foxmail为你提供了邮件过滤功能。它可按照邮件的收件人、发件人、主题、邮件正文等条件对邮件进行过滤,对符合相应条件的邮件进行转移、拷贝、自动回复等多种不同处理方式,从而使得邮件能够按照用户的要求自动分检,极大地方便用户对邮件的管理。急了吧!想知道如何分检的?跟我来吧!  相似文献   

2.
法制环境是首要的投资环境。为什么这样结论呢?先说这样一件事:一位华侨到某开发区考察投资的事并表明了投资意向,开发区的领导设宴款待这位客商。席间,该客商“顺便”打听当地的法制状况,开发区某领导对他说:“您老放心,公安局、检察院、法院的领导和我是哥们儿,社会那些歪人我们都招呼得住。今后有什  相似文献   

3.
网上投稿ABC     
● 我给你们投稿 ,很难收到回音 ,改善一下服务好吗 ?答 :对不起了。我们为作者设了两个投稿信箱 :dasx @2 1cn .comsxda @chinajournal.net.cn ,这两个信箱都设置了自动回复 ,我们一直以为它们能正常工作 ,直到最近才发现 ,第一个邮箱对 @1 63 .com发来的信不会回复。我们曾向网站反映过此事 ,不过好像没有解决。所以 ,请作者朋友投稿时同时抄送另一个邮箱 ,这样 ,您总会收到一个自动回复的。不过 ,前提是一定要在主题栏写入一个“稿”字 ,最好用“稿 :(文章标题 )”格式。如此 ,编辑检稿要方便得多。本…  相似文献   

4.
有一天晚上,我和海人的谈话开始变得亲近起来。 “你结婚了没有?”海人问我。 “没有”。我回答。 “那么你还独身呢,是吧”爱管闲事的宠物有些吃惊地问。 “对,”我说道,起了点戒心,他到底想知道些什么? “很好,婚姻并非都像人们赞颂的那般美妙”。看来他想让我安心。 真是多亏了他这令人宽心的安慰,  相似文献   

5.
    
打电话给朋友,问他周末的安排。他答:“钓鱼。”《断背山》之后,钓鱼二字万万不能乱说。我轰然大笑,他笑骂我曰:“想什么呢,我是陪我父母钓鱼。”我揭露他:“不是吧。是不想送小孩上新东方吧。”  相似文献   

6.
1997年11月26日上海《新民晚报》社会新闻版刊登《一女子被抛尸弄口》一文,十分引人注目。问赶出在该文行文中,有些语言表达不清,使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据分析,案发地为抛尸现场”,这句话作何解?难道歹徒就在抛尸现场作的案吗?不可能吧,如是这样,此案留下的蛛丝马迹肯定很多,而且歹徒也不可能在光天化日之下在弄堂口就作此案的。我想作者想表述的是否指“案发地离抛尸现场估计不会太远”之意,如是这样,加一个“估计”、“不远”之类的词语,不就可以了吗?如此精确的分析,对于启发过往行人提供破案线索,并对犯罪者形成威慑力都是很有用的。  相似文献   

7.
我与505征文     
我有位邻居陈大夫,5年前的重阳节生了一个儿子。他为孩子取名也很有趣,不叫“重阳”。却叫“九九”。于是,满院的人们,见了这孩子都叫“九九”,外人不知就里,感到奇怪,怎么大人向小孩子叫“舅舅”呢? 小九九很聪明,很可爱。有一次他仰着小脑袋问我:“叔叔,风是从哪来的?”我反问:“你说呢?”他想了一想说:“风是从树上摇出来的吧?”虽然他只有5岁,却很会动脑筋。但是小九九也令人可怜。他一出生,食欲就不好,吃东西很少,体弱多病,很消瘦。5岁多了,体重只有12公斤。身为大夫的爸爸却治不好他的病。为了给小九九治病,夫妻俩想了很多办法,带他去看过名医,但收效甚微。又找人给九九挑疳积,把孩子痛得声嘶力竭地叫喊,他的父母心痛得撕肝裂肺,院里的人听了也都很为这孩子的健康担心。  相似文献   

