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1 毫秒
1.
勒·柯布西耶,新艺术运动最主要和有影响力的建筑设计师之一,现代建筑运动的激进分子和主将,也是最有争议的建筑设计师。其建筑设计展现了20世纪建筑学上关于色彩根本变化的两种主张。这是一位对色彩极感兴趣的建筑师,品质,位置及不同比例的色彩体量,在他的建筑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刘海永 《寻根》2010,(4):72-75
一 在七朝古都开封,除了满眼大宋的遗迹外,还有一处辉煌的中西合璧的经典建筑——天主教河南总修院。虽然历经岁月的铅华,斑驳的廊柱依稀可见的色彩,仍然显示出它曾经的尊贵与辉煌。  相似文献   

3.
人体博物馆 在日本有一个建筑结构如同人体的博物馆,参观从嘴形人口处进去,宛如进入巨人体内。仰视房顶的“大脑”,可以形象地体会大脑是人体器官运动的总指挥。参观经过“气管”时,可以听到“呼吸”的声音,然后进入肺、心、肠、胃等部位,最后从“肛门”走出。  相似文献   

4.
马月兰 《世界文化》2005,(12):18-19
圣保罗大教堂是伦敦最壮观的建筑。它111米的高度仍然占据着伦敦的上空,傲视着周围的办公楼群。它是由中世纪英国著名设计师克里斯托弗·雷恩设计的。圣保罗大教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604年。它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建筑。自圣·奥古斯丁以来,这是伦敦主教堂所在地。1666年伦敦发生了一场由面包房引起的火灾,大火烧掉了大半个伦敦。这座古老的哥特式建筑在大火中被毁。大火之后,雷恩在圣保罗教堂的遗址上重新设计了一座新的大教堂,就是如今的圣保罗大教堂。艺术风格雷恩是牛津大学的天文学教授,一个业余建筑师。在哥特式建筑的废墟余火未尽的…  相似文献   

5.
法国作家维克多&;#183;雨果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流逝的岁月会磨灭人类文明的大部分遗迹,似乎只有石头例外。美国建筑师菲利普&;#183;约翰逊说,建筑赶最后一班车。与别的文化事项比较,建筑很难扮演时代先锋的角色,但从另一角度看,它大器晚成,能广泛吸纳人类文明的各种成就。  相似文献   

6.
陈韶龄 《寻根》2006,(2):64-67
南京是一座六朝古都,也是(五代)南唐、明初、太平天国和国民政府建都之地,历代帝王都对她情有独钟。建筑是一个城市的重要标志,南京近代建筑不仅是洋务运动最早兴办近代实业的实录,而且记载着近代中国口岸开放以后,基督教及洋行给南京带来的西方建筑文化。民国时期的城市建筑具有一定的特色,形成了一批用现代建筑技术建造的中国传统形式建筑和新民族形式建筑,在我国的建筑史上具有一定的影响与价值。  相似文献   

7.
常工 《世界文化》2012,(12):57-60
为什么画200张布达拉宫10年前,我用颜料在水彩纸上开始了对西藏布达拉宫的描绘,至今还在继续对这座神秘而伟大的建筑进行着我认为有意义的色彩表现,在我的笔下,布达拉宫的色彩变得富有变化从而富丽并绚烂夺目,没有到过西藏的我努力将一个未曾过目的建筑完整而充实起来,我充满激情地演绎,觉得那不是一个普通的建筑,那是一组神圣的殿堂,它将人类的理想和设计与施工的能力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我们感到了震撼。我的作品是不是能够将布达拉宫的神韵展示并留在人们的心中?至少我是这样希望的。实际上有关  相似文献   

8.
陈宁骏 《寻根》2007,(6):79-83
祠堂是中国传统的纪念性建筑,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同一姓氏的族人为祭祀祖先而立,称为家祠。其建筑规模的大小,根据族人繁衍人口及权势、财力大小来决定。另一类是经官方批准,由民众集资修建的,称官祠,用以纪念出生于当地或在当地为官并有建树的人物,本文主要讲述的是这些官祠。  相似文献   

9.
中国建筑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同时也是一种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中国文化的表现,是艺术的大宗遗产。纵观中国传统建筑、私人住宅,大致可划分为三类:皇家建筑,包括宫殿、园陵、御苑等,其艺术宗旨为“非壮丽无以重威”,强调夸张的形体、夺目的色彩、奢华的装饰,骨子里是“天子”的气质;以苏州园林和徽派民居等为代表的文人士大夫住宅则体现出一种含蓄节制的审美观念,与书法、品茗、琴筝水墨梅兰竹菊一脉相承,是“文人”的气质;以各地民居为代表的平民住宅体现的是浓厚的乡土气息,强调人对土地的依恋,与环境的和谐,表现为就…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日新月异。如策划半年、设计4个月、建造8个月即可落成一个美术馆群落的计划,这个在欧洲官员、建筑设计师听来天方夜谭一般的事,却是中国四川都江堰市正在实施的项目——青城山·中国当代美术馆群。该项目的策划、实施和运行模式,十足显示中国当代的“速度与激情”:高速而充满变化,集挑战、机遇于一体的超现实画面。  相似文献   

