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一阵影院在上映据张爱玲同名短篇小说改编的电影《色,戒》,我便把小说找出来重读了一遍。不愧是张爱玲,她言简意赅地讲述了一个情感与内涵都极丰富的故事,一部几乎只有事件推进、极少内心冲突的报告文学式的短篇。张吝于笔墨,故意不去刻画人物的内心冲突,那是抗日的大义与男女私情间的挣扎,这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在四十年代后期开始主要为"文华"电影公司进行电影剧本的写作,正是她的介入开创了"文华"电影创作的成功范式——"都市生活喜剧"样式。一直以来,中国电影史上对她的探讨显得过于凋零。今天在重写电影史的时期,重新认识张爱玲在电影创作中的影响也日益显得必要了。本文着重从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入手,探讨张爱玲如何将她的人生体验、生命意识彰显在她的"去父"文本之中。  相似文献   

3.
杨青泉 《今传媒》2010,(11):82-83
"大场",一个上海不起眼的小地名出现在张爱玲的小说中,究竟意味着什么?张爱玲的小说并非只是十里洋场的情缘传奇,风花雪月的背后是乱世苍凉的深刻体验。战争的大背景笼罩了她的一生,这种战争情境下的独特表达成为张爱玲的书写策略,战时体验的巧妙转化也让我们看到了她创作的灵魂,而这一切往往会被有意无意地忽略。  相似文献   

4.
正青年张爱玲的海外求学路两度被战争打断。"欧战出洋去不成,只好改到香港",港大读了三年,只差几个月就能毕业,又遇上太平洋战争……1942年夏,时局稍定,张爱玲搭船返沪。她先考入圣约翰大学继续学业,想谋取一纸毕业证书。但"圣校"的教学法让习惯自学的张爱玲不太适应,同时,她利用课余时间替英文泰晤士报写剧评、影评,又分散了精力。张爱玲渴望早点经济  相似文献   

5.
路芳 《新闻传播》2010,(4):113-114
自从张爱玲如沉沙折戟被人们从历史的长河中捞起,短短的几十年来,她异常光辉的文采照亮了整个文坛。两岸三地的媒体对她关爱有加,大批的追随者称自己为"张迷",而她身上被人们加注了太多的传奇性和神秘感,大众传媒对她作品的宣传也不过是各取所需。我们必须承认,张爱玲在大陆的走红的确是有大众传媒的一份功劳,但到底它们是拯救了张爱玲,还是伤害了张爱玲?  相似文献   

6.
看着张恨水,却兀自想到张爱玲。印象中,张爱玲很少点名褒扬谁谁谁,但却说她爱读张恨水。除了认同张恨水通俗的小说写法,张爱玲艳羡的恐怕还有张氏的赫赫文名在市民中的感召力罢。在惘惘的威胁中,在"快!快!!快!!!"的自我鞭策中,张爱玲奋勇地挥洒着她的生花妙笔;她还曾将自己的散文集题名为"流言",衷心希望她的文字能够像流言蜚语一样迅速流传。张恨水的POPULAR(通俗与流行)虽被如此效法,他本人的散文其实散淡得很。  相似文献   

7.
四十年代初期,张爱玲名震文坛。她是一位独特的、带有传奇色彩的女作家。她出身于阀阅门第,父亲是名门之后,和满清宫廷关系颇为密切,母亲是李鸿章的外孙女,一个颇具艺术天分和修养的音乐家。她家既有前朝的豪华,又复很早接受了西洋文化,因此她曾受到非常完整的教育。但由于家庭失和——父亲抽鸦片,讨姨太太,母亲愤怒之下而弃家出走,张爱玲的早期生活并不愉快,所以她的创作多带有悲剧色彩。而她的个人情感生活或多或少也带着些感伤。也许,就是因为第一次不幸的婚姻,张爱玲和  相似文献   

8.
在研究张爱玲的浩瀚资料里,张爱玲胞弟张子静和台湾季季女士合著《我的姊姊张爱玲》一书的可信度较大。姐弟俩仅相差一岁,又有较长的共同生活经历,对于张爱玲的早年生平,除了她本人不多的几篇自述性散文外,《我的姊姊张爱玲》提供了旁人无法提供的珍贵材料。张爱玲就读的第一所学校黄氏小学,是她西式教育启蒙的起点,对其一生的思想和文学创作有很  相似文献   

9.
更衣     
张爱玲写过一篇《更衣记》,讲不同时代里旗袍如何变来变去。张爱玲自己,就是那个时代衣着大胆、出门艳惊四座的女人。她同时代的钱钟书不能容忍她衣饰上的古怪出奇,他“很不以为然,说张爱玲近视,又不肯戴眼镜,总是眯着眼,又喜欢穿怪里怪气的衣服,还不如苏青朴实些……”已经是张爱玲了,旁人评价起来,着眼点也不是她的成就,而是她的面相和  相似文献   

