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习文 《武当》2007,(9):32-33
顾留馨先生所著《太极拳研究》,认为"宋书铭所练太极拳,实以杨式为基础,改成三十七个单练的式,任意错综连贯";亦有研究吴式太极拳的方家认为,"吴式太极拳源于宋氏太极拳"。笔者以为:宋拳不是杨拳,亦非吴拳;宋拳既独立存在,又互融于杨、吴式太极拳。  相似文献   

2.
关振军 《武当》2007,(1):15-15
武林皆知吴式太极拳由杨班侯小架太极拳演化而来,很少有人知道吴式太极拳中还隐藏着武当内功秘传。要知此秘,还要从吴式太极拳之鼻祖吴全佑讲起。  相似文献   

3.
太极拳眼法     
1988年2月,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了《太极拳全书》,该书是合编本,合编了此前已经出版的《陈式太极拳》(沈家桢、顾留馨编著)、《杨式太极拳》(傅钟文演述、周元龙笔录、顾留馨审)、《吴式太极拳》(徐致一编著)、《武式太极拳》(郝少如编著、顾留馨审)、《孙式太极拳修订本》(孙剑云编)。编者编写各式太极拳书,都力图让读者相信,在传承过程中,他们没作增补,保持了原汁原味。客观地讲,太极拳有这么多式,讲解又是这么细,谁能做到没有有意无意加入自己的观点意愿?由陈式衍生出杨、吴、武、孙等就是“有意无意加入自己的观点意愿”的产物。当我们在探讨问题时,抱着科学的眼光,会更有益于看到问题的实质。  相似文献   

4.
魏坤梁 《武当》2008,(1):19-20
一、历史背景 许禹生弟子王新午著,1927年出版的《太极拳法阐宗》一书中有这样一段叙述:“清末遗老宋书铭,精研易理,善太极拳,自言为宋远桥十七世孙,其拳法名‘三世七’,又名长拳,与十三势太极拳大同小异,时年已七十。名家纪子修、吴鳢泉、刘恩绶、姜殿臣诸教师与宋推手,皆随其所指而跌,奔腾其腕下莫能自持……于是纪与吴、许、刘诸师皆叩头称弟子,从学于宋。”吴镒泉先生(1870-1942年)其时正当壮年,与其他拳家当时在北京(北平)都已颇负盛名,与年已耄耋之宋推手居然被任意摆弄,可见这位曾被袁世凯聘为幕客的宋书铭先生拳术功夫已达炉火纯青之候。吴图南弟子于志钧在《太极推手修炼》一书中说宋氏拳有与杨式太极拳不同的特点,吴继泉将其与杨式小架相融合从而编成了吴式太极拳,据沈寿在他所校《太极拳谱》一书中说,宋书铭于1916年让他弟子传抄他家世代秘传的拳谱,其中不少内容也是杨氏古谱中所没有的,宋氏与杨氏也无交往历史。而另一方面,沈寿在《太极拳谱》一书中写道:“又据前人考证认为,宋书铭的基本拳法(包括太极推手在内)以及宗谱的一些拳诀,其理法均与当时在北京流传的杨式太极拳相合。”  相似文献   

5.
《中华武术》2006,(1):18-18
1934年出生,吴式太极拳大家吴鉴泉先生的外孙,吴英华、马岳梁先生之子。7岁开始跟随外祖父吴鉴泉学习太极拳,继承了吴式太极拳精髓。长期从事医疗工作,现任上海鉴泉太极拳社社长,出版有《太极本义》等专著。  相似文献   

