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1931年9月18日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是国耻日,对张学良将军来说1931年9月18日是个殊非一般的大屈之日.九一八事变造成国土沦亡,山河破碎,激起全国人民的无比愤慨,人们纷纷指责张学良的"不抵抗"行为.这一年,张学良成了千夫所指、万众责骂的"不抵抗将军".舆论界也把"欺诈"、"生活放荡"、"花花公子"之类的恶言秽语,一股脑儿抛向张学良,对张学良大肆讽刺和挖苦.对此,张学良内心十分痛苦,从1931年开始直至去世,张学良每本日记的开始日期都是9月18日,九一八成为他一生不能忘记的伤痛.  相似文献   

2.
董亮 《兰台世界》2013,(10):10-11,146
<正>张学良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被周恩来总理誉为"民族英雄,千古功臣"。张学良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爱国主义可以说是张学良的灵魂,他将爱国主义贯彻到方方面面的工作之中。在主政东北时期,张学良尤为重视发展东北教育,并且将爱国主义作为教育的核心,形成了"教育救国、重教兴国"的教育思  相似文献   

3.
大多数人认为九一八事变时,由于张学良错误的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造成了东北山河转瞬沦陷.就是因为这个"不抵抗政策",张学良更是背上了"不抵抗将军"的骂名.集国恨家仇于一身的张学良在当时那种情况下,为什么要在不做任何抵抗的情况下而撤离自己的家园?究竞是什么原因让张学良执行了这个"不抵抗命令"?本文将对张学良执行不抵抗命令的原因进行探析,请专家指正.  相似文献   

4.
张学良思想中的抗日情愫及其抗日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张学良退军关内,致使日寇三月内占领东北全境,从此背负"不抵抗将军"的历史骂名.身怀国仇家恨的张学良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痛苦,但在军事上仍坚决奉行着"保持克制,不予抵抗"的对日侵华政策,而另一方面,面对着全国各地风起云涌的抗日救亡运动,张学良却尽己所能,具有很强的民族气质,通过各种有效途径秘密地支援着各地的抗日活动.一、张学良思想中的抗日情愫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接管了东北的军政大权.张学良虽与日本人有血海深仇,有强烈的排日倾向,却没有逞匹夫之勇的条件,他在处理具体问题上是很谨慎的.  相似文献   

5.
王春华 《档案天地》2014,(12):35-36
正提起于凤至,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她是张学良的结发妻子。于凤至生于富商之家,是富商于文斗的爱女,在张学良那坎坷的人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张学良被蒋介石囚禁的日子里,身患癌症的于凤至,在长达半个世纪的等待中,凭着坚强意志与癌症抗争,演绎了一曲感人肺腑的励志故事。癌症何足惧,我要救汉卿。"西安事变"之前,于凤至正在英国陪伴子女留学读书。当她得知张学良和杨虎城策划了"西安事变"后,于凤至立刻打国际长途电  相似文献   

6.
《湖北档案》2001,(11):4-8
1989年6月1日,是张学良89岁大寿,王冀教授来看他,出乎意料,张学良谈起了他最讳谈的"西安事变"话题.  相似文献   

7.
西安事变前,在西安发生了"艳晚事件",为西安事变的一次预演。这次事件的爆发是张学良联共抗日思想发展的一个侧面反映,是张学良与蒋介石之间矛盾激化的产物,还是张学良与杨虎城的联合行动。  相似文献   

8.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已经过去了70多年.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有关中共与"西安事变"的关系,史学界曾有许多猜测和谜团,其无法廓清的争论焦点是:张学良发动事变究竟是一时的冲动之举,还是有过艰难曲折的思想准备过程?中共在事变发生之前是否得到张学良的"通风报信"?  相似文献   

9.
一 1936年12月12日,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实行兵谏,迫使蒋介石答应"联共抗日".之后,蒋介石被张学良护送回南京.谁料张学良就此一去不返,被蒋介石软禁. 1937年初,张学良将军由南京被秘密转移到蒋介石的家乡--浙江奉化溪口镇附近的雪窦山禁锢.  相似文献   

10.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军采取"不抵抗"政策,致使日军一夜之间几乎兵不血刃占领沈阳,四个多月东北120余万平方公里国土沦丧,三千万东北同胞开始了长达14年的亡国奴生涯.而造成这一屈辱的"不抵抗"政策,主要与当时的两位领导者有关,即东北地方的领导者张学良,中央的领导者蒋介石.对于两者与"不抵抗"主义的关系,目前存在两种误区:一种认为,张学良"忍痛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蒙上了"不抵抗将军"的骂名,成为蒋介石的"替罪羊";另一种则认为,不抵抗的责任在张学良,他在当时具有抵抗的自主权.而张学良晚年在接受采访时也不断强调,"不抵抗"的命令是自己下的,与蒋介石无关.那么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本文即依据现有材料,对张学良与蒋介石的"不抵抗"作以比较,以期对他们在九一八事变中的历史责任作以区分.  相似文献   

