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教师应警惕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调查指出 :“刚入学的五六岁学童 ,约有80 %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极有自信 ,而当他们16岁时 ,这一百分比急降为18 %。五分之四的青少年和成年人在重新面对学习时会有无力感。”据北京调查发现“不爱上学”、“害怕老师”、“在学校感到不快乐”的小学生竟然占了近半数之多。学生眼中的老师形象又如何呢?调查显示 ,学生中有46 8 %承认“在学校有自己害怕的老师” ;37 4 %“害怕老师向自己的父母谈自己的情况” ;52 5 %在老师请他去办公室谈话时感到“很紧张” ;29 2 %头脑中的班主任形象“很严肃” ;18 2 %觉得班主任“…  相似文献   

2.
“言传”是教师工作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他们的语言修养如何,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效果的好坏。有的学生学习不好,老师骂他们“绣花枕头(包草),聪明面孔笨肚肠”。他们感到老师不喜欢自己,看到老师就害怕,不想去读书了。类似这种用语言来奚落、讥讽学生,并当众羞辱学生的情况,在学校中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3.
有人主张要使学生害怕老师,才算管教有方,并且以“严是爱、宽是害”为理由,拒绝采纳其他办法。对此,要看怎么理解:一种认为严是严格要求,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一种认为严是严厉管束,严酷无情。我认为持后一种理解,把师生关系视作“使学生害怕”的“猫鼠关系”,是非常错误的。 首先,扼杀学习兴趣。教师和蔼可亲,教导得法,学生便爱学校、爱老师,伴随而来的是爱学习。反之,教师如果经常声色俱厉、大轰大喝,甚至学生就会由怕老师到怕学校,进而导致怕学习,感到有一种精神压力,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对于小学生,  相似文献   

4.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才起着重要作用。成功的家长会可以增强家长教育子女的积极性,增强家长的责任感,增进家长、学校、学生之间相互了解,提高家长教育子女的水平,增强家长教育子女的信心,协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从而形成教育合力。传统形式的家长会无论对家长、学生、教师都成了一种负担。学生因为学习或纪律不好,害怕家长了解情况后惩罚自己,因此害怕开家长会,有的干脆不通知家长;家长因孩子学习或纪律不好,害怕丢面子而不愿参加;教师害怕家长不来,白白浪费自己的精力和感情。每次家长会都有许多家长不来,有时甚至…  相似文献   

5.
缪舜 《教学与管理》2002,(10):34-36
长久以来,由于受“师道尊严”的影响,有一部分教师为了维护自己的“威信”,体现教师的权威性,总把自己摆在至高无上、不容侵犯的位置,教育孩子时,不从儿童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是对他们进行心灵施暴(羞辱、威胁、恐吓),心灵伤害(偏心、支配),甚至采用各种惩罚手段罚他们,致使学生害怕老师;使学校对他们来说已不再具有吸引力,学习成了他们没有兴趣的活动。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有许多教育工作已逐步认识到:学生害怕老师严重影响了师生关系,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  相似文献   

6.
<正>家长认为孩子难管,教师认为学生难教。其原因之一就是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到了学校也都想让老师捧在手心里。可是一个学校3000多人,一个班级60多人。教师面对这么多的学生在管理、教育、教学、生活诸多方面难免疏忽。学生一旦感到不被老师重视,就会出现厌学、说谎、抵触等消极学习情绪,甚至叛逆。同时大呼老师不公平,老师偏心。所以,作为老师,怎样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就成了一个重要的、长期的甚至终生思考的问题。可现实工作中,一句不经意的话,一个不在意的眼神,一次习惯的动作,一种缜密的决定,都会让学生对我们的工作产生异议,从而影响师生关系和正常的教学,更影响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学校或者教室中哪些场所存在着安全隐患?操场不被注意的角落会发生什么?可能心细的学生早有发现,但是却不敢告诉老师:可能学生们对某个地方感到害怕,私下议论,老师却一无所知;可能在成人眼中无足轻重的问题,对学生来说却是极大的困难…….  相似文献   

8.
有的学生不喜欢上学甚至害怕上学,不愿意接近老师,远离老师,究其原因,很可能是因为感觉"心里不安",在学校缺乏"安全感"。这需要引起教师的高度关注,真心靠近学生,耐心帮助学生。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教师、学生地位本末倒置,“学生为主体”实际上却变成“教师为主宰”的教育教学模式。这不但在学校教学中广为流传,而且在教育中大有市场,一切的教育信息、方法手段及对学生的评价等,无不操纵在班主任、老师手中。学生对批评不能也不允许流露出半点不满,而这样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那只能是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给学生造成过重的心理负担,不但对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无益,而且还会扭曲他们的心理结构,甚至可能会危及他们的人生走向。  相似文献   

10.
长久以来,由于受“师道尊严”的影响,有一部分教师为了维护自己的“威信”,体现教师的权威性总把自己摆在至高无上、不容侵犯的位置,教育孩子时,不从儿童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是对他们进行心灵施暴(羞辱、威胁、恐吓),心灵伤害(偏心、支配),甚至采用各种惩罚手段罚他们,致使学生害怕老师,使学校对他们来说已不再具有吸引力,学习成了他们没有兴趣的活动。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有许多教育工作者已逐步认识到:学生害怕老师严重影响了师生关系,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于是大家致力倡导师生平等相待,互相尊重,建立良…  相似文献   