8.
天使的眼睛     
小小的儿子拿着一本画册来问我:“天使为什么长着一对翅膀?”我说:“因为天使在传播爱,人间太需要爱了。”儿子想了想,摇摇头说:“不对,天使太小了,他做不到。”儿子又问:“他为什么要拿着箭?”我说:“天使的箭射穿两个人的心,他们就会相爱。”儿子又想了想,摇摇头说:“把心射穿人就死了,怎么去爱呢?”我惊讶地看着儿子,却没有任何语言可以反驳他,因为这是他的眼睛从画面上得到的最直观的印象。但是如此直观的东西,大人怎么就忽视了?突然就想起一本书上说过的话:面对孩子的眼睛就是面对上帝的审判。在《皇帝的新装》里,指着不可一世的皇帝说“他没有穿衣服”的是一个孩子,而不是勇士。报纸上也有过这样的报道,某地发生了一起杀人案,犯罪嫌疑人将自己洗脱得天衣无缝,但是,公安人员拿出作案现场的一件凶器时,孩子马上说:这把钳子是我爸爸的。孩子不知道,自己的这句话将爸爸送上了断头台,因为他是孩子。孩子眼睛里的一切,既没有主观臆测也没有人为虚拟,只有事实,连灰尘也不可能掺进去的真实。所以,我很害怕孩子的眼睛,它流出的不管是欢喜或者悲哀,都会让人的灵魂哆嗦。所以我固执地认为,将城市里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等等加在一起,也无法诠释现代文明的方...  相似文献   

9.
父亲的才艺     
父亲没有上过学,真的连扁担倒下来的“一”字都不识,但父亲不仅是方圆几十里呱呱叫的木匠,而且多才多艺,唢呐,胡琴,锣鼓样样都会,甚至还能口头做诗.我有时想,如果父亲有条件上大学,他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无可限量吧?  相似文献   

10.
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说过这样一句话:“采访是记者的生活.”这话很有道理,既道出了记者生活的特点,又反映出采访的本质特征. 我采写过一篇《上海老乡》的通讯.这篇通讯就是在兰州附近一个小站月台上候车时发现的线索,在火车上完成采访的.当时,我准备乘火车向西到酒泉去,在月台上遇到了也在候车的某部王政委。“听口音,是江浙一带人吧?”我问.“怎么说呢?算半个祁连半个上海吧!”他把半个说得挺重.“这怎讲?”我很好奇地问.“我喝了十多年黄浦江的水,又喝了十来年祁连山的水.所以,我既是上海人,又是祁连山人.”他一字一板说得很认真.“照你这么说,我也可以称是半个上海人了.”我接上说.“噢!!”他脸上显出很感兴趣的  相似文献   

11.
熟练的木工在那里推刨子、凿榫子,熟练的瓦工在那里砌墙、盖房,轻松极了,轻松到象是随意而做、无技法可言.为什么会给人这种轻松平易的感觉呢?只因为他熟练,他的功夫纯熟. 外行人站在一边看,看不出门道,觉得事情简单极了,甚而想:无非如此罢了,我也能干!好,让他试试吧,一干就砸锅.为什么他将事情看得这样简单、容易呢?只因为他是外行. 小说写作亦然. 一本在艺术上真正出色的作品放在读者面前,读者一读就入了境,没有感到这其中有什么奥妙,觉得那其中的人物、事件太熟悉了,就象身边的人  相似文献   

12.
“早在30年代,我就希望国内有一支独立的、客观的书评队伍。今天有没有这样一支队伍呢?至少还没有在全国大范围内建立起来。书评要推动出版前进,一定要有一支独立的队伍……”。这是萧乾先生在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举办的“首届书评作者培训班”上的讲话中谈到的。当萧乾先生了解到,参加书评作者培训班的学员来自全国30多家出版社时,他特别强调了书评的独立性问题。他打一个形象的比方:正像电影院搞影评  相似文献   

13.
时常听到有的基层报道员发出这样的议论:“现在上稿难得很,跟编辑没有特殊关系稿件投了也白投”;有的甚至说:“某某人之所以能够上稿,就是因为跟某某编辑是亲戚”等等。听了这些议论,我真有些为编辑们抱不平,忍不住想议论几句。对上述说法究竟对不对,这里我暂且不说,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用稿情况就知道其真伪。一份报纸每天要用大量的稿子,一年用的稿子不计其数,难道编辑跟每个上稿的作者都有“特殊关系”?即使编辑认识的人再多,也不至于跟所有的都认识吧。那些不认识的,又是怎么上稿的?不用多说,上述说法就站不住脚。有些报道员之所以出现那…  相似文献   

