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中古时代,檀香被用于制作佛教用品,诸如佛像、佛龛、佛塔等供奉用品;焚香、香水、香炉、香珠、佛经书轴、供品盒等佛教法事用品;锡杖、熏衣香等佛教徒日常生活用品。檀香在佛教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佛、菩萨的名号有以檀香命名的;佛经有以檀香命名的;梦见檀香者,与佛有缘;用檀香供养佛塔者,功德无量;檀香甚至可以指代佛教。在佛教东传的过程中,檀香是佛教文化的重要承载体;在佛教发展的历程中,檀香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佛、菩萨与信徒之间在精神上沟通的重要桥梁。  相似文献   

2.
一、药王考据
  (一)佛经中的“药王菩萨”及古代信奉的药王
  “药王”一词始见于佛经译本,是佛教菩萨的名称。《大藏经》中《妙法莲华经》卷6《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等均有药王一称。据佛经载,药王与药上为兄弟俩,均为药王菩萨。药王菩萨等到诸愿已满,于未来世成佛,号“净眼如来”,又号“药师琉璃光如来”。药王菩萨以慈悲为怀,救人危难,故民间常把这一类人称为药王菩萨。  相似文献   

3.
董鸿安 《兰台世界》2016,(12):143-146
在汉传佛教文化体系中,天目山是继普陀山等四大名山之后的第五大佛教名山。天目山佛教文化的核心是老郎菩萨、韦陀菩萨和黄檗祖师信仰,在上千年的文化传承、演变过程中,佛教文化与地方传统习俗走向融合,对民众的生产、生活、教育及民间习俗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影响天目山地区民俗活动的佛教文化全面、系统梳理,不仅有利于挖掘、整合其佛教历史文化资源、建设好佛教名山,也有助于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弘扬其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4.
作为佛教重要载体的佛经,是佛教活动的依据,向为佛教内外人士所重视.佛教初传入中国,求取和翻译佛经是佛教活动的最重要部分.为了整理佛经翻译的成果和记载当时佛经的流传,出现了佛家经录.庐山东林寺千百年来,几经兴废,曾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佛教中心和佛经翻译场所.有关庐山东林寺佛经翻译和经录的具体情况限于资料,或语焉不详,或付诸阙如.本文拟在前人的基础上对此作些探讨,以就教于方家.一、庐山佛经翻译的概况以东林寺为代表的庐山佛教积极参与当时的佛经传译事业,首先他们派出许多僧人开展了西行求法活动,并带回许多佛经.《出三藏记集》载:"初,经流江东,多有未备,禅法无闻,律藏残缺.远大存教本,愤慨道缺,乃命弟子法净等远寻众经,逾越沙雪,旷载方还,皆获胡本,得以传译."[1]568庐山东林寺到底有多少人参与西行求法?确切的数字已不可知,有名者为法净、法领二人.《出三藏记集》中只记载了法净一人名字,而《高僧传》则载明是法净、法领二人,而具体时间、地点皆不详.  相似文献   

5.
樊丽沙 《兰台世界》2015,(9):156-157
西夏立国初期多次从中原求取佛经文献,随着本国佛教的发展,西夏翻译和刊刻汉文佛经的数量也日益增多。这不仅与西夏百姓的民族多样化密切相关,而且西夏统治者仰慕中原佛教文化,也是汉文佛经在西夏久为流传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张掖大佛寺,不仅以其庞大的佛教殿堂和巨大的卧佛塑像昭著于世,而且以其丰富的藏经为世人注目。大佛寺藏经,汇集了明代永乐至清末近500年间的六大类、共7000余卷佛教典籍,内容浩瀚,博大精深,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是我国佛教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雕刻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的初刻初版本(北藏)佛经;开始雕刻于正统六年和万历年间的泥金书佛经;永乐万刻年间的姑苏坊刻本佛经;清代墨书手写经;永乐十七年编印的佛曲;藏文佛经;清代早期的佛经雕版以及清代墨书手写经等。张掖大佛寺藏经自明英宗…  相似文献   

7.
东汉明帝永平10年(公元67年),蔡愔由天竺取佛经回,汉明帝令建洛阳白马寺以供佛,佛教正式传入中国。佛教东传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是怎么估量都不过份的。在此以前一直独立发展的中国文化由于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中国向来具有广泛吸收外来文化的传统,有巨大的包容性与融合力,发端于印度的佛教进入中国后经过千百年的孕育,形成了完全本土化的中国佛教文化,成为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已深深地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论是在知识阶层还是在广大民间,佛教文化的影响无所不在。中国本土本来是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宗教的,后世所谓“三教九流”之“三教”佛、儒、道,儒为学派,并非宗教,道教源  相似文献   

8.
成都及周边地区遗存的南朝佛教造像背光,题材与内容丰富。造像背光中说法场景、涅槃图像、化佛、飞天、折枝莲花等题材集中出现在齐梁时期,具体表现在三个时间段:永明年间至天监初年、天监初年至中大同年间、太清至太平年间。这一地域的佛教造像背光内容与佛教经典紧密结合,运用直观化的图像阐释佛经、阐明义理。说法、涅槃等图像出现并非偶然现象,这与南朝盛行经典,帝王权贵与僧众对信仰的推行有紧密联系。依据佛经,说法图像表现"弥勒三会",涅槃图像出自涅槃系列经典。背光中化佛与禅观经有紧密联系,飞天直接受到本土文化的影响。这些题材与内容形成南朝造像背光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9.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艺术造像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时期,这个时期的佛教艺术经历了从西域模式向中原模式的转化,在图像的转变中体现了佛教的汉化过程.敦煌莫高窟地处西域与中原的交接地带,它的佛教造像的汉化过程在这个时期具有典型意义.本文以432窟胁侍菩萨为例,从时代背景,图像演变过程和佛、儒、道合流的文化趋势讨论了莫高窟汉装菩萨出现的原因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梵宇洞幽佛国尊者——杭州石刻罗汉造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汉是佛的一群高足弟子,按照佛经的说法,他们受佛的派遣在世间执行普渡众生的任务,从而成为佛教寺院中群雕的主体.  相似文献   

