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诗经·蒹葭》在诗三百中风格独特。情景交融 ,意象迷离 ,诗歌的意境充满了朦胧美  相似文献   

2.
郭沫若的《女神》中有许多关于太阳和月亮的意象,太阳意象体现了一种“壮美”,接近西方诗歌风格,是诗人对中国传统诗歌美学的突破;月亮意象则体现出诗人对于传统诗歌“静关”的继承性。《女神》之中“太阳”与“月亮”同辉,“壮美”与“静美”同在,这跟郭沫若重视“诗意诗情诗性”,不斤斤计较诗歌形式的诗学观念有关。  相似文献   

3.
海子《传说》中所涉及到的箫、唢呐、笛子等中国民族器乐,在某种程度上意蕴着《传说》的审美内涵。诗人凭借民族、民间这个独特意象入手,从本体的生活经验出发,建构别具一格的音乐意象,赋予作品以勃勃生机。于是,中国器乐便成为开解海子诗歌密码的钥匙,直接通往诗歌最具根基意义的部分,浸透一种特殊的诗歌美学。  相似文献   

4.
陈晓芳 《考试周刊》2010,(28):25-26
阿赫玛托娃是二十世纪俄国的一位伟大的女诗人,她的诗歌风格耐人寻味,独特的意象令人惊叹。诗人一生写过多首爱国诗,本文选取其中两诗首《抛弃国土,任敌人蹂躏……》和《故乡的土》进行解析,探究阿赫玛托娃的故土情节和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5.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诗歌语言和意象展现的力对意境的状态产生重要影响。唐诗《寻隐者不遇》和清诗《晚登马鞍山》两首诗歌是意境两种不同状态的典型。基于力学和文艺心理学分析两首诗歌,可以阐释两者意境的状态以及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审美的视角出发。对英国著名诗人彭斯的抒情诗《一朵红红的玫瑰》的音律节奏、意象美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把握其诗歌的独特风格和写作手法,以达到欣赏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再别康桥》的教学往往重视"三美",而忽视意象的分析。分析这首诗融贯中西的意象有助于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在意象教学中,传记研究法、母题分析法和接受美学法等文本解读方法,在帮助学生理解意象的同时,还能使学生逐渐掌握这些重要的解读方法,提高鉴赏诗歌和其他文本的能力,以及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8.
论文通过对海子诗歌《亚洲铜》细致深入地分析后认为:该诗的主旨不是一些论者所认定的歌颂黄土文化,而是表达诗人对伟大诗歌艺术的呼唤和献身精神。艺术上,该诗独特之处在于:意象与咏唱的统一;深远柔和的美学风格;比喻新颖。  相似文献   

9.
《花间集》奠定了词作为一种新兴诗歌形态的体式规范 ,她以其题材的香艳性、情调的柔媚性、风格的婉约性等一系列女性化特征 ,展现了“词别是一家”的独特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论文通过对海子诗歌《亚洲铜》细致深入地分析后认为:该诗的主旨不是一些论者所认定的歌颂黄土文化,而是表达诗人对伟大诗歌艺术的呼唤和献身精神。艺术上,该诗独特之处在于:意象与咏唱的统一;深远柔和的美学风格;比喻新颖。  相似文献   

11.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从画作到小说再到电影,女孩的身体经过多重转换,具有多重意义。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来看。画作具有的永恒凝固性对应的是身体的仪式化——“被看”;同名小说具有的强烈时间性和人物视点设置的内在性决定了身体的“看”;同名电影,身体则处于“被看”的地位,电影画面的流动性又使这种“被看”与绘画中的凝视有着本质区别。以“身体”作为出发点,恰当解决在转化中所面临的艺术形式冲突问题,在不同艺术样式之问,是存在着转化的可能的。  相似文献   

