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王国维先生尝云"古来新学问起,大都由于新发现",此语尤适用于二十世纪的南戏研究。南戏研究始自王国维《宋元戏曲史》(1913),但世纪初的王国维可以凭藉的戏曲文献极其有限,所以《宋元戏曲史》有关南戏的论述不能不留下许多缺憾。二十年代以后,《永乐大典戏文三种》(1920)、《南曲九宫正始》(1936)等一批重要的南戏文献相继被发现。三十年代的南戏研究者钱南扬、赵景  相似文献   

2.
张文恒 《文化遗产》2016,(2):95-104
在故事层面,明戏曲《绣襦记》经历了从唐至明近700年的民间积累与文人创造。它有似于《琵琶记》的体大辞美,却没有像高明那样对原主题做巨大地改造,近于"荆刘拜杀"的生气勃发,却又比它们显得精于铺垫、文理细密。该剧民间色彩与文人创造俗雅并陈,表现出多重的面貌。"戏文"、"南戏"与"传奇"三个概念,"戏文"可指宋戏文,但更多与早期"南戏"(南曲戏文)意思一致。明嘉靖后文人大量参与戏曲创作,"南戏"改称"传奇",以别其俚俗。从《绣襦记》剧本形态的多面性可以看出:涵盖了文本、音律与旨趣三个维度的剧本体制,是"戏文"到"南戏",再到"传奇"演进的内在动力。从民间创造,到文人模拟,再到文人独创,三者在本质上并无截然的区分。  相似文献   

3.
浦晗 《文化遗产》2017,(4):26-32
二十世纪上半叶,南戏研究迅速兴起,众多戏曲学人相继进入这一研究领域,结束了南戏研究长时期的断层与空白,将南戏引入了近代学科的范畴。在南戏研究近代转型的过程中,民俗学科的知识体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民俗学在建立与衍化历程中对民间文艺学科价值的探索,作为一种内在驱动力,推动了南戏文献的发现与辑佚,铺设了近代学人进入南戏研究的路径,生成了早期南戏的学科生态。民俗学视野中生发出的民间文艺研究语境,成为了近代南戏学理价值发现与学术研究的重要视角,学人以此为切入点,整理并汇聚了南戏学科的基础文献,架构与设立了学科的理论框架,初步构建了近代南戏学科的范式。  相似文献   

4.
南戏的老家是浙江。明周祈《名义考》说:"南戏出於宣和以后,南渡时谓之温州杂剧(明祝允明,《猥谈》同),后渐转为余姚、海盐,弋阳诸腔。"可知南戏在宋南渡前后已经有了。虽说曲调随时变动,温州杂剧转为余姚、海盐、弋阳腔诸,年月都无从查考,但据明李日华《紫桃轩杂缀》说:"宋张鎡,字功甫循王子孙,尝来吾郡海盐作园亭自恣,今歌儿衍曲务为新声,所谓海盐腔也。"可知温州杂剧转为海盐也早在南宋时代。  相似文献   

5.
由于受到国家祭祀政策的影响,明代民间祭祀活动大体呈现为从明初沉寂到中叶渐盛的发展态势。本文结合南戏剧本文献、戏台文物以及现存地方南戏遗存之状况,推论出:明代前中期,南戏祭祀演剧较为活跃,在民间祭祀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里社祭祀向宗族祭祀的演进,南戏祭祀演剧呈现出娱乐化、世俗化的发展趋势,既有专门的仪式剧,也有融仪入戏的娱乐剧,两者交相影响,共存兼融。而明代南戏道德伦理剧的兴盛,也与祭祀组织的管理思想和方式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南戏"存在的理由 1895年,法国里昂的青年实业家路易·卢米埃尔发明了电影,并于当年的12月28日,在巴黎放映了世界上最早的几部电影.七个半月后的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园的"又一村"第一次放映了这种"西洋影戏",成为中国最早放映电影的地方.  相似文献   

7.
从南戏由温州起源,温州南戏在当今戏剧界占据重要地位讲起,介绍了《温州南戏数据库》建设的启动背景、文献资料收录、整个数据库的规划结构及开发,以及具体建设步骤。  相似文献   

8.
郭作飞 《图书馆杂志》2005,24(12):77-80,96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是南戏早期作品最早的校注本,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南戏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不断出现的语言研究成果表明其中亦存在失校、误校、误注、释义不确等问题文章从其中的《张协状元》戏文校注中拾录三十例补之,以期其臻于完善,从而在南戏研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南戏诞生于800年前的温州,又称“温州杂剧”、“永嘉杂剧”或日“鹘伶声嗽”。温州作为南戏的发源地,在中国戏曲史乃至世界戏剧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研究戏剧化,不能不去研究南戏。元末被尊称“南曲之祖”的温州人高则诚作的《琵琶记》,就是我国学史和戏曲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800多年深厚的历史化积淀,熏陶了一代一代的瓯越民众。在新的时期更是焕发出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10.
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艺术形式,它源于元末明初的南戏和昆山腔,经过魏良辅等优秀民间艺术人才的改创而兴起于明代初年。由于唱腔优美,又注重吸收其他曲艺的长处,昆曲在明代戏曲舞台上逐渐占据中心位置。  相似文献   

