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高则诚的《琵琶记》自诞生起就风行于大江南北,并成为我国戏史上的一颗耀眼明珠,不但是我国南戏发展成熟里程碑式的伟大剧作,素有"南戏中兴之祖"的称誉,同时也饮誉海内数百年,即使在今天它仍然散发着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
《图书馆学刊》2009,31(10):F0002-F0002
《琵琶记》,元末南戏。剧情讲述了汉代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悲欢离合的故事。该剧是元代戏曲作家高明以宋元时期民间流传的蔡伯喈故事及戏文《赵贞女蔡二郎》为基础创作而成。全剧共42出。《琵琶记》问世以后,影响很大,被誉为传奇之祖,是我国古代戏曲一部经典作品。  相似文献   

3.
南戏诞生于800年前的温州,又称“温州杂剧”、“永嘉杂剧”或日“鹘伶声嗽”。温州作为南戏的发源地,在中国戏曲史乃至世界戏剧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研究戏剧化,不能不去研究南戏。元末被尊称“南曲之祖”的温州人高则诚作的《琵琶记》,就是我国学史和戏曲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800多年深厚的历史化积淀,熏陶了一代一代的瓯越民众。在新的时期更是焕发出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4.
《风月锦囊》是重刊于明嘉靖癸丑年(三十二年;1553)的一部戏曲总集。今存西班牙爱斯高里亚圣劳伦佐图书馆。内题云:"汝水云崖徐文昭编辑,书林詹氏进贤堂梓行。"其中收录有《琵琶记》文字。由于此本为今存最早的《琵琶记》的刻本,以渊源论,仅晚于陆抄本之底本,即原刊于弘治间的《元本蔡伯(?)琵琶记》,故其价值尤为引人注目。锦本所摘《琵琶记》,其目录作"一卷蔡伯皆";内文正题作"新刊摘汇奇妙戏式全家锦囊伯皆一卷"。可知此集原属"全  相似文献   

5.
明笔峒山房刊刻的《槃薖硕人增改定本西厢记》,已经为古典戏曲研究者所熟知,1963年,中华书局影印了该本,著名学者王季思还为该本写了跋文,作了介绍和评论(见《玉轮轩曲论》,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但是,槃薖硕人增改的《琵琶记》却一直没有得到注意;关于该本的藏处,侯百朋先生的《〈琵琶记〉资料汇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出版)注明藏于日本东京大学,  相似文献   

6.
晚明曲学大家沈璟的曲学著作《考正琵琶记》《古今南北词林辨体》均已散佚,然从其所著《南曲全谱》及沈自晋《南词新谱》中,尚能辑录出总计26条的内容。所辑内容既可一窥二书面貌,亦可借此二书,对沈璟曲学体系形成的脉络有一个全新梳理。从《考正琵琶记》可见沈璟对于"南戏之祖"《琵琶记》的推崇,这在《南曲全谱》中得到延续;从《古今南北词林辨体》可见沈璟在《南曲全谱》编纂完成之后,对南曲曲律的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水浒记》、《蜃中楼》和《琵琶记》这三种日译作品的译文特点和翻译方法出发,考察江户时代的日本人如何了解中国戏曲,如何学习白话文和戏曲知识,为探讨江户时代接受中国戏曲的文化背景,梳理一些头绪。自十七世纪后半期至十八世纪初日本掀起"唐话学习热潮",不少日本学者以小说和戏曲为研究资料,热心学习白话文学。他们几乎没有机会看到中国戏曲的舞台表演,只得阅读文本,但是他们学习中国戏曲,甚至借用净瑠璃和歌舞伎的形式来加以翻译;就江户时代的日本人来说,中国戏曲作品也是值得阅读的叙事文学。  相似文献   

8.
明刊戏曲中,除所熟知的《西厢记》《琵琶记》等有不止一种插图本外,还有数目可观的剧目有不止一种插图本刊刻流通.此乃"一剧多图本"现象.出现原因主要有:从出版者的视角看,是涉利之争;从插图的绘制者来看,是画家的不同理解;从接受者的视角看,是不同层次读者之需求;从剧本本身看,是名剧的魅力及阐释空间.其促进了戏曲文本传播,扩大了剧作影响力,阐发了剧本内在意蕴,提升了戏曲插图艺术性,且具有版本意义,是戏曲出版史上一种独特的颇值关注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兰台世界》2012,(4):36
近日,中国昆曲博物馆将《昆剧手抄曲本一百册》捐赠给江苏省苏州市档案局(馆)。该书共计10函100册,收录包括《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浣纱记》《琵琶记》《荆钗记》等在内的昆剧77本、904折其中未刊印的就有200余出,其中不乏孤  相似文献   

10.
熊茵 《出版广角》2013,(2):76-77
《牡丹亭》是昆曲中一部著名的爱情剧作,它分为55出,包括《惊梦》《寻梦》《婚走》《再生》等。在昆曲的早期剧作中,大部分作品都是围绕政治主题展开,例如《浣纱记》《宝剑记》《鸣凤记》等,也有少部分以男女爱情为主题的戏曲。到了明朝的万历年间(1550),一位可以和西方戏剧家莎士比亚相媲美的戏剧家汤显祖诞生了。他所写的《牡丹亭》将大家闺秀的  相似文献   