11.
刘守华 《寻根》2008,(3):130-133
谈到皇家建筑档案,一般先提起的都是样式雷图档。而单士元先生的《故宫史话·著名建筑匠师》中有这样的记述:清代有样式房、销算房承办制度,皆世守之工,分掌营造事业。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构思与巧夺天工的营造而驰名中外,其魅力不仅在于它的外表形式,而更重要的是它本身所固有的文化内涵。揭开中国古代建筑的神秘面纱,我们就会发现其中竟然蕴藏着充满先哲智慧的《道德经》与《周易》的宇宙观,使无形的哲理通过有象的建筑而展现于世闻。道器结合,体用一源,这才是中国建筑的美感与力量之源泉所在。  相似文献   

13.
丙戌金秋,世界著名的华裔建筑设计师贝聿铭的“封山之作”在其家乡苏州揭开面纱,展露新貌,满足了众人的好奇和敬仰。2006年10月6日,由贝聿铭担纲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隆重开馆。贝聿铭远涉重洋回到故乡苏州,亲自为博物馆揭幕。包括法国总理夫人在内的百余位来自法国、德国、美国、日  相似文献   

14.
境界之城     
每一座经典的城市,都是有境界的城市。这种境界是人文的,是美学的,不可复制,更不可移植,像人类身上各自独有的基因。 对于城市,我的评判标准是看它的建筑,要像美食一样散发出诱人的味道。如果问我,我所到过的城市中哪一座城市最有味道,我会说:巴黎。当然,并非说巴黎是一座完美的城市,而是巴黎的建筑十分有个性,那份优雅着实太迷人。  相似文献   

15.
沈琨 《寻根》2003,(2):126-132
一今天人们到山西,晋商大院是必看的。近些年已陆续修复并开放的,有祁县乔家大院及渠家大院、太谷曹家大院、灵石王家大院、榆次常家大院等等,这些建筑群落在三晋大地上拼出了色彩纷呈的不同图版。但不知你是否留意过,晋商不仅在自己家乡的土地上修建有华美的宅院,同时在全国各地也留下了许多精美的建筑。山西的晋商大院,大都是它们的主人在明代及清康熙、乾隆年间,在外经商发迹后开始修建的,有的修建期甚至经历了几十年、上百年的漫长岁月。同样,晋商在全国各地留下的富丽堂皇的建筑,也是随着晋商的发展而修建起来的。山西商人的…  相似文献   

16.
黄利平 《寻根》2014,(5):117-121
壁画是清代至民国初年岭南特别是广府传统建筑上多种装饰工艺中的一类。现存的祠堂、庙宇和民居建筑等传统建筑上目前还可以看到相当数量的壁画。这些壁画题材多样,内容广泛,内涵丰富多彩,包含传统伦理道德、民间信仰崇拜、传说故事、文化风尚等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清代至民国传统建筑壁画多绘制在民间祠堂、神庙建筑头门外墙上方和建筑内墙壁上部。民居建筑上的壁画多在头门外墙上方。  相似文献   

17.
门作为建筑的组成部分,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门作为建筑的出入口,是联系内部空间与外部环境的通道。作为表现一定文化的建筑,其组成部分的门,除了供人出入外,门的标志与象征性既明显又重要。建筑大门的“等级”观念折射的传统礼制等内涵,是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白居易有诗:“谁家起第宅,朱门大道边?”朱者,红色也。  相似文献   

18.
《中外文化交流》2011,(12):97-97
由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举办的“智慧课堂”请来英国前卫建筑设计师马克·戴萨姆,畅谈其职业生涯、近期项目及分享由他创造并为全球设计者推崇的极速演讲方式。2008年,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毕业的马克·戴萨姆及其校友阿斯特丽德·克莱恩创立的Klein—Dytham建筑事务所。  相似文献   

19.
最近,随着文艺工作座谈会的召开,人们展开了对城市建筑的反思。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长江大桥设计师程泰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价值判断失衡、跨文化对话失语、体制和制度建设失范最终造成了中国城市建筑千城一面、文化特色缺失。著名收藏家马未都认为:“这一时期所有的建筑都有愧于我们这个时代。”缺乏文化自信,缺少地域特色,千城一面...  相似文献   

20.
董建辉 《寻根》2005,(4):76-83
福建土楼,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是客家人发明的一种独一无二的建筑模式,殊不知在闽南人居住的传统区域,如漳州的漳浦、华安、云霄、漳平等县境内,也都可见到这类由泥土版筑成的夯土建筑。其中,有“土楼之王”美誉的华安二宜楼便是闽南土楼中极具代表性的一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