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朱斐翡  黄焕义 《兰台世界》2014,(10):114-115
西周制陶,是通过对中国传统的纹饰进行夸张变形,提取纹饰中的内涵而形成抽象几何纹。本文主要从西周陶器的造型之美、纹饰之美以及表现技法之美三个方面剖析西周陶器的圆满之美。  相似文献   

2.
商周玉石容器在大型墓葬偶有发现,与同时期的容器在形制、纹饰、尺寸大小上极为相近。本文就玉石器皿的器型、纹饰、年代等问题,结合墓葬出土的青铜器、陶器等进行类比,认为玉石容器与青铜礼器的相似性主要表现在簋、盘、豆、觯这几种器型上,纹饰方面也尽量模仿青铜器但较为简单,但也有器物仿陶器。商代的玉石器皿以实用器为主,主要出土于殷墟,西周则主要发现于周原地区,均为把玩的小器皿,而非实用器。  相似文献   

3.
中国东北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处于相对独立的考古学文化区内,各地新石器文化除了具有丰富的器物组合以外,还有多种多样的陶器纹饰,成为文化构成要素之一。之字纹、席纹、弦纹带、条形堆纹、几何纹和彩陶等几种代表性纹饰,不但具有地域特色,而且普及程度较高,其自身形式演变也极富规律性。这些基本纹饰的演变过程透视出本地区文化变迁的复杂性与多样化,其中之字纹、席纹、弦纹和几何纹等起源于兴隆洼文化,均在西辽河流域孕育、发展并向周边不断传播;彩陶和条形堆纹出现较晚,且在本地区找不到直接的源头,其中彩陶应来自同时期相邻的仰韶诸文化,通过红山文化向东部和北部传播,而条形堆纹可能来自于东北以外的更广阔地域。陶器纹饰的发展历程与筒形罐同步,一方面随时空移转在本区内部不断演变,另一方面也受到外部文化因素影响而不断异化和流变。  相似文献   

4.
蒲向明 《档案》2022,(4):20-28
西周时期早秦青铜器的出土地域在陇坻以西,即今陇东南地区,其他地方尚未发现。这与《史记·秦本纪》的记载或有出入。近年整理出现的《清华简·系年》较为清晰地勾勒了秦人入周的轨迹,结合西周时期早秦考古陇东南毛家坪、李崖、西山三遗址情况,可以发现青铜器纹饰具有厚重的文化意义:秦人学习和效仿西周礼制,思想观念未发生大的转变,审美观念受周文化影响,青铜纹饰多以继承为主,兼有局部改变和创新。这些青铜器纹饰表明早期秦文化在西周中后期的转型,实质是一个“去商化”的过程,即秦在青铜器及其纹饰方面不断向周文化靠拢,直至西周晚期渐成秦式气候。  相似文献   

5.
韩城梁带村墓地M27中发现了一组仿古铜器,本文根据新发表的材料,特别是海昏侯墓中发现的一件西周早期的形制、纹饰相同的卣,重新申述了梁带村M27中卣、尊、角等器类均是两周之际对西周早期铜器的仿制。尽管它们的造型与西周早期的铜器相似,但纹饰的精致程度差异极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两周之际的工匠进行仿制时,制作工艺变迁,工匠对西周早期的工艺不熟悉。由于它们与西周早期的铜器在形制乃至纹饰上都有一定的相似性,可以确定它们是比较严格地仿制这些器物。此外,从器类延续的时间来看,梁带村M27中发现的簋和觚,也是两周之际对早期器物的仿制,由于仿制相对随意,不易找到它们确切的蓝本来源。  相似文献   

6.
殷墟西北冈大墓的早期盗掘坑并非"自然填塞",因而大墓早期盗掘坑中所出西周遗物年代不晚于早期盗掘。安阳地区西周时期墓葬随葬陶鬲具有逐渐小型化的趋势,根据《侯家庄》报告公布的照片或线图中墓主头骨颅长与陶鬲口径的比较可知,大墓之上的小墓年代下限可至西周中期,灰坑中所出陶器也具有可晚至西周中期的特征。由于早期盗掘坑打破这些小墓和灰坑,故殷墟王陵早期被盗年代不早于西周中期。大墓之上的小墓和灰坑仅发现于王陵区西区,西周早期至中期的居址与墓葬混杂分布,根据居葬关系、陶器形制及葬俗等特征推测背后是一批西周早期至中期居葬于此的殷遗民。  相似文献   

