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编辑,人们常常称之“为他人做嫁衣裳”的人。意味着一生中甘为人梯、默默无闻,做着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工作。说句心里话,作为编辑也该忙里偷闲为自己做件“嫁衣”,体验一下是否得体,以利日后做出更适合作者的“嫁衣”来。然而时下也有那么一些编辑,或许是看人家的布料好,或许觉得人家的款式新颖,竟把为他人做好的“嫁衣”穿到了自己的身上。不过,穿得让你说不出口,其方法是:  相似文献   

2.
编辑,人们常常称之“为他人做嫁衣裳”的人。意味着一生中甘为人梯、默默无闻,做着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工作。说句心里话,作为编辑也该忙里偷闲为自己做件“嫁衣”,体验一下是否得体,以利日后做出更适合作者的“嫁衣”来。然而时下也有那么一些编辑,或许是看人家的布料好,或许觉得人家的款式新颖,竟把为他人做好的“嫁衣”穿到了自己的身上。不过,穿得让你说不出口,其方法是: 一日入股分红。作者寄来一篇稿件,编辑一看,确实不错,碰巧还有可能获奖哩,付出了点本应该付出的劳动,就非得再署上自己的大名不  相似文献   

3.
“为人做嫁衣”——这是对编辑工作形象的描绘,也是对编辑默默奉献精神的称赞。“嫁衣”做得怎样,新娘体会最深。笔者的许多朋友是骨干通讯员,聚到一起的话题,常常离不了“嫁衣”。有的对某一处改得好,赞不绝口;对编辑的感谢、钦佩之情溢于言表。也有不少是对“嫁衣”的意见:  相似文献   

4.
在新闻界,历来有个重采轻编的倾向,认为当记者有名有利,当编辑是为他人作嫁衣裳。我认为,编辑从某种意义上讲,应比记者略高一筹。为他人做嫁衣裳不是啥坏事,至少可以说明两个问题:第一,说明编辑具有奉献精神;第二,说明编辑应有真才实学。因为,要为他人做嫁衣,自己得做几件好衣裳;如果自己不能做几件好衣裳,穿得烂死搭活的,谁肯找你做嫁衣呢? 当然,要当一个能为他人做好嫁衣的称职的编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要求编辑学会“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打好思想、道德、知识、业务基础。下面粗浅地谈一下我学加减乘除的体会。 一、用加法来积累知识,积累写作素材 有人说:“编辑的肚子,杂货铺子。”编辑肚子里有“杂货”是靠平时一点一滴地积攒起来的。这就要求编辑像老农那样,从早到晚用粪耙撅个粪箕,不论走到哪里,不论遇上牛粪、马粪,还是猪粪、狗屎,都捡到粪箕里,背回家经过沤制总是肥庄稼的。 我自己就受了学“加法”的益处。 我在大学是学物理的,1965年毕业后,被分配在襄阳地委宣传部工作,1968年初改做新闻工作。开始改理从文有个错觉:文章嘛,总得有点文气。于是,喜欢在文章中堆砌一些  相似文献   

5.
“为人做嫁衣”——这是对编辑工作形象的描绘,也是对编辑默默奉献精神的称赞。“嫁衣”做得怎样,新娘体会最深。笔者的许多朋友是骨干通讯员.聚到一起的话题,常常离不了“嫁衣”。有的对某一处改得好,赞不绝口;对编辑的感谢、钦佩之情溢于言衷。也有不  相似文献   

6.
如果说,编辑是“为他人做嫁衣”的话,那么,文摘编辑就是“在嫁衣中选嫁衣”。初做文摘编辑时,思想上并没引起多大重视:文摘无非“摘”文而已,有何难哉?所谓“剪刀加糨糊”是也。何况还有“吃人家嚼过的馍”一说。谁料,接手半年来,逐渐感到,他山之石不是信手拈来,文摘编辑当好不易。应该说,有的文稿编辑可以做见仁见智的修改。而文摘编辑却不得随意引申、附会、拔高、扩展,必  相似文献   

7.
李宝荣 《青年记者》2009,(18):70-70
“是我将你的长稿梳理,是我为你做了嫁衣。”为他人做嫁衣,是报纸对编辑的要求,也是编辑必备的素质。做不到这一点,不愿在署别人名字的文章上花气力,就很难编出可读性较强的精品,也就办不好报纸,尤其是在出版节奏很快的晚报,这一点格外突出。在6年的编辑工作实践中,笔者深深体会到要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8.
《网络传播》2004,(2):3-3
“五一”过后,我们的生活中多了两句口头禅“去哪儿玩去了?”、“你打‘震荡波’补丁了吗?”  相似文献   

9.
乐为他人做“嫁衣”涂红大学教材《无机材料显微结构分析》一书绝于出版了。当我拿着样书,一页页翻蕾的时候,那一66文字,一幅幅图片,把我带回到编辑这本书的日子里……《无机材料反微结构分析》一8是由从事水泥、被罔、陶瓷、耐W何科方面研究的多应奏家编写而成的...  相似文献   

10.
我1978年进县广播站当编辑,一位好友开导说:“那是个‘出生入死’的地方,不可呆长。”我听了有点摸不着头脑:“啥叫‘出生入死’?”他说:“广播这一行待遇差,‘进步’慢,入了行就甭想有什么发达,只能当一辈子末流编辑”。我就此请教一位老编辑,他反问我:“你爱不爱广播这一行?”我说:“爱呀,不爱咋进  相似文献   

