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刘景义 《记者摇篮》2005,(10):50-51
新闻角度,就是报道新闻的立足点,也指记者在采写新闻时选择新闻事实的某一方面,同一主题从不同角度切入,其新闻就会产生差别很大的宣传效果,研究如何选择新闻角度,对于提高新闻的质量是有很大帮助的。我认为选择好新闻角度应该处理好新闻角度与新闻主题,新闻价值,新闻素材,  相似文献   

2.
会议往往是展示企业发展的"窗口",尤其对于服务于企业的新闻媒体而言,对会议的报道非常重要,会议新闻可谓是大有写头.然而跑过一段时间会议新闻的记者对按部就班地写作程序式会议新闻,完成"规定动作"得心应手,却发现不知不觉中自己已经掉进了固定模式的框框内,不知如何去创新,如何从会海里"淘"出最有价值、最吸引读者的好新闻.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名普通的政法新闻记者,如何从有限的新闻素材中挖出“好新闻”,记者从多年的实践中发现,关键是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只要做到事事留心,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从一条新闻线索剥离出事件的本质,那么“好新闻”往往就在你身边。  相似文献   

4.
会议给记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新闻由头,如何把会议、文件"写活"、"写鲜",传递给百姓更有价值的信息?时政报道的平衡点在什么地方?学会用足会议、文件及各种活动透露出的信息,多做"加法"、变硬为软,记者对新闻进行民生化视角处理,这是鲁中晨报时政报道的创新路径之一. 记者要学会做"夺宝奇兵",从会海里"淘"出有价值的好新闻,仔细了解会议背后深刻的背景和内涵,从会议中"读"出独到的见解或关注点.在传递会议消息时把"死"材料变成活资源,挖掘出会议背后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和发展方向,为平时积累的零散新闻素材提供增值的机会,形成新闻报道的深度效应,找出百姓所关注的独家新闻.  相似文献   

5.
“小记者”如何找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写出好新闻?这是基层记者和通讯员常常探讨的课题。我认为:与上级新闻单位相比,“小记者”的采访范围有局限性,但我们天天工作在基层,生活在群众当中,只要时时处处做有心人,照样能写出有价值的好新闻。办法之一:会议当中找新闻。基层记者经常有机会参加各种会议,这些会议虽然大多数是一些日常工作会议,但只要我们跳出会议报道的圈子,就能从会议内外找到好新闻,91年11月下旬,我参加了金沙区工委召开的多种经营工作会议,在听取金沙镇马北村养殖场经验介绍时,他们叙述了这样一件事:5月间,他们  相似文献   

6.
罗莉 《声屏世界》2009,(9):32-32
会议其实是新闻"富矿",只要有一双"新闻"眼、一对"新闻"耳,细心观察,耐心聆听,用心琢磨,千方百计在实化、深化、拓展、丰富会议提供的新闻事实、素材、线索上下工夫,就能开拓会议报道的创新空间,"泡会议"也能挖出好新闻.  相似文献   

7.
一张综合性的新闻报纸,经常都有或多或少的会议新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会议新闻已成为报纸这个载体上的一大新闻类别.尽管对会议新闻褒贬不一,但是,会议作为某一方面的信息、观点的大汇集,是一个重要的新闻源;记者参加会议采写新闻,是记者新闻实践的重要活动.即使在西方社会,  相似文献   

8.
获奖的感慨     
在一次好新闻颁奖仪式上,一位记者接过获奖证书后说道:“我的会议新闻获奖是头一回,这将激励我研究、采写好会议新闻。”听君一席话,感慨何其多。记者在采访活动中,谁都或多或少采写过会议新闻。可到推荐评好新闻时,尽管有的会议新闻还可以,但作者不敢自荐,新闻单位也不愿评。这也难怪,现在会议报道太多,新闻单位和读者都在呼吁压缩、改进会议报道。于是,评好新闻活动就较少考虑会议新闻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压缩”,不是取消;“改进”,是为了把会议报道搞得更好。说到底,会议并不是没有新闻,关键在于记者的政治敏感和新闻敏感。  相似文献   

9.
“会议新闻”绝非事无巨细地报道会议本身。如何捕捉会议上的新闻。 一、处处留心,妙手偶得。一个会议,汇合了某一方面的专题,有各种报告、各样的材料,其中很可能就蕴藏着丰富的新闻素材。关键是看你有无新闻敏感,能否从“文山会海”中把新闻挖掘出来。  相似文献   

10.
<正>可能每位新闻工作者都有这样的感受:好素材经常有,好新闻不常有。写出新闻好稿有两个前提,一是新闻工作者对新闻事件要有高度的敏感性与观察力,二是新闻工作者对新闻素材要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如此新闻工作者的笔下才能迸发出具有时代感的精品来。1.好新闻要有观察力现实生活中,新闻随时随地都会发生,并不是所有的记者都能迅速发现,抑或是发现了,也不能把握住这则新闻的深度。  相似文献   

