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刘海林 《兰台世界》2014,(7):138-139
张謇是清朝末期的状元,并走上了办厂兴学的道路,他从"教育兴国"的思路出发,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实业及教育实业。在近代中国,尚无一人创办过如此数量众多、门类齐全的职业学校,张謇堪称中国职业教育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奠基人张謇提出"救亡图存,实业兴邦"的职业教育思想,成就了其"本其学术,殚精竭虑"的职业教育事业。他提倡实业与教育相结合,极大地丰富了近代中国职业教育的理念,也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3.
张謇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其实业教育对中国的教育事业,尤其是对中国近代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本文就张謇的实业教育思想进行简单阐述,从而进一步发掘其对中国近代大学生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李禄峰 《兰台世界》2013,(10):121-122
张謇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其实业教育对中国的教育事业,尤其是对中国近代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本文就张謇的实业教育思想进行简单阐述,从而进一步发掘其对中国近代大学生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张謇(1853—1926),江苏南通人,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殿试状元。甲午战败时,主张兴办实业及革新教育。民国建立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实业总长等要职。张謇四岁时随舅舅进城到城隍庙玩。舅舅教他见了城隍爷要跪拜,但他进庙到神座前准备下跪时,神像突然倒了下来,把他吓一大跳。此事传开后,大家都说张謇定非凡人,因为连城隍爷都不敢受他拜。张謇从小抱负不凡,读私塾时,老师出上联"月沉水底",他对以"日悬天上"。又一次,  相似文献   

6.
黄菊盛 《档案与建设》2003,(3):35-35,39
南通医学院的前身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于1912年3月由清末状元张謇及其兄张鮞创办,是我国最早创办的高等医学院校之一。张謇一贯重视教育,他在自订年谱中说:“自见乙未马关订约,不胜愤耻,即注意实业、教育二事”。他还说:“父实业,母教育”。他本着“实业救国,教育为本”的宗旨,于19世纪90年代在南通办起一批工厂的同时,还兴办了师范、农业等学校。张謇认为:医之发达与否,有关民族之强弱,人生所需不可无医。他派学生熊省之去日本千叶医学专门学校学习。熊省之获学士学位回国后,即协助张謇、张鮞办起南通医学专门学校,设西医科,学制预科1年…  相似文献   

7.
张謇是影响南通近代建筑产生与发展的决定性人物。南通近代建筑的大规模出现直接建立在以张謇为核心的士绅精英群体成功经营实业及社会事业的基础之上。张謇"通官商之邮"的身份及其特殊的建筑旨趣是南通近代建筑广泛兴起及具有中西合璧形态特征的源发动力。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社会由传统向近代转型的艰难过程中,由于国情的特殊性,导致某些有力人物从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以“状元办厂” 闻名于世的张謇就是其中之一。自1899年通州大生纱厂开车出纱始,张謇在江苏通海地区办实业、办教育的大举措即受到广泛关注,学术界研究其人其事的兴趣也经久不减,成果丰硕。20世纪80年代以来,仅“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 就举行了三次,收录论文231篇,可见,张謇研究至今仍然具有不可抗拒的学术魁力。 著名历史学家、华中师范大学教授章开沅先生是享誉海内外的张謇研究专家,他的《开拓者的足迹——张謇传稿》(中华  相似文献   

9.
王谦  王丹 《档案时空》2018,(3):13-14
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清末状元,资产阶级实业家.他把实业和教育作为国家“富强之大本”.为了实现“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主张,他在南通创办了大生纱厂和其他企业,又用工厂的利润办了我国第一所师范学校——通州民立师范学校.1903年,张謇到日本考察实业和教育,通过参观日本的博览会和博物馆,受到很大的启发,回国后便竭力倡议创办博物馆.1905年,张謇上书清朝政府学部和张之洞,建议在北京创建合图书馆与博物馆为一体的“帝室博览馆”.然而清政府却对他的上书不予理睬,最后他只好自己在家乡南通创办了一座博物苑.  相似文献   

10.
王斌 《湖北档案》2022,(2):56-59
<正>张謇(1853-1926),江苏南通人。1894年,考中状元,当上翰林院修撰。1909年,任江苏谘议局议长。辛亥革命后,任南京临时政府实业总长。1913年,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袁世凯称帝后,张謇辞官回乡,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等一批企业,倡导实业救国,新办新式学校,称实业、教育为“富强之大本”。同时,他还兴办了大量慈善及公益文化事业。张謇通过与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广泛接触,由“睁眼看世界”走向“放眼学世界”。他的国外朋友圈包括外国使节、商人、传教士、教育家、  相似文献   

11.
1923年4月28日的《密勒氏评论报》,刊登了《中国实业之进步观——无锡县》一文.[1]文章开头提到:"南通州为中国模范城,为实业繁盛之区,前篇已详论之.而无锡则为先进之城,且实业较他处更为繁盛,城中工厂烟囱林立,故有烟囱城之称.扬子江下游各区域除上海外,当推无锡为实业最繁盛之区."近代无锡和南通的崛起,分别与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和张謇有密切的联系.荣氏兄弟和张謇之间的关系,早年就有人提及.1929年编印的《茂新福新申新总公司卅周年纪念册》的十一篇序言,有两篇提到了这一点.虞洽卿认为:"吾国之以实业名家者,南通张氏外,端推无锡荣氏."[2]裘科桴列数荣宗敬兴办的企业后,感慨道:"吾国自有史以来五千余年,工业生产之量未有若斯之伟大者也.同时南通张氏亦复名闻中外,与荣氏相颉颃之."[3]荣氏兄弟与张謇事业的起步,都与上海有渊源.在事业发展过程中,双方相互有所启迪和帮助,一度曾在吴淞合作兴办实业.在地方自治方面,张謇对于南通的贡献影响了荣氏兄弟.  相似文献   

