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清代经学大师江永的西学研究已引起学界广泛关注,但对于其西学研究中的理学背景,关注尚有不足。本文以江永《翼梅》中若干西方宇宙论问题为例,分析了传统"理气"在江永西学研究中的应用及意义。  相似文献   

2.
英国人傅兰雅1880年的《译书事略》是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的译印图书目录。该目录首次对西书独立编目,从而完成了对"西学"的书目确认:西学是不同于传统中学的另一个学术体系。《译书事略》还通过著录、分类等书目要素,揭示西学的学科化性质以及"力今""胜古"的求新指向,成为梁启超《西学书目表》等中国人所撰西学书目的前驱。  相似文献   

3.
李大钊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对日译西学的接受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些日译西学成为李大钊"青春哲学"和"马克思主义观"哲学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4.
辛亥革命之后掀起了"西学东渐"的"暴雨狂风",西学大量涌入中国,西学传播内容更加丰富、传播途径更加多样,该时期中国的新学制也逐步完善起来,有效地促进了高校英语教育的发展,并对当时我国教育制度产生了深刻影响,推进了我国高校英语教育的近现代化进程。英语课程作为高校的重要课程予以设置安排,成为高校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为了推进西学进程和开展好英语教学,出国留学热潮逐步形成。该时期英语教育的发展,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精通英语的政府官员、翻译人才和外交人才,加快了在社会科学领域内西学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王韬自1849年到上海墨海书馆工作到1874年创办《循环日报》,全面系统地接触了西学,其中既包括西学中的神学、哲学,也包括西学中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但王韬对这些西学知识是有选择的吸收与借鉴———即弃其道而扬其器;1867年到1870年游历欧洲时对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制度的考察直接影响了王韬日后的办报活动。我们在王韬的办报思想中可以清晰地看出西学影响。  相似文献   

6.
晚清西书的流行与西学的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西学流行程度与西学书 西学的传播在晚清达到了一个高潮,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但传播的速度与深入的程度如何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因为洋务运动官员的提倡与启蒙思想家的呐喊并不完全等于人民大众的实践,而且大众对西学的体认也与知识界与官界有相当大的差距.但历来的研究只重在上层阶级对西学的认知及体验,对于一般士人及大众于西学的态度并不明了,因此对于西学在晚清的流行程度实际上有深入研究的必要.因为只有加上这一研究,才能了解社会思潮的全貌.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15,(18):26-30
本文通过对郑贯公报学观形成进路的分析,剥离出影响其报学观的核心组成部分:旧学的"实用"观、西方有关报纸的论述和在场经验的浅层次总结提升,并以此为基础尝试"抽象"出清末报学思想的发展进路。本文认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清末报学思想的发展动力和建构框架,其中"中学"处于主导地位,"西学"通过"中国化的附会"获得传播的合法性。在其影响下,清末报人对"报"的思考与探讨沿袭了传统学术的路径,学术取向偏于实用而缺乏具有现代性的学理建设,为近代以来"新闻无学"论的重要源头。  相似文献   

8.
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国立综合性大学,属于戊戌变法的"新政"之一。京师大学堂又是19世纪中叶开始的中学与西学、科举与学校长期磨合的成果。  相似文献   

9.
张之洞不仅享有"重臣名儒"之称,也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先驱,他指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兴建新式学堂,主张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观,为中国的近代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清华学报》的创刊及其历史意义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姚远  杜文涛 《编辑学报》2006,18(2):90-93
在调阅1915-1948年<清华学报>原始文献的基础上,对其产生的时代背景、文理综合性质、编辑出版特色、经营特色、学术传播内容,以及在中国大学学报发展史上的地位、作用与意义作了系统研究.认为:它为中国历史上最早使用中、英文2种版本出版的高校学报,奠定了中国文理综合性大学学报的基本模式,并将其推至极致;它摒弃清末民初期刊经由日本传入西学的传统渠道,开创了从欧美直接引入西学的新途径,为"五四"前夕科学与民主氛围的酝酿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在坚持"中体西用"指导思想的前提下,洋务派组织了一系列学习西学的教育实践活动,以新式学堂的创办和普及,派遣学生出国留学为主要表现,并对后世中国的教育体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潘晓婷 《新闻爱好者》2010,(11):108-109
《东方杂志》作为旧中国最重要的大型综合杂志之一,创刊之初即意在推动中国的西学传播,不过传播的乃是立宪政治主张的西学。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东方杂志》的西学观显示出了其陈旧的一面,张元济将杂志交给了年轻的杜亚泉,由此杜亚泉开始塑造过渡时期的《东方杂志》西学传播方针,为1918年与《新青年》的中西大论战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3.
"左宗棠始终以抵制外国军事、经济侵略,发展民族经济"富国强兵"为出发点,坚持"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指导思想,倡导西学,充分展示了其爱国动机和民族立场。  相似文献   

14.
任晓兰 《兰台世界》2011,(10):63-64
张之洞的"西学中源"论多强调中国旧学的渊博高深,包含着西方近代学术。我们肯定张之洞寻求中西文化同质性努力探索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这一以中学牵强附会西学的做法,在事实上既扭曲了西学,也在一定程度上歪曲了中学。  相似文献   

15.
冯桂芬的外语思想不仅是要"求西学、思变法",而且还提出"惟善是从"的学习方式,有力地传承了中华民族见贤思齐的传统,体现了中华民族包容并蓄的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辫子问题"与清朝封建思想紧密联系。从鸦片战争后,西学不断地传播而国人的思想也进一步解放。在与世界各国交往中,辫子问题越来越成为中华民族的羁绊。一些仁人志士呼吁剪辫发并赋予了政治含义,剪辫发运动思潮就这样应用而生,并经历了从洋务运动到中华民国成立近半个世纪的剪辫运动思潮。  相似文献   

17.
薛福成较为细致考察了英法等国的议会制度,并能认识到这种制度的优长和流弊。但是,在此过程中,他不免受到其固有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的干扰。这种干扰主要体现在强烈的"用夏变夷"和"西学中源"的观念。  相似文献   

18.
张之洞的“西学中源”论多强调中国旧学的渊博高深,包含着西方近代学术.我们肯定张之洞寻求中西文化同质性努力探索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这一以中学牵强附会西学的做法,在事实上既扭曲了西学,也在一定程度上歪曲了中学.  相似文献   

19.
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出现了一位仅以举人身份便可领军思想界、学术界的学者,梁启超将他冠之以"前清学者第一人",他就是"西学中源"学说的倡导者戴震。  相似文献   

20.
在16世纪初至17世纪中后期,耶稣会士促成了中学西渐及西学中渐两股潮流,又为西方重新"发现"了蒙古。耶稣会士通过各种渠道间接地获得关于蒙古的各种信息,留下了相关著述及地图,促进了西方人对蒙古的地理和族群认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