7.
宋代由于经济富庶、社会稳定,文化艺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特别是陶瓷艺术,在图案纹饰上,都呈现出不同于以往任何时期的美学特征,既有典雅、自然之美,也有典范和形制之美,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意蕴,是宋代人审美追求和文化品位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8.
作者长期关注商周青铜器纹饰的分类和演变,曾在本刊发表过讨论饕餮纹的文章,本文主题则是讨论另一种青铜纹饰。宋代学者曾把这种纹饰归入云雷纹的一种,近代以来,学者对它有各种命名,如环带纹、波纹、波曲纹、波浪纹。2009年,大河口西周墓地1017号墓出土的霸伯山簋为理解这种纹饰提供了新线索,从器形、纹饰、铭文三方面证明,这种纹饰应改叫山纹、山形纹或连山纹。此外,作者还将霸伯山簋与梁其壶、晋侯壶进行比较研究,指出后者的壶盖与前者的簋盖具有类似设计。最后,作者还就这种纹饰在商周青铜器纹饰的地位展开讨论,对这种纹饰的构成要素和组合形式做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9.
西藏地方的记事经历了旧石器时代的口耳相传、实物记事到结绳刻契记事的漫长过程;进入新石器时代,陶器刻划纹饰与符号成为西藏地方档案的萌芽;青铜时代的西藏岩画已具有西藏地方档案的雏形,并持续到吐蕃王朝藏文通行后趋于衰落。  相似文献   

10.
齐鲁书社     
《全国新书目》2012,(12):51-51
齐国陶拍孙永行编著2012-9 360.00元978-7-5333-2670-8陶拍,是制作陶器的工具。通过对陶拍的研究,人们可以了解制陶业的发展、纹饰的演变,可以管窥当时工商业的发展状况和经济繁荣程度。所以,陶拍的收藏与研究,意义重大,价值极高。本书收录齐国故都临淄出土的陶拍共192件,年代自龙山文化时期至汉代,按照拍面纹饰分为绳纹陶拍、格纹陶拍、锥刺纹陶拍等十类。  相似文献   

11.
西周成王时期的金文章法虽然因袭商代末年,即从右至左、自上而下的行文纵势,且兼顾文字之间错落的规整,但其中在族氏徽号、字列方向及视读平面形状等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布局愈加规整,尤为注重视觉之美。这一时期的金文用字在整体上较此前更为匀称、协调,有利于发挥书写时势能的上下承接,保证通篇文字气息的连贯。商代末年产生的"捺"划,在西周成王时期的有关金文中波磔幅度加大,从而使这一时期的字形略有加宽,气势开张。西周成王时期金文多数为规范书体,少数为急就书体;同时,这一时期的金文结体少数左低右高,成"欹侧之势";而多数金文则如《禽》、《何尊》及《献侯鼎》等篇,书体端正,以正面视人,庄重沉稳,导后世篆法之风。总体而言,在西周成王时期的金文中,存在新派与旧派之别。  相似文献   

12.
2012年5月,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进行浊漳河流域早期文化考古调查活动中,对屯留柳行遗址进行了调查和清理,发现了丰富的史前文化时期遗存。该遗址的遗物主要出土于灰坑H1和H2,两个单位所出的陶器在器类、质地、纹饰、制法上相同,表现出仰韶时期庙底沟文化阶段的典型特征。该遗址出土数量众多的尖底瓶残器,形态大多为锐角尖底、口部重唇,且两个部位的形态变化较小,应该代表了一个时间较短、面貌变化不大的文化发展阶段。总体来看,该遗址属于内涵单一的庙底沟文化中期阶段的典型遗址,出土陶器与晋南地区同时期陶器面貌基本一致,而与晋北同时期陶器差别较大,反映出仰韶文化发展和传播过程中因距离和地理环境而造成的面貌差异。柳行仰韶文化遗存为深入认识山西东南部史前文化提供了重要素材。  相似文献   

13.
王婷 《大观周刊》2013,(11):159-159
我国的原始美术与人类同时诞生.所以说.美术是人类发生最早的事。裴李岗文化地区出土的陶器足壶、双耳壶等均为手工制作.多采用泥条盘筑法,陶质比较疏松,表皮易剥落,以泥质红陶为主,夹砂红陶次之,泥质陶多素面,有的略为磨光;夹砂陶则掺以细砂或蚌壳末。部分饰有篦点纹、弧线篦纹、划纹、指甲纹和乳钉纹等.也有少数很浅的细绳纹。磁山文化陶器采用泥条盘筑法和捏塑法制成.部分陶器的内壁凹凸不平,器形也不规整,器表以素面为主,纹饰有绳纹、编织纹、篦纹、附加堆纹、剔刺纹、划纹和乳钉纹等.以绳纹最多。磁山文化地区出土的兽头骨梭和石雕人头像等石雕.比较粗简。  相似文献   