6.
胡克禹 《武当》2004,(3):17-19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着自己的特殊性。研究事物与事物间的区别,就要十分重视研究它的特殊性。研究太极拳也是如此。中国的太极拳主要有陈、杨、吴、武、孙、赵堡六大门派,拳架风格各个门派既有共同点又有各自的独特风格。陈式太极拳善用缠丝弹抖之劲,爆发力强;吴式太极拳是在杨式小架基础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几大门派的太极拳,都各自有着不同的风格特点,而吴式太极拳以松静轻柔,紧凑舒伸,川字步形,寓中求正的风格特点而独树一帜。在吴式太极拳系列中,有吴式传统太极拳,吴式快拳,吴式剑,刀,枪,杆及推手等。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几大门派的太极拳,都各自有着不同的风格特点,而吴式太极拳以松静轻柔、紧凑舒伸、川字步形、寓中求正的风格特点而独树一帜。在吴式太极拳系列中,有吴式传统太极拳、吴式快拳、吴式剑、刀、枪、杆反推手等。现有李迎执笔、陈桂香演练的吴式太极剑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几大门派的太极拳,都各自有着不同的风格特点,而吴式太极拳以松静轻柔、紧凑舒伸、川字步形、寓中求正的风格特点而独树一帜。在吴式太极拳系列中,有吴式传统太极拳、吴式快拳、吴式剑、刀、枪、杆及推手等。现有李迎执笔、陈挂香演练的吴式太极剑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中华武术》2006,(1):18-18
1929年11月生于北京。“中华武林百杰”之一,现任北京吴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北京市武协委员,国家级裁判员。先后从师杨禹廷、常振芳、史正刚、骆兴武、单香陵、刘谈锋等习太极拳、大悲拳、形意拳、六合螳螂拳及程派八卦掌等。长期从事武术教学工作,培养了许多太极拳人才。主要著作有《杨禹廷太极拳系列秘要集锦》(与翁福麒合著)、《吴式太极拳拳械述真》等,并录制了有关吴式太极拳,剑、刀、杆、推手的教学光盘和录像带。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几大门派的太极拳,都各自有着不同的风格特点,而吴式太极拳以松静轻柔、紧凑舒伸、川字步形、寓中求正的风格特点而独树一帜。在吴式太极拳系列中,有吴式传统太极拳、吴式快拳、吴式剑、刀、枪、杆及推手等。现有李迎执笔、陈桂香演练的吴式太极剑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几大门派的太极拳,都各自有着不同的风格特点,而吴式太极拳以松静轻柔、紧凑舒伸、川字步形、寓中求正的风格特点而独树一帜。在吴式太极拳系列中,有吴式传统太极拳、吴式快拳、吴式剑、刀、枪、杆反推手等。现有李迎执笔、陈桂香演练的吴式太极剑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李承祥  李迎 《健身科学》2010,(10):36-36
传统的几大门派的太极拳,都各自有着不同的风格特点,而吴式太极拳以松静轻柔、紧凑舒伸、川字步形、寓中求正的风格特点而独树一帜。在吴式太极拳系列中,有吴式传统太极拳、吴式快拳、吴式剑、刀、枪、杆及推手等。现有李迎执笔、陈桂香演练的吴式太极剑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几史门派的太极拳,都各自有着不同的风格特点,而吴式太极拳以松静轻柔、紧凑舒伸、川字步形、寓中求正的风格特点而独树一帜。在吴式太极拳系列中,有吴式传统太极拳、吴式快拳、吴式剑、刀、枪、杆及推手等。现有李迎执笔、陈桂香演练的吴式太极剑介诘如下。  相似文献   

15.
陈惠良  陈易合 《武当》2014,(5):21-22
受张全亮师兄《“按窍运身”在吴式太极拳体用中的具体实施》一文的启发,根据吴式太极拳著名武术家王培生有关著作及历次讲课录音和笔记,结合我们平时的学习,有了下列两方面的习练体悟。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中心思想:'增强树立练好吴式太极拳的理念和信心,坚持学练不间断、潜心实践和理论研究。'文章中阐述了'在轻柔中寻‘抽丝’的感觉,在虚实中体会‘阴阳’的变化,在理论研究中领悟‘意气’的用意,在轻灵中寻求‘虚无’的灵感'等观点,突出了吴式太极拳实际运用和理论研究水平,秉承了传统太极拳内涵,领悟了传统太极拳理论精髓。  相似文献   

17.
陈桂香 《健身科学》2009,(10):35-35
传统的几大门派的太极拳,都各自有着不同的风格特点,而吴式太极拳以松静轻柔,紧凑舒伸.川字步形、寓中求正的风格特点而独树一帜。在吴式太极拳系列中,有吴式传统太极拳,吴式快拳、吴式剑.刀、抢、杆及推手等。现有李迎执笔、陈桂香演练的吴式太极剑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几大门派的太极拳,都各自有着不同的风格特点,而吴式太极拳以松静轻柔、紧凑舒伸,川字步形、寓中求正的风格特点而独树一帜。在吴式太极拳系列中,有吴式传统太极拳、吴式快拳、吴式剑,刀,枪,杆及推手等。现有李迎执笔、陈桂香演练的吴式太极剑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几大门派的太极拳,都各自有着不同的风格特点,而吴式太极拳以松静轻柔,紧凑舒仲、川字步形、寓中求正的风格特点而独树一帜。在吴式太极拳系列中,有吴式传统太极拳,吴式快拳、吴式剑、刀.枪、杆及推手等。现有李迎执笔、陈桂香演练的吴式太极剑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几大门派的太极拳,都各自有着不同的风格特点,而吴式太极拳以松静轻柔.紧凑舒伸、川字步形.寓中求正的风格特点而独树一帜。在吴式太极拳系列中,有吴式传统太极拳,吴式快拳、吴式剑、刀、枪.杆及推手等。现有李迎执笔、陈桂香演练的吴式太极剑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