10.
后窗:更衣     
张爱玲写过一篇《更衣记》,讲不同时代里旗袍如何变来变去。张爱玲自己,就是那个时代衣着大胆、出门艳惊四座的女人。她同时代的钱钟书不能容忍她衣饰上的古怪出奇,他“很不以为然,说张爱玲近视,又不肯戴眼镜,总是眯着眼,又喜欢穿怪里怪气的衣服,还不如苏青朴实些……”已经是张爱玲了,旁人评价起来,着眼点也不是她的成就。  相似文献   

11.
朱峰 《大观周刊》2012,(5):16-16
张爱玲是我国现代作家,1920年出生于上海,她的一生之中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在29世纪40年代。张爱玲就好像是黑暗宇宙中一颗闪闪发光的星星,虽然她没有能力给失地带来光明.但是她却给在黑暗下生活的人们带去了些许安慰以及希望。由于张爱玲对时代、文明、人生的悲观认识,从而使得她写出来的作品有着一种荒凉感,最终呈现出了一种苍凉的美学感觉;她的作品在苍凉的同时又充分的反映了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2.
当时的月亮     
隔着30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倘是隔着60、70年,当红尘中世事灰飞烟灭后,华丽转身,满目的苍凉岂不叫人心悸? 所以张爱玲静候着死亡,潇洒离去,她必可知她的离去使近年愈演愈热的张爱玲达到顶点,然而她无意于知晓在人群中产生的骚动。于她,不过是一阵无意义的喧嚣,她将华美的文章与宿命的一生由着他们去拆解,去争论,去玩味,而她独自一人,悄然离席。我迷恋由张爱玲的叙述和宛妙的文字而得的阅读的快感,然而我不惮于承认对她一生的传奇却更感兴趣。你可以  相似文献   

13.
论文参考张爱玲作品文本内容以及相关评论文章,特别是与张爱玲有关的已经出版的书信集和说明文字,从中梳理出张爱玲的阅读体系和藏书观点以及张爱玲和图书馆之间的种种联系:她在写作及治学过程中利用图书馆的情况,她是如何利用图书馆以及利用图书馆做了哪些工作,她对图书馆的看法和感受,图书馆在研究张爱玲的热潮中所起到的作用等等。  相似文献   

14.
这个Q2不太冷IT产业6个月"飘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对于很多IT销售商们来说并不好过的前两个季度,在今年显得比较和善。PC、服务器、存储、无线网络设备的大规模"飘红",也让很多人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  相似文献   

15.
我上大学的时候,交过一个女朋友,她是个文学女青年,中国文学她喜欢张爱玲,能找到的张爱玲的书她大概一本没落,通读至少一遍,外国文学中她喜欢《简爱》,那个时代我印象中几乎是个女大学生就喜欢《简爱》,电影《简爱》中  相似文献   

16.
袁良骏先生的著作——《张爱玲论》,借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纯粹是一本"意外的收获".因为在此之前,袁老先生已在其《香港小说流派史》一书的"后记"中,表达过自己不想再出版学术专著的意思,但是,面对那些"张爱玲神话"等盲目吹捧的浮夸评论和蓄意贬低张爱玲的不实言辞,促使已是耄耋之年的袁老先生毅然奋笔迎上,呕心沥血,耗时一年终成此作.该书旨在为读者展现一个真实而又完整的传奇人物——张爱玲,同时,进一步引领张爱玲研究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闲读偶记     
张爱玲:《私语》张爱玲被中国现代文学史忽视了多年.新时期以来,她的部分作品一经重印,立即给新一代的读者带来一个惊喜.她是个十分独特的作家.她反映的生活,她对她反映的生活的理解和评判,她作品中的情调和韵味,还有她那既老到圆熟而又清新活泼的语言,都是独特的,在五四以后的新文学中,卓然自成一家.她为人为文,都极富个性,和谁都不近乎,  相似文献   

18.
孙思习 《图书馆建设》2004,(1):109-109,112
以一种感性的眼光,用比较别致的富有张力和弹性的语言,描述了生活中的张爱玲、创作中的张爱玲、爱情中的张爱玲,以及她作品的特色、语言的特色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40年代初在上海滩脱颖而出.那时还不到20岁.文章写得那么淡雅清丽,一上来就红遍了东南半壁.我认识她,但无深交.她是贵族后代,又和日伪上层人物事有来往,恃才傲物,性情怪僻,是个冰冷冰冷的女人,不大好接近.1952年,张爱玲去了香港,从此再未见过。对他后来的情况和她的第二次结婚,我可说一无所知,放本文只写写1945年胜利前的她。写张爱玲的文艺不少了,这里只从几个侧面,说说她最走红时的点滴,作为补白而已。一、旷世才女张爱玲自己说过,她血管里流的是贵族的血,此话不假。她是清末大臣张凤给的孙女。张佩组是李鸿章…  相似文献   

20.
刘剑 《新闻世界》2007,(5):46-46
虽然张爱玲在大陆的三十多年中足迹未履安徽,但她却有着浓浓的安徽情结。提起安徽,张爱玲便会想到六安瓜片;会想到她的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