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于文静 《文教资料》2013,(23):18-19
长期以来,许多现代汉语学者认为名词和定名短语在语法的运用上是相同的.随着语言的发展,人们意识到两者在用法上存在很大的差别.本文在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成句功能、语义功能、语用功能三个方面辅以例证,对名词和定名短语的差异进行分析.通过这些可以得出有利于人类语言发展的方法,同时提高对二者关系的科学化和客观化的理解认识.  相似文献   

2.
《湘南学院学报》2021,(1):89-92
现代汉语普通话与洞口赣语中都存在"指量短语+名词"结构。普通话中"指量短语+名词"结构能自由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或定语。洞口赣语中"指量短语+名词"结构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时会受到结构中"名词"的限制,当该结构中的"名词"为指人名词时,该结构必须有限制性成分修饰,增强其定指性,句子才能准确地传递信息;当该结构作定语修饰的中心语为指物名词时,结构中的"名词"常省略。  相似文献   

3.
"被"字句中的"被"字实质上是一个表被动的功能词,标记句首具有受事题元角色的名词短语,它在句法结构中占据CP的指示语位置。句首的名词短语是移位生成的话题,"被"引导一个TP,"被"字后的名词短语占据TP的指示语位置,无论它以显性的形式还是以隐性的形式出现,都不会影响到"被"字的句法性质和位置。由于"被"引导的是TP,所以当动词后出现接应代词时,接应代词不受句内名词短语的约束,但可以受到句首名词短语的同指约束。当"被"字句中出现保留宾语时,句首的名词短语是一个基础生成的话题。保留宾语可以留在原位也可以受到语用因素的影响而移位到"被"和话题中间的位置,可视为另一个话题。把"被"视为一个功能助词之说,与"被"字的其他词性说相比,似乎更具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现代汉语中,存在副词修饰名词/名词短语这一现象,细究来看,存在程度副词+名词/名词短语、否定副词+名词/名词短语、时间副词+名词/名词短语、范围副词+名词/名词短语这四种构型,外加一个特定构式"比N还N"。和现代汉语一样,现代英日语也存在这一现象,且三者皆存在的构型为程度副词+名词/名词短语。现代汉英日语中,副词修饰名词/名词短语的实现方式皆为转喻和类推。  相似文献   

5.
以名词为主体的短语叫名词短语。名词短语按其内部结构关系可以分为两类:一、并列关系的名词短语:两个或两个以上名词并列组合而成,短语内各组成部分不分主次,没有修饰限制与中心词的关系,几个并列项都是主体成分。名词和名词可以直接组合,也可以借助虚词“和”(跟、与、同、及)组合起来。例如;  相似文献   

6.
本讨论了述语分别为“有、是“的存在句的不同语义关系,提出在存在句式“方位词语或处所词语 有/是 事物名词或名词短语 附加成分”中,当述语为“有”时,方位处所词语表示的空间和事物名词表示的事物之间的语义关系为部分充满关系;当述语为“是”时,方位处所词语表示的空间和事物名词表示的事物之间的语义关系为完全充满关系,并由此探讨了为这种语义关系所决定的“有”和“是”在具体句子中使用时的互换情况。同时本也考察了“事物名词或名词短语 在/是 方位词语或处所词语 附加成分”作为存在句式的真实性情况,指出用“是”作述语的“事物名词或名词短语 是 方位词语或处所词语 附加成分”句式并非存在句,其实质是判断句;用“在”作述语的“事物名词或名词短语 在 方位词语或处所词语 附加成分”句式才是真正的存在句。  相似文献   

7.
说“红女”     
现行中师第六册语文课本对《促织》一文中的“红女白婆”注为:“红妆的少女,白发的老婆婆”。笔者认为对“红女”的注释欠妥贴。“红女白婆”属并列关系的名词短语。这种短语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并列组成的,短语中的各个组成成分的功能相同,整体和组成成分的功能相同。“红女白婆”中的“红”若指。红妆”,那么“白”也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分析"动量短语+名词"现象,认为,语义上有[+过程性][+时段性]特征的名词可以和动量短语自由搭配,同时语法特征越不典型的名词越可能和动量短语搭配,"动量短语+名词"结构化程度的高低存在一个优先序列,即名动词〉抽象名词〉具体名词。  相似文献   

9.
黄、廖本《现代汉语》有关主谓短语、量词(动量)短语和介词短语等三种短语的功能类属,几个版本前后多变,终未成定论。参照国内影响较大的其他几本相关教材,采用短语在句中充当何种句法成分、中心语是或相当于哪类词用这一主、辅结合的标准加以比较、分析,将主谓短语分别归入名词性、动词性、形容词性短语功能类,量词(动量)短语和介词短语均归入形容词性短语功能类似乎更为合理一些。  相似文献   

10.
类指是自然语言中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也是语义学家、语用学家和科学家研究的课题.对于日语类指的表现形式,语言学界还没有定说.本文将类指成分纳入名词性成分的子系统,对类指成分在日语中的表现形式进行了分析,并和汉语中的一些情况进行了对比.日语中的光杆名词、名词性偏正短语和コソアド体系表示类指的情况与汉语中光杆名词、名词性偏正短语和"的"字结构中类指的表现形式有相通之处.而汉语中"这"/"那"+普通名词表示类指的形式则是汉语所特有的.体现了两种语言在类指表现形式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