12.
雨这一自然事物到了唐代已成为诗人钟爱的抒情意象,折射出唐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面貌。不同时代诗人笔下的雨亦是风格迥异,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特征。本文通过分析王维、杜甫和李商隐笔下“雨”意象的不同特点,以窥见唐诗的发展历程,发掘“雨”意象的运用在盛唐到晚唐诗歌流变中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学在其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历经了文、赋、诗、词、曲、小说等各种文学体裁的更迭替换,但意境美一直是人们所追求的一种美学境界,这种美学境界所表现出来的文学魅力令千年以来的国人屡屡赞叹,为之折服。意境美所体现出来的审美内涵主要有"言有尽而意无穷"、"意蕴无穷"等,这种美学旨趣的形成与《周易》之取象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印度佛教雕刻是以各种“像”为主要载体,不同时期的“像”具有不同的风格特征,其造像依次经历“无像”,“隐像”及“有像”三个阶段;艺术风格依次经历希腊化风格、古典主义风格、巴洛克风格,印度佛教雕刻风格的形成受到佛教教义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关于"底层文学"的质疑否定之声远大于褒奖肯定。论文从作家作品的实际文本出发,探讨优秀"底层文学"所表现出的审美经验的拓展与面向未来文学的建构意义。文章分别从朴素现实主义的追求、现代主义方法的渗融、本土化民族风格的美学转型三个方面,有理有据地阐述"底层文学"艺术性的探索与进步,从而肯定"底层文学"艺术价值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思想内容、语言风格对《庄子》杂篇进行分析,将杂篇十篇分成四类。其中只有《庚桑楚》篇表现老子的政治思想;《寓言》篇阐述庄子的文章特色;《徐无鬼》、《则阳》、《外物》、《列御寇》四篇系杂凑成篇,内容庞杂,其中只有批判仁义、反对战争等内容与道家思想一致,大多与道家无涉;《让王》、《盗跖》、《说剑》、《渔父》更与道家毫不相干,其中夹有一些内容貌似道家概念,实质上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17.
镇聪 《鸡西大学学报》2008,8(5):104-106
《三国演义》与《伊利亚特》虽然以描写英雄为主,但也描写了一些女性。在两部作品中,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女性只是男性的附属品,并无多大的价值可言,但中西方对待女性的态度还是有所不同,从中我们亦可看出中西文化的差异。:中国重视政治和道德,而西方则重视个人和人性。形成差异的原因有: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不同,文化内核不同。  相似文献   

18.
朝鲜李仁老《青鹤洞记》与陶渊明《桃花源记》有诸多相似之处,即都以抒发自己的意愿及理想为主要内容;二文虽造语平淡,但所用意象鲜明,寓意深远.因构建各自理想的基础的不同,导致二文的思想旨归各异:《青鹤洞记》充满对归隐的渴望和无法实现的惆怅,《桃花源记》体现的归隐意识则是对自身理想的坚守。两篇文章行文脉络各具特点:李仁老按事件发展顺序平淡叙述,陶渊明则层层设疑,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19.
《唐的聚会》是戴维.威廉森的代表作之一,亦是澳大利亚新浪潮剧作家寻找适合个人写作风格的尝试中所取得的一个经典成就。威廉森被认为是"最权威性"的"奥克式"男子沙文主义的塑造者。该剧中的男性角色所体现出的男子沙文主义、拉伯雷式的幽默和酒与性的纠结是三大典型的"奥克"男性特征。本文通过分析该剧中的"奥克"形象,进而揭示其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典型作为他者,是后现代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的“互为文本”过程的表现,中国当代文学中,典型人物的非中心化“他者”形象,是后现代主义对中心主义二元对立的解构的表现;典型事件向他者视角的演变,在于后现代主义对“元叙事”的消解;典型环境演变成为“平面化的‘他者’在场”,源于后现代主义对深度的消解.与此同时,典型作为他者的文化形态也出现了“泛精英、大众、反精英”形式,通过对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拆解,能够发现嘴英——大众——反精英”的过程也是后现代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的“互文”的不同层次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