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体育课程文化是体育课程理论研究日趋深入而出现的越来越受到人们密切关注的重要课题。无论对体育课程理论研究本身的繁荣与创新,还是对体育课程改革实践的推进与反思,体育课程文化研究都具有重要作用。从物质层、制度层、观念层对体育课程文化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阐释体育课程文化的基础是以人为主体的人本文化,其核心是体育价值观,主要任务是传承民族文化。体育课程文化具有物质依附性、普遍适用性和民族性、创新性与生成性、显性和隐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2.
课程文化——从工具论到本体论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具论"的课程文化观把课程的作用局限于对现有文化的传递和复制,使学校课程沦为没有文化主体地位的工具,制约了文化的发展和创新."本体论"的课程文化观将课程看作是文化实在,课程不只是文化传承的工具,作为一种文化,它有着自身的主体性.课程文化主体性的建构包括四方面的内容尊重课程主体作为人的文化;树立课程主体的文化自信心;建立课程主体间的和谐关系;创造多元课程文化以适应课程主体缤纷的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3.
对课程文化的理解,可以将文化作为落脚点,也可以从方法论角度,还可以作为对象化的课程文化.反观目前的现实,出现了价值无涉的习惯认同、文化视野的价值错位和伪多元化与伪多样化等困惑.寻找解决之道,需提升主体自觉,促进对课程问题的批判性反思;扎稳根基,从文化与历史的结合处凸显课程文化;借鉴与超越的张力,课程文化生成要“和而不同”.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课程开发的不断推进,地域特色课程资源的开发已渐成趋势.探索开发陇右丰富的文化资源,以弥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不足,对保护和传承陇右文化,唤醒学生热爱故乡文化的自觉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很有帮助.陇右地方课程资源开发应遵循协调性、适宜性、特色性、促进学生发展性的开发原则,注重培育教师能力,强化课程资源开发主体的协作.  相似文献   

5.
体育课程文化自觉价值取向的后现代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的价值取向与价值追求是课程文化关注的核心问题,受现代课程观工具理性的影响,我国体育课程存在着主体性、人文性和建构性三个向度的偏失。从后现代课程观的视角对体育课程文化的现实状态进行审视,文章指出,坚持主体性课程观、“以人为本”的教学观、整体文化建构观的价值取向是体育课程文化自觉的应有选择。  相似文献   

6.
段健芝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2):1700-1701,1721
大学体育课程面对多元的教育理念与课程价值取向,表现出多元结构非理性状态.体育课程是具有体育独立形态价值的教育课程,具有自身的本质特性和一定结构的课程文化特质,课程特质与体育教育本质是体育课程最基本、最稳定的课程因素.  相似文献   

7.
研究课程思政视阈下高职地方文化课程教学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新媒体环境下高职学生地方文化素养亟待提高,地方文化课程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有待加强,地方文化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创新有待探索.通过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考核方式进行地方文化课程思政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课程的文化研究是用文化的眼光认识课程的一种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也是当代课程论领域的重要课题。在对文化研究和课程文化研究认知的前提下,通过对体育课程概念和体育课程的文化属性的诠释,分析体育课程文化研究的内涵。认为进行体育课程文化研究是体育课程理论建设和课程改革的需要,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构建了体育课程文化研究的框架及内容。  相似文献   

9.
外语的学习,主要包括语言与文化两方面,而容易被忽视的是文化方面的学习,尤其是地方高校的日语专业由于资金、师资等各种因素更注重表面上对就业有直接关系的课程。然而文化课程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将文化课程设置合理可以使学生在理解一些文化现象的同时,透过这些现象看到更为本质的内容,进而应用于跨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0.
论体育校本课程文化资源开发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法、逻辑演绎法和分析法等综合方法,针对体育课程改革在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中所遇到的根本性问题——校本课程文化问题,作为研究立论的基础,从资源开发的视角着重探讨“体育校本课程文化资源开发问题”。比如,从体育校本课程文化资源开发所面临着的和实践中所涉及到的基础理论问题、现实性问题、开发视域问题、实践性探索问题等,并从这四个方面着力解决体育校本课程文化建设中的一些基本问题,以加强体育校本课程文化建设思路。当然,建设体育校本课程文化的目的在于顺应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度,重新构建以校为本和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双重体育文化新理念,以期重塑学校体育新文化并加以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