11.
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调查指出:“刚入学的五六岁学童,约有80%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极有自信,而当他们16岁时,这一百分比急降为18%。五分之四的青少年和成年人在重新面对学习时会有无力感。”据北京调查发现“不爱上学”、“害怕老师”、“在学校感到不快乐”的小学生竟然占了近半数之多。学生眼中的老师形象又如何呢?调查显示,学生中有.8%承认“在学校有自己害怕的老师”;37.4%“害怕老师向自己的父母谈自己的情况”;52.5%在老师请他去办公室谈话时感到“很紧张”;29.2%头脑中的班主任形象“很严肃”;18.2%觉得班主任“动不动就发火”;5%从没有单独和老师说过话。看到班主任老师总是面带微笑的学生仅占47.5%”。……  相似文献   

12.
论教师工作压力与学校的调适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知识的价值,随之而来的是对教育行业要求的提高,职业压力不再是商场“职业病”,越来越多的教师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工作压力。浦东某教育部门调查发现,52%的教师感到有较大或很大的压力,普遍反映现在教师不好当——学校之间竞争激烈、工作强度大、社会期望过高等。超负荷的工作压力不仅损害教师的身心健康,阻碍其专业发展,而且会对学生的健康人格形成、学校的教育教学的质量产生不利影响。本文拟就教师工作压力问题进行分析,从学校管理层面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对教师的压力进行调适,并期引起社会各方对教师生存…  相似文献   

13.
一、问题的提出 中小学每学期除期中、期末考试外,仅各个学科的单元测验共计达三五十次之多,此外还有各种名目的考试.据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课程调查专家小组的一项调查显示:43%的学生认为考试比较多,31%的学生认为考试非常多,96%的学校给学生按考试成绩排名次,经常排名次的占68%,75%的学生对在全班公布分数和排名次感到紧张、害怕,甚至讨厌.在全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责难中,考试受到的责难是相当多的.  相似文献   

14.
对后进生思想的转换,是许多教师在工作中感到非常棘手的问题。有的教师把班上的后进生比作“歪瓜、裂枣”,谈到后进生就有说不完的烦恼。认为这些后进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学习缺乏干劲,学习效果不佳。再加上这些学生言行举止又不规范,在班上这些学生就成了教师讽刺、挖苦、打击的对象,同学们一般不会用正眼去瞧他们。从烦、自卑、羞辱的不良心理就在这些学生的身上漫延了,他们害怕到学校,对教师和同学产生了对立情绪,逃学进网吧.不知不觉沾染上了一些社会上不良的习气,在学习上.品行上与社会、家庭、学校的要求越来越远。学校、家庭都把他们看成是班上或家庭的一大包袱。自己也感到前途无望或渺茫,在学校、家庭倍受歧视。  相似文献   

15.
许多学校的研究还不科学,或者说还不知道怎样进行科学的研究;有些老师由于害怕研究所以逃避或者说反感甚至痛恨。现象多多,理由多多。都是教师的错吗?显然不公平。老师不是科研人员,老师有繁重的工作要做,老师还有许多无奈。当研究高高在上,我们可爱的老师怎能不害怕?  相似文献   

16.
记忆有方     
设计理念:在学校开展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同的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这与统一的教学要求产生矛盾,以至于总有一部分学生感到学习困难,对学习的内容记不住,甚至感到害怕。帮助学生进行有效记忆,要从消除心理恐惧着手,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重拾自信。也就是先要安抚学生的心灵,再帮助他们掌握好的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不仅是对旧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超越 ,更是对人们心理素质的重大考验 ,特别是对青年一代有重要的心理影响。因而 ,对他们进行一些适应市场经济的思想教育是非常必要的。1 .明确“教育思路”,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目的是要面向社会 ,面向市场 ,面向未来 ,使其成为高素质的人才。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内容 ,竞争可以促进优胜劣汰 ,可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而当今部分学生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 ,事事讲求与人无争 ,甚至对于学校内部同学们之间在学习上的竞争都感到不适应 ,甚至害怕。这种心态是很难…  相似文献   

18.
家访,作为教育工作中的一种方法,经常被教师们采用。可是在农村学校,一些教师的家访往往事与愿违,产生逆反效应。 笔者曾见到这样一件事:某校一名学生学习成绩差,有不完成作业和旷课的坏习惯。一次又因犯错,老师领他去见家长,走在半路上,这个学生趁老师不备便逃跑了。半个多月以后,该生因在银川参加偷窃团伙作案,被公安部门抓住送回学校。事后了解,才知该生的爸爸是个铁匠,常为自己的孩子学习差而伤脑筋,每次老师家访走后,总要用顶砖下跪的方法来惩罚孩子。这个学生这次逃跑外出正是因为害怕老师的“告状”招来皮肉之苦。  相似文献   

19.
学校每年都要处理一些学生违纪事件,大多数处理能够得到家长、学生的理解。但也有部分家长、学生不理解学校"惩戒"的目的,往往对学校、教师兴师问罪,有的家长甚至辱骂、威胁老师,使教师们身心疲惫、心灰意冷。我深感教育"惩戒"这个话题太沉重,它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一是惩戒教育是教育学生的  相似文献   

20.
所谓"难教育"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一些学生的主观感受。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印象、感受是完全不同的。这种感受是个人的主观感受,因为这位老师感到很难教育的学生,其他教师可能感觉到并不是难教育的。一般来说,老师在看到自己的教育方法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