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9 毫秒
1.
最近10年来,我几乎年年参加了“湖南广播奖”的评奖工作,也参加了好几届全国理论广播奖的评奖工作。当“评委”的次数多了,我觉得广播评奖有一个导向问题,很值得引起评奖的组织者和评委们的高度重视与注意。一在年年的广播评奖中,差不多年年有一个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出版物的评奖活动日渐兴旺。从评选范围看,自1979年第一次全国短篇小说评奖开始,逐步发展到中篇小说、长篇小说、报告文学、诗歌、儿童文学、连环画册;此后又从文艺领域扩展到科普著作、农林读物、通俗政治理论读物等等。从评选规模看,不仅有全国性的,也有地方性的,还有由某一出版社或编辑部主办的。无疑,这些评奖活动对推动创作和著述的繁荣,促进出版物质量的提  相似文献   

3.
少年长篇小说创作热现象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90年代儿童文学最引人瞩目的现象无疑就是少年长篇小说创作热的出现,不仅数量惊人,而且影响力也在日趋扩大,《男生贾里》、《草房子》、《小鬼鲁智胜》、《我要做好孩子》等一批长篇佳作在社会上的广泛影响力,足以证明长篇地位的重要性。90年代少年长篇热的出现应该说与整个文学大气候的影响不无关系:中央领导和文艺界对长篇创作的大力倡导和政策倾斜;成人技篇热对儿童文学创作的影响;以及近年儿童文学出版界对长篇创作的格外青睐;全国儿童文学评奖对长篇小说的倾斜等等因素,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和直接导向的作用。少年长篇创作热的…  相似文献   

4.
窗外已在落雪,1996年就在眼前了。 1996年将是不寻常的,1996年,党中央要求中国文化界要抓好三件大事:长篇小说、少儿读物、电影的繁荣。这意味着党和政府将在这三方面多下气力,多做工作,努力使其出现大幅度的提升乃至质的飞跃。 形势喜人,也逼人。呼唤长篇小说之精品,呼唤长篇小说创作之大家的出现,已是我们听得太多的声音。可是,我们到底没有令人满意的收获。症结何在?值得深思。长篇小说创作要在1996年完成一次大提升、大飞跃,也是不易之事。 不过,这些年的长篇小说创作还是颇有实绩的。起码出现了《芙蓉镇》、《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地球的红飘带)、《长城万里图》等一批优秀的长篇小说。这是作家们辛勤耕耘的结晶,也是未来大提升、大飞跃的基础。 我刊愿为长篇小说的创作与出版繁荣尽些微薄之力,1996年特辟长篇小说评论与研究专栏,将对以往的长篇小说创作与出版进行总结,对热门长篇进行冷静的思考与分析,对长篇新著进行解剖和评论,对长篇小说创作之浊流和“水货”进行声讨和清算。我们愿意听到许多种声音,以真正贯彻“双百”方针,只要这声音有利于促进长篇小说创作与出版的繁荣。  相似文献   

5.
<正>在福建省广播电视新闻奖“电视社教节目奖”评奖中,由我和我的同事共同创作的专题片《金光大道》获得了专题片项目一等奖。这不仅是对我们创作上的一种充分肯定,给予我们极大的鼓舞,同时也引发了我对党建电视专题片创作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6.
由于这两种报道形态都由多篇组成,在理论和实践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所以将它们放在一起研究。在全国评奖和台内评奖,这两种形态也是放在一起来评的。评奖中发现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一些台的同志分不清楚什么是连续报道和系列报道。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以来,物质的生产方式大体都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市场需要什么,企业就生产什么,而在精神生产领域,不少化艺术创作,似乎也在往“市场化运作”上靠,市场流行什么,艺创作就生产什么。而在这股潮流中.摄影艺术创作中迎合“快餐化”消遣的“平庸化”倾向,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2006年的长篇小说,似乎没有什么格外引人的大作品,也没有什么特别招人的大动作。但把一年来读过的和评过的长篇小说翻检一遍之后,许多作者和作品接踵而来,其中有文学名家的新探求,也有文学新人的新成果。一个总体性的印象越来越清晰,那就是2006年的长篇小说品种和数量相当不少,而品位与质量好的和比较好的也不在少数,全年的创作收获并不菲薄,甚至可以看作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的一个小小的丰年。  相似文献   

9.
早在几年前儿童文学创作圈内便有了“迎合”市场的倾向,当时儿童文学家、批评家樊发稼就撰文表示,当下年轻的儿童文学作家创作中,有迎合市场的倾向,孩子喜欢什么就写什么,但这些作品思想性往往有所欠缺。近年来关于“迎合”与“引领”的争论开始逐步展开,一方认为应该根据孩子们的喜好写出他们喜欢的儿童文学,一方认为应该用优秀的纯真的儿童文学去引导孩子们阅读。  相似文献   

10.
全国乃至各地的新闻评奖已进行多年了,虽不断探索和改进评奖办法,但我仍觉得还有值得商榷的方面。比如,对字数的限制就没有多少积极意义,甚至可以说与新闻实  相似文献   