11.
龟兹石窟中的立佛列像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以立佛为画面主体,佛旁绘供养者,多在中心柱窟甬道内,与表现菩萨功德的誓愿题材有关,见于克孜尔第100、163窟、玛扎伯哈第9窟等。画面中的立佛为过去诸佛,而佛旁行供养的人物则为菩萨。这些菩萨像大都可视为释迦牟尼的前世,但也包括其他菩萨的形象。第二类为单纯表现立佛列像,佛像尊格有一部分可推断为过去佛,见于克孜尔第176窟、新1窟等。因此,以立佛列像来表现过去诸佛,在龟兹地区似已形成一种传统模式。龟兹壁画中的誓愿题材成为吐鲁番回鹘时期誓愿画的直接源头。但是,与高昌、北庭相比,龟兹地区的回鹘人在创作誓愿图方面,更多地保留了龟兹本土文化因素。众多誓愿图的涌现,反映了菩萨思想在龟兹地区的上升,这与当时人们对成佛的追求和对"菩萨道"的践行有关。  相似文献   

12.
南岳佛教在中国佛教史乃至世界佛教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在唐代就开始影响中国和东亚佛教的发展.到清代民国,南岳佛教虽然逐步衰落,但仍然名僧辈出,留下了诸多珍贵的佛教文献,湖南图书馆藏有一批价值甚高的南岳佛僧文献,它是灿烂的南岳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3.
北魏千佛石塔的命运浓缩着一段中国近代史,诉说着中华民族的悲欢离合.千佛塔是北魏时期的仿木楼阁式建筑,对研究中国早期佛教、北朝建筑、北魏历史等极具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4.
高人雄 《档案》2014,(8):36-41
凉州在西晋太康已有佛经流布,经前凉、后秦佛教不断发展,至沮渠蒙逊统治的北凉迎来了佛教的鼎盛时期。凉州发达的佛教,造就了一批凉州高僧,也造就了沮渠蒙逊这样崇佛弘法的一代帝王。在沮渠蒙逊统治时期,凉州成为中国佛教文化的传播中心。  相似文献   

15.
任强 《兰台世界》2012,(24):28-29
从东汉到南北朝,佛教传播文化战略定位于先考虑"立足"再谋求"发展"。佛教文化为适应中国文化环境而采取种种举措,佛经翻译也表现出相应特点,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不存在文化征服,真实存在的是两种不同文化间的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16.
肖忠纯 《兰台世界》2012,(18):32-33
依据文献和考古调查,辽代辽宁地区僧官有僧录、僧政、僧判和都纲等,民间自发成立佛教邑社组织.辽宁境内华严宗、密宗、禅宗流行,著名僧人有海山大师、妙行大师等.现存辽代佛塔、石窟、经幢和佛雕像,尤以辽西和辽北地区为多.  相似文献   

17.
<正>九华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始建于唐天宝年间(公元754年),至明代九华山便居中国四大佛山之列。随着九华山佛教文化的兴盛,九华山积累、收藏了佛教经等佛档案120000余卷(册、块、枚),其中年代最早的档案是贝叶经(经称千年贝叶经)。这些珍贵的佛教档案,内容丰富,种类繁多,记录和反映了九华山的历史、佛教的兴衰,是珍贵的历史  相似文献   

18.
辽代佛塔建筑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两百多年历史中,辽代国势强大、政治相对开明、经济发达,为辽代佛塔的建筑艺术成就奠定了基础。佛教文化的兴盛造就了诸如天宁寺佛塔、大广济寺佛塔等千年传世经典。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版画历史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和繁荣成长起来。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佛教成为思想文化领域的主流被广泛运用到社会生活需求中,佛教题材版画应运而生,在隋唐宋元乃至更长历史中得到发展。从记载看,中国佛教版画是中国版画史和世界版画史的开篇之作。早期被称作佛教版画的东西,实用性应用性很强,结构则比较简单,就是把小形的佛与菩萨尊像象章一样按印排列组合的印佛形式,如千佛像。后来发展成对大形尊像和许多尊像组合构成的故事画进行木刻,成为佛版画。版画和印刷术的发展是并蒂莲的关系,中国的印刷术最早,但发明的时间或版画产生的初始时间仍众说纷纭。要寻求佛教版画起源需要追述到隋朝,隋文帝开皇13年诏书中有“度佛遗径,悉令雕版”  相似文献   

20.
谷积梵声     
房山地区宗教源起久远.据元代碑刻记载,早在东汉时期,房山的六聘山就已经创建了天开寺.房山地区的早期佛教发展史开北京地区佛教发展之先河.自隋唐至元明绵延千年的刻经事业成为房山佛教发展的主线,房山地区也由此形成了三个重要的佛教文化区——以云居寺、上方山为代表的西南佛教文化区,以谷积山为代表的东北佛教文化区和以大历禅寺、瑞云寺、显光寺为代表的西北佛教文化区.这三个佛教文化区成鼎足之势,主导着北京西南的佛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北京地区的佛教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