11.
不久前,原冀鲁豫军区的一位老战友来看我,开头就问我离休前是什么职务,我说当编辑(因为离休前的副主编江没有正式下命令)。他忽地一怔说:“啊!怎么了,咱在冀鲁豫时你就是编辑,一直到现在未动呀!?”我说:“是啊,当编辑已经几十年了。”“你真有瘾,要我早不干了!”反过来他又说:“像你这样四五十年职务一直未动,一个劲地当编辑的,恐怕全国新闻战线也少有。”说到“瘾”,那真算是靠“瘾”,使我爱上了编辑工作这一行。如果再具体点说,这一行,就是“民兵”──民兵的宣传报道工作。的确,参加革命工作50多年来,我除做过…  相似文献   

12.
有位编辑同仁问我:要是叫你去打仗,你是希望做个快枪手好呢,还是做个准枪手?我问:何谓快枪手?何谓准枪手?他便解释说,就像打敌人,快枪手是指不经瞄准,“啪”就打出去,不管是死是活,反正敌人是被打着了;而准枪手呢,则指经瞄准,“啪”一枪打中要害,敌人便被打死了。我略一迟疑,说:当然要做快枪手啦,一枪一个多痛快。“那么,比如我们写新闻作品又如何?”我说:同理。话虽这样说,但过后仔细一考虑,这样回答未免有失偏颇。我们  相似文献   

13.
“嫁衣”的分量孔章圣编辑是"为他人作嫁衣"的职业。其职业道德的崇高或卑劣,却直接关系到"嫁衣"的质量,甚至左右"他人"的前程与生命。"嫁衣"的原材料--作者的创作,是他们的心血、有的甚至是一生心血的结晶,成衣当然隐匿着编辑的创造性劳动。"嫁衣"的"工...  相似文献   

14.
书稿中难免存在或多或少的错误和不足。哪些可以“过而存之”,哪些非要订正不可,这是很考编辑“手艺”的。当然,可供编辑判断取舍的尺度还是那四个字:多就少改。问题在于,该“就”而未“就”是不对的,该“改”而未“改”则更不对。窃以为,“勇于批判”与“多就少改”,应当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15.
姜辉 《记者摇篮》2004,(5):63-63
常听到同事这样抱怨:现在下面提供的高质量稿件实在是太少了,有些稿件就是“表扬稿”和“流水账”,看到这样的稿子很难找到兴奋点。这是目前编辑们普遍遇到的难题。诚然,眼下编辑们拿到的稿子“精品”确实不多,一来是基层报道员素质参差不齐,反映在稿件上就是佳作的短缺;二来是信息时代对新闻传播提出的快速要求,使用者们顾不上精耕细作就仓促出手,造成“产品”质量不高。那么,作为“替人做嫁衣”的编辑们来说,如何将手上的“粗粮”打磨成“细粮”呢?  相似文献   

16.
编辑敢于“三放弃”王育英1978年我从报社调到广西人民出版社,当时的一位老编辑告诫我,你到出版社想要安心干下去,就得下定决心敢于三放弃。一放弃著书立说,二放弃成名成家,三放弃出头露面。我说您别吓唬我。他笑了,你不相信?那就走着瞧吧!近20年的时间转眼...  相似文献   

17.
文学翻译的编辑工作是件非常艰苦的工作,由于种种原因,目前要做到“文责自负”恐怕还是不可能的,译文编辑不得不做大量“助产士”的工作。需要你默默无闻地做代人作嫁衣的工作。译者可以拣“软”的吃,译些容易译的书,但译文编辑没有这种选择,分散的难点都集中到你那儿来,使你不得不跟“硬”打交道,差不多在做着文学翻译难题的咨询工作。当然今天有许多出版  相似文献   

18.
记得我刚刚来到出版部门,做为一个新兵开始编辑生活时,常常听到同志们和领导谈到要提倡乐于为人作嫁的“编辑风格”。当时,我感到挺纳闷:既是做编辑工作,就要为他人修改文章,这是份内之事,本职工作,理所应当,何言苦累,又何言“为他人做嫁衣”的风格呢!这怕是赞誉过度,言之失实了吧。几年下来,我总是看到编辑日以继夜地埋头苦干、默默无闻地工作着,呕心沥血、绞尽脑汁为作者  相似文献   

19.
编辑,历来干的是“吃力不讨好”的工作。过去有人引用古诗形容是“苦恨年年压岁钱,为他人作嫁衣裳”,颇有点凄凄惨惨的味  相似文献   

20.
景兵 《新闻传播》2004,(11):46-47
“你怎么全塞在袜子里边?”“哎哟,你别那么说!”“肯定是假的。”“你要不要吧?说那么多话!”“哎呀,你袖子里面、袜子里面全捅着呀?”“工商来了给我全没收了,我不就赔钱了吗?”“那就是因为你是假的嘛,真的人家没收你干吗?”“你拿回去填了不是国家的钱嘛。”……以上是北京电台在录音新闻《挖墙脚的人们》中暗访倒卖假发票的票贩子的一段实况录音,每当有人提起这篇获得1993年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报道时。这段精彩的对话就如同活生生的画面一般清晰地浮现在笔者的眼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