11.
关于纪录片定义“我觉得有一个比较简单的判断方法 ,那就是只要它不是虚构的 ,我们都可以当它是纪录片。”访 :你从什么时候开始认识到自己是在做纪录片的 ,你创作纪录片是出自于一种艺术的直觉吗 ?你所理解的纪录片又是什么样的呢 ?谈 :刚开始 ,对纪录片的内涵是什么 ,是没有认识 ,因为那时没有相关的理论书籍可读 ,没什么片子可看 ,基本上是说凭直觉创作。我拍纪录片受吴文光的影响比较大 ,1990年的时候我们在一起工作。他 1988年的时候来北京 ,当时在中央台海外中心拍一个系列片《中国人》。我觉得这也是第一次有人开始关注个体 ,关注平…  相似文献   

12.
老舍是当代中国文化的巨人,他不但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而且在语言的运用上也别具风采。长篇小说《离婚》在老舍一生的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是老舍创作趋于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13.
一、我喜欢直截了当,直来直去,我喜欢有什么说什么,我也喜欢别人对我坦诚相待。 二、真正能够使人变得充满睿智的,就是面临真正危险的时候。 三、我坚信一定要努力工作,我们在生活中的很多使命,都是通过工作实现的。 四、我觉得诚信,就有点像房子的地基,假如说这个地基比较弱的话,在上面盖一个大房子,一旦有风暴就会被吹倒。 五、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我自己创造出来的,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六、我不在乎别人觉得我这个人怎么样,给别人留下什么不好的印象,我也不觉得烦恼。我也不太在乎那些外表的形式,怎么说话,怎么交谈,这些形式上的东西我也不太在乎,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实质内容。  相似文献   

14.
文学有短篇小说奖、中篇小说奖、长篇小说奖、报告文学奖,电影有"百花奖"、"金鸡奖",美术有美术奖,自然科学论文及科技成果也评奖。各个领域评奖项目繁多。这些评奖活动,对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我国图书馆事业,既有悠久的历史,又是一块新开垦的处女地。在传统的目录学、版本学等方面的研究,有着丰富的遗产,而图书馆现代化等方面的研究,则方兴未艾。近年来,我国图书馆学的研究已蔚然成风。据程磊《图书馆学之窗》(《图书馆研究与工作》一九八一年第四期)对我国《图  相似文献   

15.
新闻奖评选工作的质量要求,其首要一点当然是尽可能把好作品都选出来。用什么方法尽可能评选出好作品呢?根据以往的缺憾,我想到一个“放”字。具体建议有 一、放宽“新疆新闻”范围 什么是“新疆新闻”呢?从地域概念理解,其意义有固定性的一面;用在评奖方面,通常有这样几层含义: 1、发表在新疆新闻媒体上的新闻; 2、限于新疆题材的新闻; 3、新疆作者写的新闻。 这几点都有其成立的理由,但也有其偏颇之处:发表在新疆新闻媒体上的新闻不  相似文献   

16.
一我想这篇短文已经有些日子了,还在去年夏秋,应邀参加“全国首届出版理论研究优秀图书评奖”工作时,看到评奖办公室根据《全国新书目》、《全国总书目》索检所得和许多出版社推荐的种种参评图书中,有三本书的书名上有“编辑学”字样,令人兴奋,觉得这是近几年来编辑学研究的成果。过了几天,细细一想,根据我平时的印象,觉得可能还不止这三本。为了想知道个究竟,就到处设法搜求,果然又找到了几本,有的还是作者或出版单位寄赠的。到1989年底,共有十二本。这个数字是我原来根本没有想到  相似文献   

17.
早在几年前儿童文学创作圈内便有了"迎合"市场的倾向,当时儿童文学家.批评家樊发稼就撰文表示,当下年轻的儿童文学作家创作中,有迎合市场的倾向,孩子喜欢什么就写什么,但这些作品思想性往往有所欠缺.近年来关于"迎合"与"引领"的争论开始逐步展开,一方认为应该根据孩子们的喜好写出他们喜欢的儿童文学,一方认为应该用优秀的纯真的儿童文学去引导孩子们阅读.在4月举办的2009全国儿童文学理论研讨会上,相关人士对此纷纷发表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丛正里 《军事记者》2001,(10):41-41
最近,我读了离休老同志林平创作的长篇小说《无冕之歌》(黄河出版社今年6月出版),一种敬佩而又激动的心情,伴着我一直到把这部厚重的书读完。作林平,曾从事过部队新闻工作三十多年。离休前任济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时,是我的上级。过去我只觉得他工作认真,学识丰富,是一位庄重而又有儒风的长,却不知他写小说也有如此功力。全书结构紧密顺畅,字质朴优美,塑造人物和描叙情节鲜明生动,栩栩如生,至为感人。  相似文献   

19.
在长篇小说越来越受到文坛内外广泛关注的今天,人们对于长篇小说的期待也会越来越高。但长篇小说的创作发展并不会因为人们的热切期待而随之逐年攀升。更为常见的情形是,因为介入创作的作者越来越多,发表的作品越来越多,长篇小说越来越呈现出总体样态丰繁而重头作品较少的情形。这也意味  相似文献   

20.
杨秉辉:谢谢各位来听我的讲座.要讲茶,其实我不内行,我也喝茶,但是喝得不多,也没有更多的研究,只不过因为我是一个医生,而我觉得对于疾病,治疗当然重要,更重要的还是预防.飮茶的人很多,飮茶在预防疾病方面有些什么好处呢?我觉得这是我们需要关注的一个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