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娜  王静 《兰台世界》2014,(10):89-90
袁宏道是明代晚期著名的文学家,他一生留下了很多的“纪游”作品,同时在他的作品中表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创作理念——“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他的这一“纪游”理念在当时的明代留下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明代官宦群像是"三言"作品最为突出的群体人物形象,他们展现了当时明代粗俗圆滑的市井气息和复杂多变的官场文化。本文通过对作品中明代官员形象的研究,探求了封建社会中的知识分子心理的变化以及人性的堕落等。  相似文献   

3.
汪欢 《今传媒》2020,28(5):145-146
安东尼奥·洛佩兹·加西亚是当代最重要的现实主义画家之一,他的新具象绘画是在西班牙传统写实绘画的基础上继承并发展的。他将刻画的对象作为情感的载体,在作品中流露真情实感,让创作出的每幅作品都服从对象与感知。然而由于绘画中的时间、光线、情感等因素,他的静物、城市风景和日常事物题材方面的作品常呈现出一种"未完成"的状态,这种未完成或许是画家有意识地追求画面所要呈现的一种状态,亦或是在无意识状态下作品最终呈现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明代是否存在"京报"以及"京报"的性质问题,一直是新闻史学界长期关注的话题。此前,作为文献史料,仅限于清人俞正燮《癸巳存稿》中的一则材料。当代新闻史学者对史料的发掘又有了一些新的进展,如方汉奇、姚福申等先生的考察,但也多限于小说、戏曲等文学作品的描述。笔者最近从元明时期的文献中考得关于"京报"的若干材料。认为:从词源学的角度看,"京报"一词最早产生于元代。作为报纸的形态,明代的"京报"已经存在,而且明代人所称的"京报"包括两种不同性质的类型:一类是指封建政府的官报——邸报,一类是民间报房的私报——小报。明代"京报"具有的双重性质,可能是由于阅读者的"误读"造成的。  相似文献   

5.
李军 《新闻三昧》2006,(5):53-53
在清高者眼里,谈名利是庸俗的。然而纵观芸芸众生,没有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大多数人一生都离不了“名利”二字,有的为了得名声,有的为了得钱财。新闻工作者每发表一篇作品,名字就出现在作品里,还能得到一笔稿费,似乎更是“名利”中人了,然而鉴于新闻工作的特性,新闻工作者的“名利”却别有一番滋味。先谈新闻工作者的“名”。有的新闻工作者把自己的名字看得重于一切,他风尘仆仆地到处采访,寻找新闻线索,追奇闻,捕花絮,掏隐私,熬夜写稿子,只求多多发表作品,提高自己的名字在新闻媒体上的出现频率,混个脸熟。然而常常事与愿违,作者本人虽然时…  相似文献   

6.
魏昆仑 《兰台世界》2013,(25):119-120
明代武术在积极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整理出一整套适应实战的武术训练方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武术的内容,也使"十八般武艺"的说法更加完整具体。  相似文献   

7.
梁实秋在散文和文化学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译作颇丰,是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梁实秋翻译了莎士比亚300多万字的全部戏剧作品,其坚持的"信、顺"翻译理念,是中国翻译历史上一座不可遗忘的丰碑。  相似文献   

8.
"恶搞"是一种借助于网络发展起来的互动性"草根"文化,它利用颠覆等表现手法表达一种"娱乐精神"。"恶搞"作品中充满智慧和创新,在这个充满竞争和压力的社会里调节了人们自身的心理平衡,反映了年轻一代特有的"话语"方式和价值体现方式。  相似文献   

9.
在硝烟滚滚的战争年代,不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不仅在战场上运筹帏幄、决胜千里,而且动手或动口留下了许多新闻作品,读来令人回味。本刊从这期开始,陆续刊登著名新闻学者蓝鸿文先生收集并评析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10.
关于"京报"的起源、明代"京报"存在与否,以及明代"京报"的性质一直存在诸多观点,没有统一的定论,本文主要针对这三个方面,征集各方面的史献资料和多家观点来进行详细的考论,并得出相关定论。  相似文献   

11.
过百龄是我国明代著名的一位围棋宗师,他不仅围棋技艺精湛,而且自身德行操守极佳,对围棋棋理的认识和理解也颇为深厚,为中国古代围棋的兴盛繁荣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15,(14):63-67
"中央厨房"模式全媒体报道平台的打造是今后新旧媒体融合的一个方向。基于此,媒体转型中传统媒体人应创新新闻生产理念,树立分众传播理念,以服务分众赢得大众;树立信息分层发布理念,以分层发布求全息传播;树立产品理念,以产品导向代替作品导向;树立用户理念,以用户思维取代受众思维,从而实现以理念创新带动内容、技术、渠道创新,从整体上推进媒体融合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丘浚是明代经济思想的杰出代表,他根据明代中后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提出"自为论"的经济思想,反映了当时新兴市民阶层发展商品经济的要求,有着极高的价值与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4.
卞峰煜同志身上有许多闪光之处,正如浙江省档案局局长王立忠总结的,在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创新"、"为民"、"忘我"的档案人精神。但是,我觉得他身上还有另外一种精神也很可贵,那就是"蚂蟥"精神。蚂蟥又称蛭,是一种生活在淡水中或湿润之处的环节动物。这东西无比滑溜,最喜蜷缩在阴冷的死  相似文献   

15.
1971年9月13日之夜,是一个不寻常之夜,是一个令人紧张又令人振奋之夜。就在这天夜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一贯高喊"紧跟照办"、"万岁不离口"的林彪,在他枪班夺权的阴谋暴露之后,竟叛国出逃,他所乘的中国民航256号三叉戟飞机,在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温都尔汗草原坠毁,折戟沉沙,机毁人亡,这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发生的一件既令人愤慨,又大快人心的重大事件!  相似文献   

16.
汪道昆是明代时期著名的戏曲家以及政治家,文章针对汪道昆《太函集》中的"儒侠"精神进行解读,并分析他的思想对于当时经济文化的具体影响。  相似文献   

17.
"大家小书"系列,是一套文史类学术普及读物,收录现当代中国著名学者的学术研究成果。在编辑过程中,编校者尽可能保持作品原貌,做到不擅改,改必有由有据,实现了"保真"、"求真"的良好效果。在内容表达和呈现方式上,力求统一中寓变化,以科学性、生动性、多样性吸引读者。  相似文献   

18.
六何分析法,既是一种思考的方法,也是一种创造技法。在中国出版"走出去"过程中,什么样的作品适合"走出去"(what)和如何"走出去"(how)是关键,六合分析法作为一个整体为这两大问题提供了一些解决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上海"孤岛"时期的图书出版紧紧围绕"抗日救亡"主题,迅速反映局势变化,针对性强,表现形式灵活,宣传进步思想和先进文化,出版了《红星照耀中国》《资本论》等大量精品图书,鼓舞了上海乃至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和抗战信心,也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20.
博物馆的两大核心可以定位为"人"与"物"。博物馆应该从传统的重"物"向"人""物"并重转变,这一努力方向预示着博物馆工作在新世纪的发展趋势。博物馆需要调整与完善社会职能,在服务理念、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手段、服务制度、服务载体和服务态度等方面进行探究、创新和实践,积极履行服务社会的职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