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岚 《兰台世界》2014,(2):61-62
本文从“学始于致知,终于知止”、“知止而力行”和“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三个方面对理学宗师杨时的“学习”之道进行了探讨,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公案:《论语·公冶长》载孔子对宁武子之评语云:"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案:宁武子,卫国大夫,姓宁,名俞,谥号武。)今用:"知"者,为智巧之士所欲为;"愚"者,为智巧之士所不欲  相似文献   

3.
叶圣陶一生有60多年致力于编辑出版工作,他对编辑职业的认知经历了由不知到"知之"的阶段,他对编辑职业的热爱由"好之"升级到了"乐之"的境界。叶圣陶的编辑思想和实践证明:对编辑职业的"知之",需要具备自信心、责任感和认真的态度;对编辑职业的"好之",需要从浓厚的兴趣和全身心的投入中培养;对编辑职业的"乐之",需要从作者的感激、读者的好评和同事的敬业乐群中体味。追忆叶圣陶对编辑职业"知之、好之、乐之"的心路历程,旨在承继和弘扬其敬业、乐业精神。  相似文献   

4.
<正>陶行知(1891—1946)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被毛泽东称为"伟大人民的教育家"。陶行知为我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不但吸收了外国教育理论的长处,同时又继承了我国传统教育理论的精华,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为理论出发点,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5.
正人类对于海洋的认知,经历了一个从不知到知、从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的过程。从古代仅"具渔盐之利舟楫之便"之感,到近代"世界交通要道"之悟,再到二战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空间"之识,终于在上世纪末海洋被明确定义为"人类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物和重要基地"。伴随这一认知发展过程的是各国对海洋权益的重视和争夺不断加剧。1982年,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通过《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濒海国家可以依约取得大片海洋国土及附着其上的经济、政治、军事、科技等广泛而巨  相似文献   

6.
"真"是诚之精髓.大真无言,大真为美.古人治史,讲究"良史要以实录直书为贵",要做到"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出".  相似文献   

7.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龆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相似文献   

8.
一、宋张文节公(知白)年谱序宋张文节公讳知白,字用晦,沧州清池人。其生平立朝大节,详于《宋史》本传。综公一生为国为家,惟忠惟孝。其出而牧民也,赈恤灾民,所至感怀,称循吏。其在朝也,请重亲民之官,留意军马刍粮之数,校印古医书,以惠天下之病者,罢诸不急营造,以苏民力。而知契丹之不入寇,尤有先见之明。贵为宰相,自奉俭约如寒士,较之一旦富贵,而妻妾之奉,宫室之美,一掷百千万不以为意者,贤不肖相去为何如耶?公谓"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尤为千古名言。故司马温公特以之训其子孙,我张氏裔  相似文献   

9.
[原文]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座,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①。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②。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  相似文献   

10.
正"方法"一词在我国早已有之。2400多年前,墨子就说:"今夫轮人(做车的工匠)操其规,将以量度天下之圆与不圆也,曰中吾规者谓之圆,不中吾规者谓之不圆,是故圆与不圆皆可得而知也。此其故何?则圆法明也。匠人亦操其矩,将以量度天下之方与不方也。曰中吾矩者谓之方,不中吾矩者谓之不方,是故方与不方皆可得而知也。此其故何?则方法明也。"(《墨子·天志》)《中文大辞典》对方法的解释是"行事之条理也",即  相似文献   

11.
孔子作《春秋》,孟子和司马迁言之甚详。但孔子作的《春秋》,并非"春秋经",而是"春秋传"——即今以左氏命名的"左传"蓝本。其实,对"春秋经"非孔子作这一点,从唐代刘知几开始,就以"惑经"为名作了初步的证明。  相似文献   

