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魏廷珍就是林如海的原型”一说,在考证中存在片面化,简单化比附倾向,从《红楼梦》本与史料对照,魏廷珍有些像书中人物林如海,但又有更多的不像,神视林如海出场后的表现,又发现曹雪芹似在用曲笔勾销他与贾家(曹家)的关系,曹雪芹熬费苦心在一个次要人物身上打哑谜,其中必有隐情,魏廷珍即使得到上是林如海的原型,也是个假的,真原型另有人在。  相似文献   

2.
贾雨村原型佟赋伟遭解职之后游玩至扬州的时间可推定为在1704年至1709年间,此期间钦点出任两淮巡盐御史的只有李煦和曹寅二人,前者可另文证定为体仁院总裁甄爷原型,则巡盐御史林如海的原型便只能是曹寅。现实中的曹寅,在职衔、祖上以来支庶情况、子嗣、享寿、忌辰月份等方面皆与《石头记》文本对林如海的描写相合。林如海原型既为曾寅,则以《石头记》为曹玺后人自叙传的观点便属荒唐之论。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原型是曹频说近年来产生一定影响。本文针对小说文本中的各种细节及有关文献,提出贾宝玉这一人物最主要的原型为曹寅的嫡长孙曹天佑,作者是将其安排在曹颂这一辈分来写。同时对曹天佑与曹雪芹的关系也作了一定探讨。  相似文献   

4.
1920年,胡适鉴定李祖韩藏所谓王绘“曹雪芹小像”时,指出:画像上的人物不是曹雪芹。1950年,当这幅“小像”被作为曹雪芹的画像到处发表时,胡适首先出来做了辨伪的工作。从此,围绕“小像”上的人物是否为曹雪芹,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而大多数研究者也不再相信这幅画像是雪芹画像。研究“胡适与‘曹雪芹小像’”这一论题,更重要的是努力学习胡适的治学精神。  相似文献   

5.
1920年,胡适鉴定李祖韩藏所谓王绘"曹雪芹小像"时,指出画像上的人物不是曹雪芹.1950年,当这幅"小像"被作为曹雪芹的画像到处发表时,胡适首先出来做了辨伪的工作.从此,围绕"小像"上的人物是否为曹雪芹,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而大多数研究者也不再相信这幅画像是雪芹画像.研究"胡适与‘曹雪芹小像'"这一论题,更重要的是努力学习胡适的治学精神.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是曹雪芹着力最大、寄托最深而又贯穿全书始终的人物,这是全书最成功的典型形象。根据“红学”家们的考证,这一形象有作者自己的原型在内。然而,这一典型绝非作者的实录自传,而是作者根据当时生活中同类人物加以筛选、概括,并用大胆丰富的想象集合加工而塑造出来的内涵十分深厚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7.
柳湘莲是《红楼梦》中较为重要的人物。他特立独行、自尊自爱、侠骨柔肠。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丁度丈武兼通、性情刚直,这一点与柳湘莲极为相似。正是缘于此,丁度成了曹雪芹先生笔下柳湘莲原型的不二人选。  相似文献   

8.
柳湘莲是<红楼梦>中较为重要的人物.他特立独行、自尊自爱、侠骨柔肠.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丁度文武兼通、性情刚直,这一点与柳湘莲极为相似.正是缘于此,丁度成了曹雪芹先生笔下柳湘莲原型的不二人选.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并不认为曹操是大恶人。曹雪芹不像其祖父曹寅那样,常常称颂邺下曹氏祖德,也不为同宗讳,而是于《红楼梦》中借贾雨村之口,风评曹操"大恶"。但这并不代表他认为曹操是大恶人。原因有三:一是《红楼梦》中贾雨村话语体系,并不代表曹雪芹对历史人物评价;二是曹雪芹生活境遇迥异于其祖父曹寅,自称邺下曹氏之后已经不合时宜,但他并非没有家族认同感;三是曹雪芹《红楼梦》呈现出复杂哲学理念以及历史观,是不可能大仁大恶、非黑即白地评价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人物的命名,是中国人命名的艺术地再现。它既遵守中国人命名的规范,同时又有作家曹雪芹的艺术创作上的需要,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曹雪芹通过《红楼梦》人物的命名取号,选姓定宇,为小说人物涂上了艳丽夺目的色彩,成为全书艺术构思时不可缺少的艺术细胞。  相似文献   