14.
报业的危机     
“彗木之吻”已经证明我国古代的“杞人”其实是一位伟大的先哲,他的“忧天崩忧地坠”的“杞忧”,是伟大的科学预见。地球人类必须从现在起就积极采取措施,防范类似的“太空之吻”在我们生活的星球发生。地球人谁愿意重蹈恐龙种群灭绝的史前悲剧呢?作为一位同报业有紧密关系的作者,笔者今天在这儿也想忧忧报纸,谈谈报业的危机。想来不会再被讥为“杞忧”吧!  相似文献   

15.
战斗中,班长英勇捐躯,一战士挺身而出,带领全班杀败了敌人。几十年后,一位通讯员前去采访这位“老革命”:请问,您老当时是怎么想的?”“没想什么。”“那您当时有什么心理活动?”“没有什么心理活动。”“那么,请您谈谈当时的动机好吗?”“动机?什么动机?在战场上杀红了眼,从战场上下来,见了狗我都恨不得踢它两脚”。这是王安忆在中篇小说《小鲍庄》里描写的一位通讯员采访人物心理活动的一个片段(大意)。  相似文献   

16.
5月22日这一天下午,我突然接到一个令人惊奇的电话:“你是汤礼春先生吗?我是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组的张虎迪。”“你们找我有什么事?”我尽量平静地问道。“哦。是这样,我们准备做一期关于教育方面话题的节目,想请你参加。”“请我参加?。”我既感到惊喜,又感到意外。我好奇地问:“你们怎么找到我的?”“我们看到你写的一篇作品《儿子的拍马成长史》,觉得很有意思,跟我们这次话题有关。这样吧,我发过去一个传真,上面有一些问题,想请你出点金点子。”“好吧。今晚我好好想一想,明天上午回答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一口答应下来。放下电…  相似文献   

17.
银笙 《新闻知识》2001,(6):31-32
一篇稿子能不能成功,当然与谋篇布局和文字有很大关系,但更重要的是看能不能深入采访。有人说“深入采访是成功的一半”,我以为是“七分采访三分写”,也许有些偏激吧。   深入采访就看你 是否挖出别人不知道的东西   现在的一些记者到一个地方去采访,常常是随便问一问,要上几份材料就打道回府,这样怎能写出好的报道来 ?根据我自己的实践,我总要挖出别人不知道的材料才结束采访。   在这里,我想举一个文学创作上的例子。著名的法国大作家莫泊桑年青时曾拜福楼拜为师。他向福楼拜请教时,福楼拜讲了这样一段有见地的话:“如果…  相似文献   

18.
要说这个世界还存在什么没有限制的事的话,恐怕也只剩下想了。“精鹜八报,乙游万仞。”“我才知多少,将与风云而骈驱”。你尽可以海阔天空地想吧,随心所欲。这不,话刚说到这,我便想起一档子事来:给自己写本书,给通讯员写本书。 这不是做白日梦吧? 我到设计院那年,领导说:“给咱做个通讯员吧。”我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心想:不就是写稿吗,小菜一碟。可是一轮到见真“章”的时候,便糊涂了,写出的东西说是通讯不是通讯,说是散文不是散文,非驴非马,投出去犹如石沉大海。无奈,只好找书来读。什么《新闻写作知识》,什么《新闻采访学》,什么《我怎样做记者》……书就读了不少,就是不顶用。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去请教一位老通讯员。他说:“写报道嘛,主要靠实践,吃透两头,多跑、多记、多写、多练。”你还别说,他这招还真灵,第二年我便发了38篇稿件,名列陕西电力系统通讯员榜首。 那么,大多数通讯员为什么都觉得新闻书籍读了不解渴,学了用不上呢?我经过多年的思考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新闻采访和写作是一实践性很强的学问,仅  相似文献   

19.
最近,我收到一封作者来信,他说:“在投稿的规矩上,我一般遵循报纸一个月不见用,即另投;杂志(月刊)两个月不见回音,即另作处理这个‘常规’。他征求我这位当编辑的意见,问这“不知是否可以?”就我个人来说,是完全赞同他的这个投稿“规矩”的。因为,这样做至少会有三点好处。一是能使作者多点投稿的自主权。“一稿两  相似文献   

20.
收件人不是我拒收很多朋友都被垃圾邮件所困扰.因为经常可以收到通过群发功能发送的垃圾邮件,那么能不能在收邮件的时候.设定只要E~mail的收件人不是自己的话.就直接把邮件从服务器上删除呢?当然可以,在Outlook Express里面很容易实现,只需要设定以下”邮件规则”即可:1,选择菜单上的“工具→邮件规则→邮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