11.
从会议中淘“独家新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者经常要"赶场子"--参加各种各样的会议,这些会议往往备有"新闻通稿".那么,如何从这些会议中"淘"到对本报读者有益的"独家新闻"呢?笔者通过实践有了一些体会,那就是把通稿只当作背景材料,努力采写自己发现的新闻.  相似文献   

12.
刘慧 《新闻天地》2003,(6):51-52
一些机关单位的新闻宣传专干总是埋怨本单位没有好的新闻素材,写不出好的新闻。其实,新闻素材各个单位都不缺,缺少的是宣传专干从新闻素材中挖掘出好的新闻。新闻专干要想写出好新闻,必须培养自己的新闻发现意识。 "发现"乃新闻之母。一位老新闻工作者说过,"新闻记者的第一技能不是写作而是发现"。发现,是事实转化为新闻的关键一步,没有发现就没有新闻。而且这种发现要独具慧眼,要领先一步,要略胜一筹。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认为:"发现"是一种力量,记者的生命力其实就是发现力。优秀新闻作品大多始于记者的发现。法西斯灭亡十多年  相似文献   

13.
"两会"是记者综合新闻素质的考验场,记者想考出"高分"挖掘出好新闻,既需要沉着耐心地倾听和观察,又需要对新闻事件进行思考、调查、验证,使新闻有深度有温度.本文结合实例阐述了如何挖掘"两会"好新闻.  相似文献   

14.
会议枯燥,工业会议更枯燥,常常是各种数字一大堆,厚厚的材料令参会记者"剪不断理还乱"。参会记者如何善于挖掘并珍惜会议新闻资源,主动写好新闻?  相似文献   

15.
李曼 《新闻传播》2012,(9):185+187
一个合格的编辑,首先必须是名合格的记者,绝不只是面对电脑,编编稿子,组组版子,更应该"走转改","三贴近",这样对自身从事的编辑工作百益而无一害。从事多年的编辑,在新闻采编过程中,感受最深的就是:最美丽的风景在基层,最感人的故事在基层,最锻炼人的舞台在基层。基层蕴藏着最鲜活、最生动的新闻资源,到了基层,就有了报道的素材,更有了编稿的底气。一、只有"走转改",编稿子才有底气作为编辑,因为工作所限,往往都是坐在办公室,面对电脑来了解社会,对于社会的脉动并没有实实在在的感受,不少有价值的好新闻也常常因此被忽略。  相似文献   

16.
好新闻说来就来: 饭桌上听到美飞行员寻50年前救命 恩人的事 好新闻的出现往往是突如其来的,没有什么“可预见性”可言。面对突如其来的好新闻,第一反应应该是“抢”,否则,好新闻可能会擦身而过。 我从1981年开始写新闻,1984年调入杭州日报。10多年来我当过农村部记者、群工部记者、政法部记者,1992年10月调入文汇报,成了驻地记者。多元化的新闻采访线路使我有机会交了一大批对新闻感兴趣的朋友。他们知道我的电话,经常到我家串门,带给我无穷的新闻线索。当然,我自己也无时无刻地在寻找新闻线索。面对突如其来的新闻线索,我的第一反应是掂分  相似文献   

17.
前不久,一位记者对我们说,他天天报道会议,写的都是“八股文”,一年下来,连参加好新闻评选的作品也推不出,对会议新闻越来越提不起精神了。据了解,在从事时政新闻报道的记者中,持有这一观点的还大有人在。其实,只要用心,会议新闻同样可以写出精品力作。  相似文献   

18.
日前,新闻战线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要求编辑记者要"认真调查研究群众生产生活的新情况新变化,通过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进一步了解基层、融入群众".许多媒体上至总编辑、下至编辑记者身体力行,采写出不少好新闻.这场新闻实践活动深入人心,确实给新闻界带来一系列转变.细心品味"走转改"活动以来一篇篇引起强烈反响的新闻报道,结合个人的新闻实践,笔者以为,成就每一篇好新闻的根基是一致的,可谓万变不离其宗.本文中笔者联系个人一篇获奖新闻的采写经历,对好新闻的三要素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19.
如何发现和捕捉好新闻,是记者的功力。它需要记者有一双沙里淘金的"慧眼"。好新闻是新闻记者所共同追求的,但是否能发现并制作出"好新闻"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有一双沙里淘金的慧眼是一名优秀记者需要必备的。要想"炼"成好新闻,不但要靠记者的新闻敏感和强烈的工作热情,而且要有超前的策划、扎实的采访、  相似文献   

20.
会议报道无新闻,这是报纸宣传的老毛病了。不少会议报道流于形式主义,读者望而生厌,味同嚼蜡,达不到应有的宣传效果。几年来,潍坊日报不断鼓励记者大胆探索改进会议报道的方法和路子。去年春天,潍坊日报一篇会议消息,在山东省市地报好新闻评比和山东省好新闻评比中,分别获得了一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