11.
李炜 《兰台世界》2014,(4):110-111
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艺术形式,它源于元末明初的南戏和昆山腔,经过魏良辅等优秀民间艺术人才的改创而兴起于明代初年。由于唱腔优美,又注重吸收其他曲艺的长处,昆曲在明代戏曲舞台上逐渐占据中心位置。  相似文献   

12.
南戏《张协状元》中两次出现"梧桐角",宋诗中多次出现"梧桐角"及"乌盐角"。梧桐角、乌盐角是宋元时期在浙东民间流行的土制乐器,截取梧桐树、盐肤木的树皮卷制而成。梧桐角、乌盐角具有浓郁的乡土风味,展示的是江南风情、田园乐事、高士情怀,具有春归、祭祀、乡情等多重情感内涵。  相似文献   

13.
弋阳腔是南戏声腔流变的结果,其艺术演变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特点便是它的首要剧目是传统目连戏。目连戏之所以能成为弋阳腔的看家戏,既受到宋元之际传入江西的傀儡戏的影响,也是江西发达的宗教文化和繁盛的民间信仰这一独特历史环境所致。弋阳腔正是在目连戏的基础上,完成了"依字行腔"、"错用乡语"等唱腔方面的艺术革新。弋阳腔扎根于广大的民间,充满了乡土气息,深刻影响了明清之后的各地高腔剧种。  相似文献   

14.
姚剧,属吴语系滩簧类地方剧种,诞生于南戏"四大声腔"之一"余姚腔"的发源地--浙江余姚.姚剧的前身为"余姚滩簧",又称"鹦哥戏"或"秧歌戏",起源于18世纪上叶(据清光绪延煦等编<台规>卷25<康熙十年禁唱秧歌妇女>记载),形成于18世纪中叶;脱胎于当地"雀冬冬"、"白话佬"等民间说唱艺术和车子灯、旱船、采茶篮等民间歌舞;流行于浙东余姚和慈溪市中西部及上虞市曹娥江以东地区,至今已有250多年的发展历史.  相似文献   

15.
《图书馆学刊》2009,31(10):F0002-F0002
《琵琶记》,元末南戏。剧情讲述了汉代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悲欢离合的故事。该剧是元代戏曲作家高明以宋元时期民间流传的蔡伯喈故事及戏文《赵贞女蔡二郎》为基础创作而成。全剧共42出。《琵琶记》问世以后,影响很大,被誉为传奇之祖,是我国古代戏曲一部经典作品。  相似文献   

16.
李卓吾批评《绣襦记》目前大陆已无藏本。日本东北大学、东洋文库、台湾"国家图书馆"原西谛藏书各有一个藏本,三者大致相近。在时间上李评本最早,是其他现存明刊本形成的基础;陈眉公批评本对之修饰甚多,尤其是前二十出;最完善的是明末朱墨套印本。李评本"总论"的出现,使得《绣襦记》由文人就南戏改编而成的推测更接近事实。"薛君受青楼之赂"而作《绣襦记》的传言应属附会,与薛近兖本人无关。  相似文献   

17.
刘清丽 《新闻爱好者》2021,(1):后插3-后插4
京剧作为国粹,其产生于清代中叶年间著名的"花雅之争".元代的杂剧和南戏的早期之争便是为地方戏树立戏剧的楷模,自此随着市民阶层的进一步扩大,戏曲的发展日益蓬勃,出现的剧类繁多,每个地方有其地方代表戏剧.在明中叶盛行的主要是高雅的昆曲,在剧坛拥有压倒性地位.在康熙至乾隆年间,各种地方戏开始蓬勃发展并大放异彩,赢得了地方居民...  相似文献   

18.
南戏中的“贴”,原意为旦之外又贴一旦,早期既可扮演年轻女子,又可扮演老年女子,在南戏中早期专门扮演老年女性的有贴、净或丑,而净可能更早于贴。由于剧文的发展,老年女性被要求行为端庄,表演以咏唱为主,逐渐出现了“夫”(夫人)。明嘉靖隆庆年间,出于戏曲情节的需要,“老旦”与“贴”混标并存,到了万历年间,“老旦”盛行,“贴”则专门扮演“旦”以外的年轻女性了。  相似文献   

19.
在世界文化史上,《永乐大典》是世界上编纂最早、规模最大、内容最为广泛的百科全书,比著名的《大英百科全书》早300多年。全书共有正义22877卷,凡例、目录60卷,装汀成11095册,约3.7亿字,内容涉及面极广,辑人经、史、子、集、释藏、道经、北剧、南戏、平话、医学、工技、农艺等各类著作七八千种,是我国规模最大的一部类书。  相似文献   

20.
<琵琶记>,元末南戏.剧情讲述了汉代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悲欢离合的故事.该剧市元代戏曲作家高明以宋元时期民间流传的蔡伯喈故事及戏文<赵贞女蔡二郎>为基础创作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