12.
顾毳 《兰台世界》2016,(18):158-159
当代认识论将知识区分为命题之知与能力之知,如此划分之后便带来命题之知与能力之知之间是何关系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学术界有争论,看法不尽一致。中国传统名著陆羽的《茶经》是一部由能力之知过渡为命题之知的著作,通过此部著作可以管窥命题之知与能力之知之间的关系。并由此探讨以期获得能力之知在当代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为了测度《论语》中的核心观念结构,文章以结构主义和关键词方法为理论依托构建观念网络,通过自然语言分词技术对《论语》进行分词处理并构建观念词典,依照正向最大匹配法筛选出《论语》语句中与词典匹配的词项,并进行两两相连构建加权无向网络,以边权重的离群点为过滤门槛,筛选《论语》中的核心观念结构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论语》首先出现的是"人-君子"二元结构,接着逐渐出现"知-仁"二元结构,进而出现"人-知-仁""人-道-邦"的三角形强闭合结构。这说明孔子倡导"仁"为德性科目,"邦"为事功科目的内圣外王之学,其中"人""知"在《论语》观念结构中起着枢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止学》,作者王通,号文中子,隋朝大儒,史书中关于他的文字不多,但他门下的弟子有大名鼎鼎的唐太宗开国时的一批元勋魏征、李靖、徐世绩、房玄龄……所以他对于开创唐代文化思想来说可谓功绩卓绝,此著作是以道家思想论处世之道的典范之作。凡按《止学》要旨去做的人,无不获得令人侧目的成就。本刊将从第三期起刊出由山西篆刻家李树恩先生以篆刻艺术摘其《止学》之精妙之句系列佳作,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在媒介竞争十分激烈的西方国家,新闻从业者对自己的作品语言更加用心、讲究.因为可读性是新闻步入市场、贴近受众的一个重要条件.新颖、风趣幽默则是构成可读性的重要因素.明代学者李贽说:"同一话也,以尖新出之,则令人眉扬目展,有如闻所未闻;以老实出之,则令人意懒心灰,有如听所不必听."所传播的内容是受众未知而欲知的,受众未知而欲知的东西越多,新闻的可读性就越大.  相似文献   

16.
察今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②?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③。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④,人或益之,人或损之⑤,胡可得而法⑥?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⑦。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⑧。时不与法俱至⑨,法虽令而至⑩,犹若不可法。故释先王之成法(11),而法其所以为法(12)。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13)。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14),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15),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脟肉(17),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18)荆人欲袭宋(19),使人先表澭水(20)。澭水暴益(21),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22),溺死者千有余人(23),军惊而坏都舍(24)。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25)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  相似文献   

17.
《文献通考》所引"止斋陈氏曰"究竟出自陈傅良何书?孙诒让、蒙文通曾推断是已经散佚的《建隆编》,而整理过《陈傅良文集》的周梦江则认为系出自陈氏已佚之奏札。本文根据《群书考索》所引《建隆编》的一条佚文,经比对《文献通考》所引,足以确证《文献通考》所引"止斋陈氏曰"即是陈傅良《建隆编》的佚文。  相似文献   

18.
一版本流布考述张咏(946—1015),字复之,宋鄄城(今山东濮县)人,自号乖崖,以为"乖则违众,崖不利物,乖崖之名聊以表德"。太平兴国五年(980)进士,官至吏部尚书、枢密直学士。尝知升州、杭州等地,并两次于乱后知益州牧。谥曰"忠定",有文集行世,又有门人李畋所撰其语录行世。  相似文献   

19.
《古今正史》,为《史通》讨论历代官修史之专章。刘知几将史著类型分为两大类:一曰正史,一曰偏记小说。《杂述》篇云:"是知偏记小说,自成一家,而能与正史参行……"本篇通说历代正史,篇末则称:"大抵自古史臣撰录,其梗概如此……自余偏记小说,则不暇具而论之。"通观全书,《史通》开宗明义之"自古帝王编述文籍",即是正史;"其余外传",则名之偏记小说。二者之区别,大抵正史以王言帝纪为中心,其  相似文献   

20.
《全唐诗》所收各诗人集子中,时有窜入他人之诗者,对此,历代学者多有指正。近读杜牧、许浑二集,于两人重出之诗加意留神,一得之愚,不敢自弃。现梳理成文,以就正于方家。《全唐诗》卷五二六杜牧诗中有《分司东都寓居履道叨承川尹刘侍郎大夫恩知上四十韵》一首,岑仲勉先生在《读〈全唐诗〉札记》中,考证出"川尹刘侍郎"即三川尹(河南尹)刘瑑。然考之杜牧仕履,却发现刘瑑官河南尹时,杜牧并无分司东都之事,因而得出结论说:"如云前分司东都时承瑑恩知,兹追颂其德则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