11.
在《红楼梦》里,曹雪芹利用中国汉语表达含蓄的优势,把一些想说而又不敢说的字眼很模糊的表达,来传达他的思想,就以人物命名为例,应该说曹雪芹为人物命名费尽了心思,他既要考虑人物的性格、身份,又要涉及人物的命运。他让登场人物的名字和名字蕴涵的意味运用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  相似文献   

12.
读过《红楼梦》,值得惊叹的不仅是人物关系之复杂,小说情节之曲折,更让人赞叹的是曹雪芹创作之精妙。文学创作中对于隐语的使用从来就不少,但是可以像曹雪芹这样应用的如此得心应手者实在是为数不多,该文主要就《红楼梦》中谶谣——正册人物判词的运用加以举例分析,赏析并对比杨宪益、戴乃迭夫妇(Yang&Gladys)同霍克斯(Hawkes)译本就此谶谣翻译的异同。  相似文献   

13.
<正>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写了许许多多的“出家”人物,像甄士稳、柳湘莲、贾宝玉以及芳官、惜春、妙玉等等。由于曹雪芹过早地逝世,没有完成他的著作,除甄士稳外,惜春与宝玉的出家,八十回书中,极少涉及,使我们不能触及这些艺术形象的全貌。但妙玉这个人物,虽然没有具体完成,却在他的绚丽彩笔下,给我们勾划出一个极其薄命悲惨的少女形象!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造成喜剧性的重要因素。在小说《红楼梦》中,人物的语言具有喜剧性。这些语言既源于生活.又经过了作者曹雪芹的精心提炼,密切配合了小说中人物的个性特征和情节发展,增添了小说的喜剧色彩。  相似文献   

15.
红学与南京、北京乃至辽阳、丰润的联系,研究者们已作过不少探索,成绩斐然;但关于曹雪芹及《红楼梦》与天津的联系,研究者们至今问鼎尚鲜.本文钩沉、梳理了有关津沽的芹红史料,如“大观园”的原型,水西庄文化现象以及与脂钞程刻本有联系的人物线索等,并作了初步探考.  相似文献   

16.
关于英雄史诗《格萨尔》中的主人公格萨尔王是否有原型的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且众说纷纭。笔者在对已有的主要观点进行归纳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观点:即《格萨尔》不仅仅是一部藏族民间文学的巨著,而且还是由藏族人民自己创作的一部反映本民族古代社会历史文化的伟大史诗。史诗中的主人公格萨尔王,是有其原型人物的。这个原型人物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在多元的原型人物中,又是以一个原型人物为主,其他原型人物为辅的。  相似文献   

17.
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塑造了众多娇美多姿的少女形象,薛宝琴就是这个芳香美丽女儿群中一个特殊的人物。在众女儿“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悲剧中,宝琴算是悲剧色彩很淡的一个,是一位集天地之精华、万物之灵气,有独特性格魅力的聚合了大观园中各出众女儿优点的女子,是红楼世界中唯一接近完美的人物。在她的身上体现了曹雪芹关于至善至美的人的最高体悟,表现出曹雪芹的审美理想,她是曹雪芹在缺失里营造的完美。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当中的一朵耀眼仙葩,《红楼梦》中包含着作者曹雪芹丰富的文学理论观点。这些观点在《红楼梦》中以多种方式展现出来:作者代人物所做的诗作,借人物之口直接表达,作者匠心独具的构思运笔。小说中林黛玉和薛宝钗不同体裁和风格的诗作与林薛二人的性格气质有着内在一致性,贯彻了曹雪芹文如其人的观点;人物对"师古"和创新的看法直接体现了曹雪芹的文论观;此外,小说中还体现出曹雪芹对文学创作中"灵性"、天赋与学养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圣经》作为西方两大文化渊源之一,对西方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圣经人物原型,在西方文学经典中不断变相重现。在维多利亚前期女性文学中,也同样出现了大量与圣经原型类似的人物。在这些典型形象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羔羊"原型、"撒旦原型"、"摩西"原型、"约拿"原型和"女先知"原型等圣经人物原型。  相似文献   

20.
《圣经》作为西方两大文化渊源之一,对西方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圣经人物原型,在西方文学经典中不断变相重现。在维多利亚前期女性文学中,也同样出现了大量与圣经原型类似的人物。在这些典型形象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羔羊"原型、"撒旦原型"、"摩西"原型、"约拿"原型和"女先知"原型等圣经人物原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