11.
周恩来与张学良,两颗巨星,一代伟人,同时代却不同信仰,在国家和民族危难时刻,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携手创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迫使蒋介石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实现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救国主张.周恩来钦佩张学良的英雄胆识,也钦佩他的人格魅力,肯定他为千古功臣.张学良对周恩来的为人更是由衷佩服.  相似文献   

12.
<正>上世纪90年代,出现了皋兰路1号(旧称高乃依路1号)是张学良寓所的说法,顿时沸沸扬扬,刮起了延续十多年的"皋兰路1号旋风"。这幢西班牙风格的小楼,从张赵恋情到西安事变的酝酿策划,大事小事统被归到这幢小楼之中;从"深度发掘"到演绎推理,都化成文字,刊于各种报刊杂志。随即以"张学良寓所"名义,近年又被改称为"赵四小姐寓所",列入了"名人故居"名册。笔者纂修《卢湾区志》时,在对一位老人的访谈中,听到该楼是浙江兴业银行经理竹淼生的,"与张学良没有关系"的说法。为此,我开始了求证之旅。  相似文献   

13.
如今台安县九间乡鄂家村张家窝堡屯的张学良幼年故居(出生地)被重新修复,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郭维城是此举的热心倡导者.郭公是张学良将军的机要秘书,当年他不知为汉公填写多少次"1901年6月3日出生台安"字样的履历表.为了印证张学良将军的出生地,郭维城于1987年和1990年曾两次来台安寻觅张将军的佚闻往事.  相似文献   

14.
九一八事变发生时,由于张学良对"九一八事变判断错误","不想扩大事件",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丢失了东北,锦州保卫战张学良指挥东北军也没能阻止日寇西侵的铁蹄.热河战起,身怀国难家仇的张学良决心背水一战,率东北将士誓死抗击日寇,保卫热河,以雪大耻.尽管热河保卫战在12天里即告夭折,成为辽西抗战的翻版,但张学良在民族危亡时刻表现出的勇于担当的精神和民族气节,时至今日,仍让我们感受到张学良将军浓浓的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15.
<正>东北大学体育场位于北陵东南侧,东北大学北侧,由张学良个人捐资修建,是当时全国第一座现代化体育场。作为培养训练"中国奥运第一人"的地方,被誉为中国体育走向世界的摇篮。1928年8月,张学良任东北大学校长后,非常重视体育教育,提倡"用健全的身体,求精妙的学问"。为方便体育教学,张学良个人捐资24万元,在东北大学北侧修建起一所现代化体育场。这座体育场是由我国著名建筑家杨廷宝先生主持设计,由天津基泰工程公司承建。体育场建筑面积3189平方米,呈  相似文献   

16.
<正>端纳,全名威廉·亨利·端纳(1875—1946),英籍澳大利亚人,长期担任张学良和蒋介石的私人顾问,因其总在幕后活动,被人称为"民国神秘洋客"。历史上,凡蒋介石、张学良照片身边有外国人,又认不出是谁的,或许就是此公。当然也有情况相反的,大  相似文献   

17.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联合发动"西安事变".时任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长的孔祥熙正在上海,当日下午3时许,军政部长何应钦从南京向他发来告急密电. 何应钦的电报说:西安有兵变,蒋委员长在何处,还未查明,现已派机前往侦察.孔祥熙阅电报后,愕然不知所措.随后,南京他家又给他打来了电话,向他报告张学良给他来电的内容,孔祥熙听后,才了解西安为抗日而发动兵谏的真意.特别使孔祥熙欣慰的是张学良表示对蒋介石的安全负责.深夜,孔复电张学良,请张"审慎"行事.并明确表示,愿为双方和解作出自己的努力.  相似文献   

18.
张学良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是抗日救国的典型代表,从九一八事变中因为奉行"不抵抗政策",成为"不抵抗将军",到西安事变兵谏蒋介石联共抗日,被称为"千古功臣",张学良的抗日爱国精神为世人所称道.本文试图从不同角度对其抗日思想的形成与实践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1990年6月1日,是张学良的九十大寿。祝寿之后,张学良便争取到赴美国探亲的权利。于是,便有了吕正操赴美国探望张学良之秘事。一张学良赴美登机时,吕正操正在解放军总医院住院。1991年4月10日,张学良的侄女张闾蘅又从美国回北京,向吕正操介绍了张学良的近况,并转达张学良的意见:  相似文献   

20.
书山 《兰台世界》1998,(1):33-35
1927年7月至1929年8月,山本条太郎任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第十任社长(总裁).在职期间,为实现日本帝国主义在我国东北的"满蒙新五路"计划,先后代表日本政府同张作霖、张学良进行了长达两年的交涉.由于张学良毅然实行易帜,山本条太郎的"满蒙新五路"计划也宣布破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