14.
周代的礼乐制度从周公"制礼作乐"开始,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时期,直到西周中期的穆王时代才逐渐完备成熟起来。本文重点探讨《诗经》保存西周时期的颂公之歌,以期为西周穆王时代的仪式之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马柯 《兰台世界》2011,(10):76-77
原始陶器是人们为了生活的实用之需而创造的,原始陶器生动活泼,淳朴天真,反映了生气勃勃的生活景象,是人类童年时代的艺术创作。现代艺术设计可从人之初的艺术中寻找设计的法则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秦式短剑概念提出已近二十年,其间出土短剑数量猛增,对其型式和年代有必要做一些调整。从秦式短剑出土数量多、兽面纹格形制高度统一、演变同步有序等方面可以认为它是秦人特有的一种文化因素。本文还根据出土新资料,从技术传统和纹饰风格两方面探讨秦式短剑的渊源当追溯至西周中原地区的兽纹柄剑,不应牵强附会北方草原风格物件。通过资料的梳理,可以认为冀北花格剑及中原各诸侯国花格剑也是西周兽纹柄剑的延续和发展。同时一些实物线索也显示,西周前期的柳叶形短剑、人面纹短剑,后期的兽纹柄短剑,以至东周大量流行的兽面格短剑(秦式剑和花格剑),它们的发展演变是传承有序的。  相似文献   

17.
原始陶器是人们为了生活的实用之需而创造的,原始陶器生动活泼,淳朴天真,反映了生气勃勃的生活景象,是人类童年时代的艺术创作.现代艺术设计可从人之初的艺术中寻找设计的法则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2011年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洛阳市瀍河区发掘了一批古墓葬。其中8座墓保存较好,均为南北向,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壁垂直,填土为五花土;5座墓底部带有腰坑,一座带壁龛。葬具一般为一棺,大部分墓葬被盗扰。尸骨严重腐朽,葬式不明。出土器物较丰富,有陶瓷器、铜器、玉石器等73件。陶器均为泥质灰陶,有鬲、簋、豆、罐、爵、尊等。纹饰以弦纹居多,绳纹次之,另刻划有三角形波纹、网状纹、S纹、云雷纹及附加泥饼堆纹等。这批墓葬规模小,而且随葬品中无车马器,可见其身份不属贵族之列;因随葬陶、玉、铜器等小形器物,应属于普通平民墓葬。其中5座墓有腰坑,并有少量仿铜酒器(陶爵),可能受到殷代埋葬制度的影响,与洛阳上窑等地发现的殷人墓相同。该批墓葬应为西周早期和中期。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青铜器收藏一直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征集工作的重点,近年来国博新入藏的青铜器不乏精品,颇具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本文撷取其中六件,作初步探讨:西周早期士尊铸有铭文8字,器主士属于源于地的竹族,世代为作册史官,尊铭为研究商周复合族氏提供了相关资料;西周早期桓父己尊,腹部饕餮纹与鸟纹的组合纹饰值得关注,其主题似源于"神可使鸟"的风俗,而后在战国时期器物上也有所体现及演变;西周早期麤塵甗铸有铭文6字,铭中的""字可作为"甗"字的新证;西周晚期叔带父簋铸有铭文14字,其所饰变形重环纹独特鲜见;杞伯双联鬲铸有铭文20字,为春秋早期杞国国君嫁女的媵器,作为联体器,亦不多见,具有明确的性别指向;王子臣俎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件带铭的青铜俎,弥足珍贵,可能是春秋晚期楚国王族某位公子的遗物。  相似文献   

20.
《兰台世界》2018,(Z1):29-30
<正>一、中国古代法律的人性化1.西周的德礼化与人性化。我国古代法律一直本着人性化的原则在不断发展和进步,从国家建立之初一直到唐朝,我国法律一直在不断发掘人性化的内容。中国法律的儒家化在很大意义上是西周的道德化、礼制化。被奉为儒家经典的西周典籍"四书五经"大部分都是经由孔子整理的,它记录着西周时期的规章制度和思想文化。所以,我国古代法律彰显人性化,实际上就是西周的德礼化,而后来的儒家思想是西周德礼化的延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