11.
黄义枢 《兰台世界》2012,(15):11-12
清代戏曲沈玉亮《鸳鸯冢》的本事为钱塘吴锡妻戴贤殉夫事;清代戏曲周埙《中州愍烈记》的本事为河南延津烈妇段卢氏事;《旌节记》、《管城梦》的作者棣华园主人真名为黄钧宰。  相似文献   

12.
张文恒 《文化遗产》2016,(2):95-104
在故事层面,明戏曲《绣襦记》经历了从唐至明近700年的民间积累与文人创造。它有似于《琵琶记》的体大辞美,却没有像高明那样对原主题做巨大地改造,近于"荆刘拜杀"的生气勃发,却又比它们显得精于铺垫、文理细密。该剧民间色彩与文人创造俗雅并陈,表现出多重的面貌。"戏文"、"南戏"与"传奇"三个概念,"戏文"可指宋戏文,但更多与早期"南戏"(南曲戏文)意思一致。明嘉靖后文人大量参与戏曲创作,"南戏"改称"传奇",以别其俚俗。从《绣襦记》剧本形态的多面性可以看出:涵盖了文本、音律与旨趣三个维度的剧本体制,是"戏文"到"南戏",再到"传奇"演进的内在动力。从民间创造,到文人模拟,再到文人独创,三者在本质上并无截然的区分。  相似文献   

13.
报告文学既要真实,又要艺术。将真实性与艺术性结合起来。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必须从认识上和写作艺术上解决问题。能不能结合呢?是肯定的回答。我国历史悠久的记传文学和记实散文就是力证。象《项羽本纪》、《苏武传》、《赤壁之战》、《醉翁亭记》、《肥水之战》、《游龙门记》、《左忠毅公逸事》等等,都是既真实,又艺术,既是记史记事,又是艺术价值极高的文学创怍。这是举世公认的。虽然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电视文艺节目中出现了一种新的节目样式——电视戏曲片,如上海的《西园记》、《孟丽君》,江苏台的《莫愁女》,中央台的《香罗帕》,河南台的《秦雪梅》、《红柳绿柳》等。本文只拟就中央台录制的京剧《燕燕》和上海台录制的沪剧连续剧《璇子》谈一点对电视戏曲片的看法。戏曲艺术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在世界剧坛上独树一帜,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荣的文化精粹。在戏曲演变形成的漫长年代里,它的演出场所由露天野台、勾栏瓦肆、红氍毹直到现代化的剧场舞台,戏曲通过种种演出场所与各阶层的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关系,它以自己独  相似文献   

15.
《图书馆》1981,(3)
两拍——指《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三言——指《醒世恒言》、《喻世名言》、《警世通言》四梦——指四种戏曲书:《南柯记》、《紫钗记》、《还魂记》、(又叫牡丹亭)、《邯郸记》,内容都是梦中故事。四大千——指古书中有四种大部头的  相似文献   

16.
《2022年春节戏曲晚会》以移动优先的理念首创新媒体衍生节目《年年有戏》,精心选择主持人走进北京大观园实景戏楼拜师学戏,小屏先播,预热大屏;将最新科技赋能戏曲舞台呈现,打造360度沉浸式舞台;首创在大型戏曲晚会电影化表达戏曲经典艺术,推出戏曲传承真人秀微电影《薪火》及影视化创意节目《绝活》。通过本文梳理这些创新实践,思考对今后创新传承传播优秀戏曲艺术的借鉴和启迪。  相似文献   

17.
在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之际,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电视戏曲艺术研究会推出10集京剧电视剧《曹雪芹》是十分有意义的。随着历史的变迁,文学艺术在不断发展变化中,戏曲艺术同样处在发展变化之中,从杂剧变成传奇,从传奇演变成以昆腔、京剧为代表的各民族各地区的戏曲剧种,在党的双百方针指引下,对传统戏曲进行整理改编和改革,近年来出现的新历史剧和现代戏,革新了戏曲艺术面貌,丰富了戏曲舞台。近年来,戏曲在电视播出中进行的艺术的和  相似文献   

18.
毛宜敬 《大观周刊》2011,(47):16-16,40
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指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它们共同代表了汤显祖在戏剧方面的艺术成就,在我国戏剧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清代丁宏海就有诗赞道:“起衰八代有文章,海内争推玉茗堂”。  相似文献   

19.
《梨园春》自改版至今已经走过了十年,成了传统戏曲在现代社会发展的成功模式。但从深层次审视,则可以发现.传统戏曲在现代化进程中审美趣味和艺术形式的双重变异,使得以《梨园春》为代表的传统戏曲发展模式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着深层危机。  相似文献   

20.
一、"李评"本的数量及存佚情况署名"李卓吾批评"的曲本数量,早在六十年代,吴新雷先生就做过调查,共得到十五种,它们是: 《北西厢记》、《琵琶记》、《幽闺记》、《玉合记》、《红拂记》(以上五种均为万历间虎林容与堂刊本,上海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等处各有收藏)、《荆钗记》(万历间刊本,未标书坊名字,国图藏)、《明珠记》(未见藏本,据《荆钗》卷首记载著录)、《玉块记》(同上)、《绣襦记》(同上)、《玉簪记》(万历间新都青藜馆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