12.
张謇对于中国的教育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开创和推动作用,他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应用意义。本文概括了张謇的教育成就和教育观点,从教育的角度对张謇的教育思想进行了辩证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3.
辛亥革命期间,为谋求日本的借款,孙中山及南京临时政府欲与日本合办汉冶萍公司。张謇坚决反对,认为铁业关系到中国与日本国力的兴衰;中国铁矿资源丰富,而日本铁矿资源缺乏,临时政府不能为区区数百万借款就将汉冶萍拱手交与日本,这将会给中国铁业的发展造成无穷的困难,同时正中其长期控制汉冶萍的阴谋。在张謇等人的坚决反对下,孙中山及临时政府被迫取消了中日合办汉冶萍案。袁世凯统治时期,汉冶萍公司因资金困难向日本提出1500万元的大借款。因公司所负日债甚重,且借款关涉到汉冶萍的独立发展,作为北京政府农商总长的张謇加以干预,严重影响到借款的顺利实施。日本轮番施压,迫使北京政府承认了借款。为挽救和维持汉冶萍公司,张謇向袁世凯及北京政府提出通过官商合办,最后达到"国有"的目标。由于北京政府财政困窘,无法提供"国有"汉冶萍的资金,同时还会遭到日本的严重阻挠,张謇良好的愿望最终无法实现。张謇设法保护汉冶萍保护实业的责任感是主要原因,同时棉铁主义的影响和对日本的高度警惕是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经多次考察通海交界处的吕四场海滩荒地后,张謇论证开办垦牧公司的可行性方案.经考察,专家认为盐碱地可种植棉花.于是张謇决定废灶兴垦,既可以安排沿海地区大批的劳动力,又可解决大生纱厂的原料问题.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五月,张謇等筹资兴办的通海垦牧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公司成立后,开垦荒滩,修筑海堤,经营盐业,垦牧植棉,开办工厂,兴办教育.张謇把人生的坐标从做官转为脚踏实地办实业与教育两件大事.  相似文献   

15.
久所共知,张謇创办大生纱厂是“父实业”的开篇之作,在中国近代纺织业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为规划建设“中国近代第一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生纱厂创办后首先面临解决原料问题广泛动员城郊农民种植棉花仍不能满足工厂生产需要,张謇把眼光投向了海安东北部的围垦区《海安县志》有这样一段明确的记载:“民国初年,南通实业家张謇在李堡、角斜地区创办大赉公司,从启东、海门等地招雇农业工人在腰灶河以东至角斜场一带,开垦荒地,种植棉花,为大生纱厂提供原料……”  相似文献   

16.
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祖籍江苏常熟,生于江苏省海门市长乐镇(今海门市常乐镇).作为晚清状元暨近代实业大家,张謇一生主要生活在其家乡南通.袁世凯主政北洋政府期间,张謇曾受邀北上担任了两年多的内阁部长,所历两年春节均在北京香山度过,与香山结下不解之缘.张謇喜爱香山,也曾有过在香山建造私人别墅的想法,但并未付诸实施.现存相关文献所谓梯云山馆为张謇私人别墅,均为失察之论,本文结合《张謇全集》等相关资料加以纠正.  相似文献   

17.
清末状元张謇是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但大多数人并不知道,他在新闻报业、图书出版业方面也做出了卓越贡献,并与马相伯、于右任、史量才等名家私交甚笃。与新闻出版业的渊源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生于今江苏省南通海门常乐镇。他主张“实业救国”,是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一生创办了20多家企业,370多所学校,  相似文献   

18.
张謇作为我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为了改变旧式的制盐方法,提高新法盐的销路,进行了一系列的盐业改革.、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最终还是不可避免地失败了。但张謇的改革思想和方法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民国元年,经过连年战争,又遭长江大水之灾,南京城里的难民不计其数.目睹此等情景,金陵大学美籍教授裴义理决定开发荒芜的钟山以救济灾民.裴义理找到刚刚就任南京临时政府实业总长的民族实业家张謇,讲述了自己“招选贫民,开垦荒地,酌给费用,以工代赈,并教以改良农事与园艺之方”的设想.张謇很赞成裴义理关于成立“中国义农会”或称“华洋义赈会”的主张.但因此事重大,张謇又引领裴义理晋见了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相似文献   

20.
晚清时期,帝国主义以传教和科研为名在中国建立了一批博物馆,对中西文化交流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其殖民机构的局限性,无法真正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1905年,光绪恩科状元张謇创办了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开启了中国博物馆事业的新纪元。南通博物苑的教育活动践行张謇"设苑为教育"的爱国思想,以超越时代的先进理念,在抵御外来文化侵略、促进地域文化水平的提升、推动社会现代化进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